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doejyt.com--地理教案】

老师最怕的是什么?对我来说,最怕的是上课的时候,学生表现得兴致缺缺,昏昏欲睡。看到学生的这些反应,老师大概心里都会产生一种自我怀疑。“我的课堂这么无趣吗?我讲的这些对学生来说是不是没有用?”这样想来,其实每一节课都需要老师精心设计,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泰勒曾经把课堂比作一次旅行,既然是旅行,那必然要设计好行程,让学生沉浸其中,有所收获。《次北固山下》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四首》中的一首唐代律诗。古诗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领略美的景物,感受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语言,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可是如何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和欣赏诗中的景物描写呢?古诗文是一味香醇佳酿,可如何引导学生去品尝呢?我思考了很久。此时恰逢中秋,我心中有了主意。

在课前准备上,我布置给学生几项任务:1、搜集古今中外以“思乡”为主题的诗歌;2、查找一些关于“思乡”的感人故事;3、学会唱一首游子思乡的歌曲。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了这是一首关于思乡的诗,因此在导入环节里就以《静夜思》或是《游子吟》引入“思乡”的话题,让学生把课下搜集到的诗歌展示出来。凑巧的是不少诗歌里都包含月亮这个意象。“望月起相思”自古就有,那么中秋这个传统节日就会被提出来。中秋节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自然就讲出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在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里,我以“思乡”为话题,顺势在多媒体上出示了《次北固山下》这首诗。

接下去是朗诵的环节,选了一首缠绵哀婉的曲子做背景,老师示范朗诵。然后,组织学生自由朗读,集体朗读,个人朗读等。律诗讲究形式,朗诵当然也讲究形式,又插入了律诗的一些基本常识,再让学生分组读、男女生二重读、齐读,几个回合下来,学生的朗诵也有滋味了。

在合作探究环节里,我先抛出了一个问题“是什么引发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因为有前面的铺垫,所以就有学生回答说诗人看到了新年,勾起了思乡之情。我鼓励学生用问题来接龙,老师提出第一个问题,接下来就让学生来提问和回答,最后我做总结。

这是部分课堂实录:

“从诗中哪些地方能看出此时恰逢春节?”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潮平两岸阔”

“日子过得真快,一天未过,新的一天又来临了。旧年未去,新年的脚步却又近了。漂泊在外的诗人是多么想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老师总结)

“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作者是漂泊在外的游子?”

“他现在在北固山,他家在洛阳。诗里不是讲得很清楚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此处我带着学生了解客路的意思,又分析在古代江苏镇江到河南洛阳是一个怎样的距离,最后赏析诗中作者描绘的美景。)

“是什么引发他的思乡之愁?”“是归雁洛阳边,作者看见北归的大雁了。”

(有学生居然回答到了这一句,我就借着这个机会拓展了鸿雁传书,鱼肠雁足这些词的文化常识,告诉学生在古代“家书”是多么不易和宝贵。)

“作者此刻的心情如何?”

对于这么问题,有学生说作者心情不好因为想家,有学生说作者心情不错,因为风景很好,诗中有描绘江上美景的诗句。那么作者的心情究竟怎么样呢?师生一起来分析。分析的内容如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作者本意写景,无意说理但是深刻的道理蕴含其中。新事物往往蕴含于旧事物之中,并必然取代旧事物。无独有偶,在此拓展了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诗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分析的结果就是作者此时悲而不伤,哀而不怨,心中思念却仍开朗乐观。

最后诗境再现,配乐朗诵。在《二泉映月》中,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朗诵,而后请学生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在老师指导下,学生们也进行了一场配乐朗诵比赛。

在《二泉映月》的曲子里,在学生朗朗的背诵中,我们结束了这节课的学习。但我知道,学生的学习才刚刚开始。

我的反思:1、活动的设计要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

2、培养学生动脑筋,肯思考的习惯。多让学生来提问。

3、善于运用教学评价手段,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放纵”学生的情感。

这节课有很多不足之处,期盼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本文来源:http://www.doejyt.com/jiaoanxuean/22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