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doejyt.com--小学作文】

紫马街风物记(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范文)
普洱市镇沅县振太乡中心小学李其贤

紫马街村名的由来

紫马街是振太乡太和村东紫马、西紫马、中紫马和下紫马四个小组的村名总称,现有155户546人。据说,很早以前,村里有一匹毛色是清一色的紫马,力大无穷,所托货物是普通马的两三倍,富于人性,引吭嘶鸣中紫尾一扬,人们就知道幸福在哪里,为了纪念紫马,村子就以紫马街为名。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先辈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从遥远的中原流亡到此歇息之际,偶然间发现这里有紫色的云彩汇集,久久不肯散去,尤其是一座不大的山上,总是紫云缭绕,甚是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再三思度后,先辈就在此定居下来,且把这座山称为紫云山,也一直沿用至今。

传说归传说,但是紫马街人对紫色的崇敬,那是名副其实的看得见、摸得着。紫色的“红毛柱”,历经几代人,依然虫不蛀,依然不变形,依然中流砥柱、使人居住得安心。紫色的石头砌成紫色的墙脚,夯成紫色的墙体,任凭风吹日晒雨淋,依然屹立,依然牢固,依然看得出粘合石头的紫色胶泥土。石磨、石臼、磨刀石均以紫色的石头为上乘材料。堂屋避风板、八仙桌、独凳、尺子等等,则为名贵的紫春木制成,具有百用犹新的特点。如果以上所说为天然之色,不足为奇,那么,紫马街人历来所使用的筷子,则无言地昭示人们,紫色真的最美。这种筷子,先是采用生存几十年的老甜竹削成,这种老甜竹坚韧、耐磨、沉实、淡紫色,而后把筷子与老红高粱壳长时间浸煮,捞出晒干后又换老红高粱壳同煮,如此循环几次下来,直到筷子变为满意的紫色为止。尤其是逢年过节,讨亲嫁女,有贵客远朋到家里吃饭时,紫马街人往往会用稀有而名贵的朱砂把最为接近于正方体的核桃般大小的猪肉染红、染紫了吃,俗称“陀螺肉”,因为很像春节陀螺赛中尊贵的紫云木陀螺——准确的说是吃一种气氛,吃一种情调,吃一种心意,更是吃一种紫马街文化!

紫马街的由来,无论是先辈希望后人秉承前志、做一匹紫色千里马也好,无论是鞭策后人要有紫云山的秉性也罢,也无论是紫色代表权威、声望、深刻和精神, 紫色是由温暖的红色和冷静的蓝色化合而成,是极佳的激励色,激励一代又一代紫马街人迎着阳光生长,朝着紫色的方向发展!

一棵不老的榕树

在紫马街村中,曾经纵横交错的茶马古道,现在保留的已经不是那么完整,但始终完整地保留了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铮铮足迹,无声的谱写着一个又一个感人肺腑的传说,传说中写满不朽的人文华章。且看我家门前茶马古道上那株古榕,在历尽百年风雨沧桑后,更有老当益壮之势。盘根错节、枝繁叶茂、百鸟筑巢、蜂巢累累不说,常年香火不绝,总有人去祭拜。祭拜榕树,祭拜榕树怀抱里的石水缸,更是祭拜人心。人心的祭拜当时祭拜的最高境界,紫马街人的祭拜应该是以人心的祭拜为主,所以,古榕——不老。

儿时的我,依稀记得父亲所讲。在茶马古道兴盛时,马帮川流不息,人来人往。紫马街里的男女老少,总会自觉的为过路人提供免费服务,如水啦、稀饭啦,有时给陌生人带带路啦,等等。你想得到好事有人去做,你想不到的也有人去做,只是那时有人说成“行阴功”,意思就是多做好事,以保举自家人、村里人平平安安,幸福长久。地点则以路旁树下为佳,说起来还怪怪的灵验呢。有一位妇人,每天挑去的水不够过路人喝,她就弄了个石水缸装到榕树旁,每有空暇就挑满水,供走过茶马古道的行人饮用。长此以往,她的儿孙真的个个成才,全村人羡慕不已。如今,石水缸已经被茁壮成长的榕树给包围住了,依稀能看见的,就只剩下石水缸的一个角旮旯,但那位老妇人助人为乐的高大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善有善报早已成为紫马街人信奉、行动的准则。

的确,榕树在巴金眼里是“鸟的天堂”,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紫马街人心里,榕树还具有“树立光荣”的意思,所以在紫马街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大小不一的榕树,要么携老扶幼一家亲,要么独木成林,而形态和种类也是应有尽有。尤其是路边,茶马古道上、公路旁、小路拐角皆是榕树的家园,所以好多人称榕树为“车树”,由此联想到有“车树”的地方一定有路,只是这样的路很多、很长,一直延伸到天边与云儿窃窃私语。又因伴随榕树嫩叶的生长而渐次长出另类的“酸叶”,我们小孩亲切地昵称它为“酸包树”。春末夏初,摘一片“酸包树”含在口中,既解馋,又提神,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几个月后它又变成了甜蜜蜜的榕树果。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神奇得让人难以捉摸,却又总想捉摸,捉摸紫马街人与榕树的不解之缘。

