【www.doejyt.com--说课评课】

《冬阳童年骆驼队》的说课流程
1.课前谈话
师:讲课前,我想问一问同学们,你们谁去过北京?说说你眼中的北京。
生:说。
师:从同学们刚刚的发言中我听出来了,北京是繁华的、现代的、时尚的,是国际化的大都市。现在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九十年前,咱们再去看看那个时候的北京是什么样子。(出示幻灯看北京城的旧照片。这是老北京的胡同、牌坊、这就是当时非常重要的运输工具---驼队、这是北京的城门、老北京的街道、大栅栏是北京当时最热闹的地方了、又见骆驼、这就是北京的四合院、胡同。)
师:这是一组老北京的旧照片,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样的北京,去看看哪里的景、那里的人,愿意吗?
2.出示课题,明确基调
    师:你们知道吗?北京以前称(北平)。在台湾有一位著名的女作家林海音,(出示课件)她五岁的时候,跟随父母亲一起从台湾来到了北京,也就是北平。在那里她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时光,回到台湾以后她把自己在北京生活的那段往事写成了一本书,叫《城南旧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本书的序言──(出示课件)《冬阳·童年·骆驼队》,先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这三个词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冬天的太阳下一群骆驼在走着。
生:在一个冬天的早晨,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暖暖地照耀着大地。一群骆驼从遥远的地方来到了北京城南,一群小孩子围上去东摸摸西摸模,觉得非常新奇。长大了,这一段美好的回忆就留在了他们的心里。
3.整体感知,了解趣事
师:孩子们呢,简简单单的几个词,让我们看到了丰富的画面,这一幅画面成为作者关于童年生活的最为清晰的记忆,正如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所说的,“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那么当作者的脑海中无数次浮现出这一画面的时候,童年的哪些往事又重临于“我”的心头呢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篇文章。
生自由朗读,师巡视。
师:作者的心头又浮现出哪些童年的往事?
生:“我”学骆驼咀嚼草料的样子。 师:咀嚼是两个生字,很难写,我请同学都黑板上来写一写,其他同学在书的空白处也写一写。
师指导“咀嚼”的书写。
师板书:学咀嚼(学生写完后,教师相机补上“学”字)
生:“我”与爸爸争辩骆驼脖子上为什么要挂一个铃铛。
师板书:问驼铃
生:想修剪骆驼肚皮下垂着的一大块一大块毛。
师板书:剪驼毛
生:问妈妈骆驼去了哪里?
师板书:想骆驼
4.走进童年,体味趣事
师:孩子们,你们真不容易,也很了不起!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就知道文章写了哪几件事。现在请你们再好好读读这几件事,把自己印象最深的那件事反复地读一读、反复地品味。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你对哪件事感兴趣啊!
生:我对林海音学骆驼咀嚼的那件事感兴趣。学生随便说那件事。
师:那我们现在就来看看你们感兴趣的第一件事,学骆驼咀嚼。谁来读一读。(出示课件)
生:读课文
师:读得很正确。同学们看骆驼竟然看呆了,什么让我看呆了。(出示课件)
生:指名读。
师:奇怪的吃相(咀嚼的样子)让我看呆了。指导朗读。
师:除了咀嚼的样子让我看呆了,还有什么让我看呆了。在读这句话。
师:就是这幅模样,让我看呆了。指名读。
师:三个“那样”,他特别强调。你们读出了什么?
生:读出作者的惊奇、读出了作者第一次看到骆驼,他觉得骆驼这种动物太奇怪了,所以他看呆了。指名学生读。
师:骆驼的这个模样让我------看呆了。你们知道那个时候小英子几岁吗?都知道五岁,五岁的孩子有多高,比划比划。五岁的孩子正是对什么都感兴趣的时候,他看到骆驼咀嚼的样子,骆驼长得样子,也许他还是第一次看到骆驼,所以小英子才会看呆了。
师:课文中还有一个字和“呆”的意思差不多,你能找到吗?
