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doejyt.com--应用文】

《中国文学史》读后感

初次拿到这本并没有吸引我,一提到文学就觉得枯燥乏味,却是封面的一行红色字体“国学大师以死者的心情写死去的文学” ;我自始至终都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犹如作者当初也不明白一样,因为好奇,因为不解,因为想知道,我也就迫不及待的就从自己喜欢的篇章阅读起来。

作者初次听钱穆上课,记录老师的话:直至今日,我国还未有一册理想的文学史出现。作者当时的确无法理解。这句重话岂不是会得罪好多曾经著述并出版过《中国文学史》的学者或教授吗?钱师一向说话谨镇谈虚,如此批评,实不多见。”长久以米,这个疑感藏在叶龙心底。从师很久以后,叶龙才理解,钱穆先生开篇的论断“我国还未有一册理想的文学史”,井非是不起人,而是怀着“新文学新生,旧文学已死”的悲凉,呼唤一部像样得体的中国文学史,为的是“使死者如生”,对新文学提供一分可能的贡献,这种于绝望中建设的大勇气,始终贯穿在钱穆的讲稿中。

书中说若要求全责备,这的确是一部有瑕疵的《中国文学史》。它的瑕疵却是我的菜,

它详略不当,有些章节几笔带过,有些却浓墨重彩;

可以理解,是讲者的嗜好,研究的方向。

它缺乏严正的学术规范,口语多过书面表述;

我觉得让我们文学底蕴肤浅的人听起来到很好的理解,例如:《春秋》这本书较《诗经》《尚书》退出,孟子说:“《诗》亡而后《春秋》作。”《春秋》是记事的、看起来像现在的电报,极为简要,它似乎不像是文学作品,其实不然。此书乃句斟字酌的,有其文学意味,亦有其法律性。孔子《春秋》亦可说是我国修辞学之开始,如果我们读《春秋公羊传》与《春秋穀梁传》,便可知句斟辞酌的道理。又举出很多的例子。如果我有机会读到这些书时心中就有了底,知道文学的修辞的源头。

它太随意,更像散文而非论文;

我觉得文学就能丰富一点,觉得有趣有味。如:60年前的一堂课上,钱穆讲到屈原的《离骚》,难得地对台下的年轻人说了一句题外话。他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不求人解,如屈原写《离骚》,他怨得纯真而自然,但屈原并非要讲给人听一一如同行云流水,云不为什么而行,水不为什么而流,我们的人生遇到悲欢离合的时候,也当如此。二十世纪之于钱穆,犹如堂吉诃德的风车大战,不求人解却战得行云流水,虽败犹荣。他一生守护中国传统文化,不曾言悔,只在极偶然的间隙,才留下对时代变革的一声叹息。

它太初级,没什么高深的研究和发现,

我觉得这确实是我们必须知道的;如:春秋三传,即《公羊春秋》《穀梁春秋》与《左氏春秋》或称(左传》。《左传》是编年体,是历史记载,不论笔法如何却是我国古代的伟大文学作品,其中之内容包括描写战争的、外交的和贵族私生活以及大家庭生活的等;又如就文章的体裁来说,《论语》仍是根据记事记言的传统演变下来,但与《尚书》《春秋》不同:前者是孔子的私人言行,而后者是对国家大事而言。这是历史的大进步,亦即由国家大事的记载进步到个人生活的记载,故成了子书,成了史家。

这是一本最好的中国文学入门书,从诗经一直讲至明清章回小说,贯穿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体脉络。一本好的书,它本身只是起点,它可以让读者从起点出发,向知识更远更深处独立前进,钱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就是这样的书,它是启发者,点燃许多人对中国文学的兴趣,让人忍不住去阅读和思考它所提及的作品和知识。

读吧此书,我感觉我越发喜欢文学,越发喜欢走进那个时代里的人和事,越发喜欢到已远去的的世界里回味回味。

本文来源:http://www.doejyt.com/xueshengzuowen/42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