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的成长少不了一方水的滋润,离不开一方文化的熏陶,特别是那种积淀多年的厚重的乡土文化,往往会在潜移默化中,赋予人们不可言传只能意会、没有经传唯有践行的魅力,鞭策你向着太阳的方向成长。

李恕庵的拴马桩

紫马街人李恕庵,乃传奇人物也。当真如此的话,就不得不说起曾任振太乡小学小学校长、创建镇沅县第二中学、种下最早人工林“小松林”的李恕庵了,他所带领的马帮,在那土匪乱世的年代,依然能够平安无事的穿梭于临近的多个国家,驮着茶叶等土特产出国,驮回的是“草标”、“洋发烛”,即肥皂、火柴,这应该说或多或少承传了紫马的秉性,才会在难搭桥上来来往往,经久弥坚。村里人常说,那些土匪也不全是吃素的憨包,每有马帮过往,必先偷偷地拔起拴马桩细看一番,若拴马桩尖是圆锥形的就大动干戈劫了再说。若发现拴马桩尖是“正三锥形”的只好偃旗息鼓,唯恐逃之不及,李恕庵那“正三锥形”的拴马桩标志,以不争的事实威慑着茶马古道上的不法分子!而这些,只有依然挺立着的1016棵古松见证,见证着一个视察施工的校长,他拄着一根文明杖,在有疑问的地方东敲敲、西撬撬,若有不牢固的“豆腐渣”工程露馅,那么,偷工减料的人就会被在当日下午被炒了鱿鱼——也难怪镇沅县二中建筑牢固,不倒于一位秉公治校的先贤。

一座桥还是从前的样子

紫马街,人工种植的榕树葱茏、古松苍劲,与青山绿水和谐相应。沿着茶马古道,座座小桥在它该出现的地方安家落户。竹桥、木桥、石桥、草桥、瓦桥应有尽有,就连一条手巾也可以用来搭一座桥,不信?你可以来这里聆听紫马街的民歌,保准你拍手叫绝,绝到可以和难搭桥相提并论,但难分雌雄。顺便提及一下现在的难道桥,建于民国4年,即1915年,由石明科、李良主持,李定师傅建造为半圆石拱桥,跨径单孔7米,长10米,高20米(《新篡云南通志》)。笔者如此鱼目混珠的把紫马街与难搭桥联系在一起,只是想为读者提供一个思考的平台——紫马街这一座桥还是从前的样子,不曾因为社会的发展,也不曾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忘记了足下这方紫红的厚土。是啊,万物生长靠太阳,万物生长靠水土!这桥,连接着天地,连接着昨天与今天,连接着你我他,连接着紫马街文明的殿堂。

童年的紫马街,我们不指月亮

70年代出生于紫马街的我,也依稀记得穿着开裆裤玩尿巴巴,其实有时是什么都穿不上,只觉得在当时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想穿也没有穿的罢了。尽管如此,童趣还是如雨后春笋般丰富多彩,历历在目,时时萦绕于脑海,未曾淡忘。

那时,伙伴们聚在一起,热门话题甚多。比如,“不能往水里尿尿,否则,小东西会疼的”。也不可以用手指着月亮,不然它就会在夜里你熟睡时,跑到人间割伤你的耳朵,所以我在心理对月亮总有着解不开的迷。有一次,我不信邪,偷偷地指了一下月亮,第二天起床,耳朵居然真的如刀割一样疼痛难忍,且有“血水”渗出。伙伴见了,断定说我是指着月亮啦,真神啦!自此从来不敢再去指月亮——怕它夜里又跑来割耳朵,也在蓦然间无端地萌生出对月亮、也对太阳、甚至对星星和万物的无限敬畏,至今也不会逾越雷池一步,心中的余惧依然再现。现在回想,那只是缘于当时卫生条件有限、耳旁发炎生疮之故。

太多的紫马街风物话题里,总是寄托着紫马街人虔诚于万物有灵,铭记要做个听话而有道德的人的成长走向。我相信,从小植根于心坎的美,更是终生受益。

世纪新篇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紫马街悠久的历史,无疑是谱写世纪新篇的基石。记得30多年前,我在生产队劳动一天,给2分工分,其中的一天就是当“记工员”,记准队里人挑橡胶苗去秀山的株数。如今,橡胶树老高老大,流出了白色的“金子”,小橡胶树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蔚然成风,在汲取微小的奉献后,奉献出了滚动不懈的步伐。

作为人师,作为紫马街的一份子,我装点不了江山,装点不了绿水,但我为成为一片绿叶而努力,我总在为净化一点水珠而释放丝丝氧气。时闻中坤集团预计在普洱市投资500亿的喜讯,又闻紫马街将是其投资的一个选点时,我情不自禁地抒发着自己不舍紫马街风物的情怀!阿弥陀佛,一切皆是缘,一切皆是梦——此梦已经圆在笔下。

本文来源:http://www.doejyt.com/xueshengzuowen/38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