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doejyt.com--案例反思】

                    执教:新安中学  李 曦    点评:吴 泓(特级教师)

师:上课。(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个星期写过的一篇文章吗?

生:(齐答)我与空间

师:对,我这里有一个开头,想同大家一起分享。(放幻灯,师读:没有人是独立存在的,就像海明威说的“谁也不能像一座孤岛”我们就如同是鱼生活在水里一样,生活在我们的空间里。这些有大有小的空间,有交集也有重合,是我们赖以生活的天地,也是我们内心的空间。只有当我们能达到外部环境与内心情感的平衡时,我们才能生活得悠闲自在,乐得其所。)那么,我想问一下大家,为什么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立的岛呢?大家赞同这句话吗?

生:(齐答)赞同。

师:每个人都应该关心我们的社会,关心身边的人。

师生:(放幻灯 齐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师:古往今来,多少学子,身在课堂,心系社会;多少仁人志士,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我们年轻人,一样应该拥有关注社会、直面众生的胸怀!因为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停顿)

生:(齐答)孤岛。

师:但是,现在有一些人,他们不仅不关心别人,甚至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放在心上,我给大家看一组材料。(放幻灯自杀现象 校园暴力 虐待动物)这都是如今这个社会出现的一些不好的现象,大家有关注过吗?

生:(齐答)有。

师:很好,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的这个单元的文章,就是关注这个社会出现的种种现象而写的,这样的文章叫做——(放幻灯)

生:(齐答)时评。

师:什么是时评呢?

生1:对世事的点评。

师:非常好,对这个社会出现的好的坏的现象的点评,时评有三个特性,大家能想到吗?

生2:时效性。

师:对,时评及时的揭示问题,还有呢?想一想。(停顿)既然是针对问题而写的文章,这叫做——

生:(苦思状)真实性、针对性

师:对,针对性,除了这两个特性,还有一个特性,(停顿)会不会是很专业化的问题,大家都不知道的?

生:不会,普遍性。

师:对,是很大众的,或者叫做群众性。(放幻灯 针对性 时效性 群众性)那我们看这篇文章,(放幻灯呼唤生命教育)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来的?

生:(齐答)生命。

师:或者说是——

生:(齐答)生命教育。

师:呼唤(着重)生命教育,说明我们现在的生命教育已经很充分了吗?

生:(齐答)不是,很欠缺。

师:对,很欠缺,刚才展示的那三组材料,大家想不想再仔细看看?

生:(齐答)想。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放幻灯 青少年自杀现象 念略)大家看到这组材料,心里是什么感觉?

生:太傻了。

师:对,生命是多么可贵啊,一旦选择了自杀就不能再选择——(停顿)

生:生存了。

师:我们不禁想问一下,这些孩子的心理为什么这么脆弱?难道他们没有想到自己的父母?就这样轻率的把自己生命结束了。(放幻灯校园暴力 念略)为什么这些同学的心这么残忍,为什么这样不看重别人的乃至自己的生命?

生1:不重视生命。

师:对,他们根本就不珍惜生命,不懂得生命的可贵。这样的人对待小动物只会变本加厉。(放幻灯虐待动物 念略)大家想想,这些人为什么心这么残忍啊?

生:(反映热烈)变态、无聊、性格扭曲……

师:是什么造成的?归根结底,是我们的教育——(停顿)

生:(齐答)缺失生命教育。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现象,揭示了一个什么问题?能够在书上找到吗?

生1:虐待生命。

师:对,有的同学已经说出来了,虐待生命。(板书:虐待生命)是什么让这些花季少年们这样虐待生命呢?这是个什么问题?在书上找到了吗?

(有同学说找到了)

师:这位同学,请你来用原文回答。

生:反映了青少年情感的荒漠,对生命的漠视。

师:(板书 荒漠 提出问题)这是提出了一个问题,这样的写法叫做——(停顿)

生:(齐答)开门见山

师:(板书 开门见山)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啊?

(有学生说:清楚、明了。)

师:很正确,我们看了那么多触目惊心的材料,我想让大家思考一下。(放幻灯片)你觉得生命宝贵吗?为什么?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的能唤起我们对生命珍视的文章吗?

(生 思考 热烈讨论  师 巡堂)

师:大家觉得生命宝贵吗?

生:(齐答)宝贵!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只有一次。

师:对,生命不能重复,在你来到这个世界之前,这个世界从来没有过你,在你之后,这个世界也再也不会有你了。还有吗?

生2:因为还不知道生命的意义。

师:所以我们不能轻易的结束生命,还有更美好的明天等待我们去创造。还有吗?

生3:有生命才有价值。

师:对,还有吗?

(生 苦思状)

师:一个人的生命是自己一个人的吗?

生:(齐答)不是。

师:对,我们的生命寄托着太多人的期望,我们曾经学过一篇文章,教给我们生命重要的一篇文章,还记得吗?

