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doejyt.com--民间故事】

教学目标 

    1、认识“术、铅”等9个生字,会写“由、术”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仔细体会人物的语言,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p]
  4.了解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记叙的方法,使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教学重点

  1.能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理解李丽和林圆圆的四次对话的意思。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仔细体会人物的语言,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教学难点

  1.初步感知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2.理解园园为什么脸红了,从中体会到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教育学生要有助人为乐的好思想.好品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教师课前先将课题“(   )的树叶”写在黑板上。

  师:小朋友,小朋友们你们平时看到的树叶都是什么颜色的呢?出示课件展示相应图片内容。

  读了课题,大家是不是觉得很奇怪,树叶为什么会是蓝颜色的呢?学习完课文后你们就明白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2.听完范读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他们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画出生字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识字。

三、学习生字,了解词语

1.教师播放课件,给学生呈现本课要求会认的字、词:

2.请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自由认读。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及时纠正学生的发音。

  四、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要写的字。学生自主观察、识记下面的字:术、吐、桌、注、铅、已、笔、景、由、年、拿。

   2.教师请学生说说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字形,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之后教师和学生通过比较,总结出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字在书写时要注意的几方面:

  (1)左右结构的字要写的左窄右宽;

  (2)笔,写竹头时不要把短横写成点;

  (3)铅,右上不是一个“几”字。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分别指导,写完后大家共同评议,比比谁写的工整美观。同时教师要对表现好的同学或者小组一定形式的奖励。

  五、课后思考:

  .生字难关攻克后,教师请学生课下自由读课文并思考:树叶为什么会是蓝色的?责任,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相信我们的小朋友都能做到这一点。

  三、拓展练习:

  1.读读写写。

   2.以“我想对林园园说……”为题,让学生和林园园“对话”,加深对此问题的体验。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1.教师给学生出示本课的生字、词卡片,请学生开火车读生字、词。

  2.自由读生字、词,记忆词语。

  二、朗读感悟,细读课文

  1.教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之后出示课件请学生思考:

  李丽为什么要向林园园借绿铅笔?借到了吗?

  李丽不是需要绿铅笔吗,为什么会没有接林园园的绿铅笔?

  林园园为什么脸红了?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教师请学生用“什么时候、谁、发生了什么”讲一讲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3.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

  (1)出示课文插图,请学生仔细观察李丽和林园园的表情,想想他们说了些什么。找出课文中的对话读一读,并说说从对话中体会到什么。

  (2)自由读,边读边用铅笔圈圈画画:李丽和林园园有几次对话?

  (3)读第一次对话。李丽的话读出谦和、礼貌的语气;林园园的话读出不愿意的语气。理解“吞吞吐吐”,并说说为什么林园园吞吞吐吐地说,她当时会想些什么?

  (4)读第二次对话,看看林园园是怎么说的?她“怕”什么?说明什么?

  指导读李丽的话,分别读出请求、商量和诚恳的语气;林园园的话读出不乐意的语气。

  (5)读第三次对话

  a.林园园说话中的几个“不要”说明了什么?

  b.林园园为什么要皱着眉?联系她说的话“还要画小草”,想象她心里在想什么?

  c.范读课文,让学生体味林园园和李丽的心理活动。

  (6)分角色朗读三次对话。从对话中你认为林园园不想借绿铅笔给李丽的原因是什么?

4.学习第五自然段

(1)出示第二幅插图,说说这副图画的是课文哪部分的内容。

(2)看图说一说,李丽和林园园分别在做什么,他们可能想些什么?

  (3)读第五自然段

  (4)讨论:林园园看着李丽画的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

  (5)假如你当时在李丽和林园园旁边,你会怎么做?你会对林园园说什么?从“脸红”这个词中可以看出林园园以后会怎样呢?(也会成为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4.教师小结: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每个人的一种责任,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相信我们的小朋友都能做到这一点。

  三、拓展练习:

  1.读读写写。

   2.以“我想对林园园说……”为题,让学生和林园园“对话”,加深对此问题的体验。

本文来源:http://www.doejyt.com/ertonggushi/21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