生:傻(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这一个“傻”和“呆”跟我们平时说的那个意思一样吗?不一样,说说你的体会。
生:一个傻和呆,说明了林海音小时候的可爱。说明了她的天真可爱。
师:是啊,她呆的天真,傻得可爱。
师:教师指着课件上方说明,这是林海音五岁的时候,学生齐读(带有呆字的句子)。下面是成年以后林海音,学生读(带有傻字的句子)。
师:看来这呆,这傻只属于童年。
师:刚才有同学对孩子问父亲驼铃的事感兴趣,(出示课件)让学生自读这段话。
师:这父女两在讨论一个什么问题啊?指名说。
生:在讨论骆驼脖子上为什么戴铃铛?
师:父亲的观点是(生:骆驼非常怕狼,所以才戴铃铛。)女儿的观点是(生:拉骆驼的人,奈不住寂寞,想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师:面对同样的一个问题,父女俩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说法,你更喜欢谁的?说说你的理由。
师:孩子的说法是天真的,美好的,充满幻想的。而爸爸的见解是科学的,是从实事求是的角度来看待这铃铛。现在你们同桌就分角色朗读这段,读出不一样的感觉来。(学生练读)
生:展示读。(分角色朗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生:男生当爸爸,女生当小英子全班再读。
师:的确,孩子的想法真是太有意思了。冬天快要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咱们再来读读这段话,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出示课件)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冬去春回,天气暖和了,人想脱棉袄,骆驼也像人一样,它们要脱掉身上的毛。
师:这是一个大发现。所以小英子想剪驼毛。
生:接着说发现。
师:刚才你们说的是骆驼像人一样脱掉身上的毛,是吗?现在咱们看看课文是怎么说的?(出示课件)骆驼也脱掉它的旧绒袍子啦!看仔细,(继续出示课件)拉骆驼的人也一样。拉骆驼的人和谁一样?(骆驼)咱们刚才都说骆驼和人一样,人家5岁的小英子偏说拉骆驼的人和骆驼一样,人怎么跟动物比啊?哪有这样的道理?
师:在5岁的小英子的眼里首先看到的是骆驼,他最关心的也是骆驼,人反倒退居其后了。(在小英子眼里骆驼才是主角。)这就是孩子,在他眼里骆驼和人一样。这就是五岁的孩子看世界的眼睛。这应该也是一个大发现,有趣吗?
师:我们再来说说最后一件事,想骆驼。(出示课件)你们现在读读,其实这件事也是很有趣的。我当妈妈,谁当我的孩子。师生对读。
师:小英子总是问总是问,到底他都问了什么?赶快浏览课文,从课文当中他可能都问的哪些问题?(学生找)
生:骆驼还会回来吗?他们去哪啦?等等
师:瞧,这些问题做妈的怎么能回答上来呢?这就是孩子,孩子脑子里有着问不完的问题,在北京在城南我的童年是多么有意思啊!
师:(出示课件)教师朗读:可是,夏天过去了,秋天过去了,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友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你们知道林海音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多大吗?(生:不知道)
师:写这篇文章的时候42岁,比我的年龄还有大一些,所以他会说,“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出示课件)教师相机擦掉黑板上的板书。接着说:何止这一件事,和爸爸讨论驼铃的事,我不会做了。在阳光底下想去剪驼毛,这样的事我也不会再想、不再做了。总是问总是问,问妈妈那么多的问题,这样的事我也不会问了。因为童年一去不还了。(出示课件)
师:(出示课件)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那是怎样的一种想念,咱们让林海音自己来说说。(出示课件)指名读。是啊,那个古城留下了我所有情感,怎么能忘怀呢?再指名读。是啊,我一生的一半生命在那里度过,怎么能忘却呢?教师再读。(不能忘怀的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树生了根一样。童年,少女,妇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度过。春来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节啊!于是我写下了一本书。课件出示)她记录下我童年时最美好的时光,所以我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所以(大家一起读)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本文来源:http://www.doejyt.com/jiaoxueziliao/24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