生:(齐答)《我很重要》!

师:对,毕淑敏的《我很重要》,还记得文章里是怎么写的吗?这位同学你来说。

生:她说,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复制的孤本;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我们是至高无上的;对于朋友来说,我们是独一无二的。

师:所以我们——(停顿)

生:(齐答)很重要!

师:我推荐给大家一篇文章,冰心的《敬畏生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短文。

(生看学案 齐读 师巡堂)

师:非常好,其中有一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刻——期待大地亮丽,资源不短缺,必须从懂得珍惜开始。这使我又想起了另一位同学的作文,他开头是这样写的:(放幻灯师念)站在狂风的天台,一望无际,这一座孤独的城市,在天空与傍晚交接的尽头,谁追寻空旷的自由;夜幕笼罩灿烂的一片灯海,多少人多少种无奈,川流不息的人游荡在街头,谁能听见谁的寂寞……找一个角落可以相依,找一个空间留给自己,不要再让心灵备受“现代文明”的冲击,不要再让孩子们知道战争和饥荒,不要再让人们整日惶惶,不得不面对巨大的压力……我们的心灵受到了哪些现代文明的冲击呢?这位同学,你来说说好吗?

生:腐朽的文明,腐朽的资本主义。(大家笑)

师:现代文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但是也给人类带来了压力,就算你们身处校园,也有感受到压力吗?

生:(齐答)有。

师:有,比如说——(停顿)

(有学生说考试)

师:对,考试也是现代社会竞争机制带给我们的压力,还有吗?(停顿)前段时间,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金融危机,同学们在学校感受到了吗?

生1:有,从电视。

(其他同学笑)

师:同学们身处课堂,可能感受没有那么深刻。每个人内心都很惶恐,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在书上有一个词,能描写这样的心理状态的,是——(停顿)

生:(看书 齐答 无所适从)

师:对,什么叫“无所适从”?

生2:不知道去哪里,不知道怎么办。

师:那要怎么样消除人内心的惶恐呢?用原文来回答我。

(学生安静看书 思考)

师:这位同学你来回答好吗?

生3:人内心的惶恐是因为浮躁,有压力。

师:那怎么消除这种压力呢,改变外部环境能消除吗?

生3:不能。要保持人内心一尘不染。

师:归结到书上,就是——(停顿)

生:(齐答)呼唤生命教育。

师:(板书 无所适从 内心<——生命教育)这部分内容在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呼唤生命教育?这叫做——(停顿)

生:(齐答)分析问题。

师:我们虽然身在校园,可是也同样感到压力,下面我给大家一些数据,是关于青少年自杀的。(放幻灯据调查:在中国大陆,每年约有28.7万人自杀死亡、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已成为15至34岁青少年人群的第一死因。“看到人情冷暖和父母的不理解,加之学习负担重,高考征途渺茫,因此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所以就想自杀”,这是一名高三学生发自内心的话,学习和竞争的压力,已经成为困扰孩子的最大问题。在香港,超过七成半的市民认为香港青少年自杀情况普遍;台湾青少年自杀率逐年上升,自杀者年龄逐渐下降,自杀已居青少年死因第三位,构成社会一大隐患。)目前,青少年面临的最大压力来自于——(停顿)

生:(齐答)学习

师:那是不是面临学习的压力,就必然导致青少年自杀呢?

生:(齐答)不是

师:孩子们,在你们成长的路途上,绝对不仅仅有欢笑和任性。你们在慢慢的长大,在这个过程中,你必须学会思考,承担孤独和压力,这就需要我们拿出勇气去面对困难。如果就这样选择结束生命的话,那就太不负责任了。大家觉得我说的对吗?

生:(齐答)对!

师:好,课文已经提出了问题,分析了问题,最后,让我们来解决问题吧!书上提出解决问题是第几自然段?

生:(齐答)第八自然段。

师:好,现在请大家看书,然后告诉我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内涵。

(生看书 思考 师 巡堂)

师:解决问题的途径是什么?

生:(齐答)生命教育。

师:那到底什么是生命教育,我们一起读出来。

生:(齐读)所谓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

师:好,包括哪些内涵呢?请一位同学来说。

生1:保存生命教育。

师:意思就是说,我们首先要——(停顿)

生1:活下来。

师:第二点呢?

生1:谋求发展。

师:一个人拥有了生命,还要努力去实现一个人的价值,还有呢?

生1:死亡教育。

师:什么是死亡教育呢?

(有生说 介绍死亡 死亡时怎么一回事)

师:死亡对于生存的意义,我们之前学过很多文章,都是向我们昭示死亡对于生存意义的,那些人在面临死亡与生存的抉择时,坚强的活下来,做出了超乎一般人的成就,他们——(停顿)

生(七嘴八舌):司马迁、左丘明、孙膑、仲尼、霍金、史铁生……

师:(放幻灯)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这是史铁生,还有一个人,你们第一个就说到了。

生:(齐说)司马迁。

师:(放幻灯)司马迁因为罪名罔加,被投入狱,受到了非人的折磨,他每天都想着去死,但是他说:“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死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相对于死来说,什么才是真正勇敢的行为呢?

生:(齐答)活!

师:对,这就是死亡带给我们的意义。可是,现在你身边有一个和你一样大的朋友,产生了轻生的念头,你们来劝解他不要轻生好不好?想一想,怎么劝解他?那好,我就是那个想轻生的你的朋友,想想,你们会怎么来劝解我?

(板书)我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现在要解决问题了,这是我们学过的议论文经典的——(停顿)

生:(齐答)三段论。

师:对,我希望这样的格式能运用到同学们的口头表达和作文中,现在就请先帮我分析一下我轻生的原因,以及帮我走出自己的心理阴影。

(生热烈讨论 有同学主动发言)

师:我现在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生1:你恋爱了?

师:对,我早恋了,又失恋了,我不想活了。

生1:这没什么要紧啊!

师:可我非常痛苦!

生1:你的未来是那么美好!

师:是吗,我的未来是美好的吗,我一点信心都没有。

生1:你要鼓起勇气,选择死亡是对自己,对父母不负责任。

师:恩,这时候我的心不禁颤抖了,谢谢你,还请一位同学继续劝解我。

生2:你是因为早恋?
(生笑)

师:不仅仅是。

生2:还有来自学习的压力。

师:对啊!怎么办?!

生2:我觉得你不能轻言放弃,你现在还没有进入社会,还没有和更多的优秀的人接触,还有很多很多的东西需要你去体验和尝试。但是,这一切你都还没有去经历过,只是在自己一个狭小的空间里面,思想没有打开,才会一时想不通。你现在应该做的是走出自己给自己设的牢笼,往更远的方向看,其实生命是非常美好的。

(师生鼓掌)

师:听了这位同学的劝解,我的心又动摇了不少,但是还需要一个朋友来劝解我,谁肯伸出你的双手?好,请这位同学来继续劝解我。

生3:其实人生很美好,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是自我,体现在学习方面。现在你的学习不太如意,但是慢慢的通过你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取得好的成绩;第二个方面是家庭,你要想到自己的父母,就不会轻易选择轻生;第三个方面就是以后的工作,因为未来是未知的,人生充满着激情,也充满着挑战;你还会有自己的子女,这是第四个方面,你的生命还可以得到延续。如果你现在能够克服这个困难,让自己勇敢的活下去的话,以后你也可以跟你的孩子说,让他感受到你的勇气!

师:好,非常好!

(师生鼓掌)

生3:最后还有一句话送给你。当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师:你是我的好朋友,你可不可以陪在我的身边,我们一起奋斗,共同努力?

生3:可以!、

师: 非常感谢四位同学,都说得非常好。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一个人的生命不仅仅是自己的,一个个体的生命牵扯到各个方面:我们的家人,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前途,我们的未来。所以,虽然我们很渺小,但是我们却非常的重要。还记得开始上课时海明威说的那一句话吗:“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现在,请大家看到你的学案上面,有一首小诗,是英国诗人约翰写的,最后我们一起来朗诵这首诗。

(师生一起朗诵诗歌《丧钟为谁而鸣》)

师:好,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更加珍视自己的生命,也更加尊重别人的生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下课!

附板书:

                       呼唤生命教育

                                张云飞

               虐待生命  情感荒漠 <—— 提出问题

                                        (开门见山)

               无所适从       内心<——生命教育

                                        分析问题

               生命教育           <—— 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呼唤生命教育》是粤教版(必修四)时评文单元文章。文章不难,高二的学生很容易把握文章的主旨,所以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虐待生命这个现象的思考,在激发他们对生命价值的重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围绕这个教学重点,我在网上找了一些反映社会问题的资料引起他们的思考,再加进冰心的《敬畏生命》和约翰·唐恩的《丧钟为谁而鸣》进行引导,为了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我用他们自己写的作文开头作为导入,用他们平时学到的一些历史人物作为例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课后,吴老师告诉我:“如果能让学生自己课前查找资料,阅读相关书籍,思考相关问题,在上课的时候,他们的思维就会更清楚,思考就会更深入,跟老师的互动也就更热烈,这节课就会上得更有意义。”我欣然赞同。

 

点评

    该实录为教材文本学习后的第二课时,围绕着虐待生命这一现象进行思考,信息量大,针对性强。具体过程中,有如下特点:问题质疑,引发思考;联系旧学,相互印证;插入材料,丰富理解。作为一名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有广阔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本文来源:http://www.doejyt.com/jiaoxueziliao/30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