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doejyt.com--历史试题】

2010年高考文综·历史质量分析报告

一、2010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学科试题特点分析。

2010年全国普通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湖北卷历史试题(全国卷I)较好地体现了高考“三个有利于”的指导原则,体现出一定的“连续性”“稳定性”和“稳中求变”的特点。命题者遵循高考《考试大纲》所规定的主干知识范围和四项能力要求(以基础为平台、以能力为方向的命题导向),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新的史学理论和研究范式为指导,追求新情境的创设),在试题灵魂上体现国家意志(注重对考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察,如民生问题),紧扣时代主题(历史问题的选取和设问视角折射现实热点),彰显学科特色(以历史材料为主要载体),凸显能力立意(立足于知识的灵活运用),注重选拔功能(整体难度略有上升),对于深化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和推动高中历史课改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一)基础搭建平台:以考查主干历史知识为主,突出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加大经济史内容的比重,中外历史分布基本均衡,大国史、区域经济史史唱主角。

第一,就单个知识考点而言,试题注重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突出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即某一时期历史发展的特点和社会转型时期具有由量变走向质变价值的关键历史事件,如第14题中外贸易与中国近代的关税收入变化)。第12题,对五行学说的考查,让我们很快联想起现实生活的中医养生热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宋朝的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第13题考查了宋朝的文化现象(私人雕版印刷品的风行)与政府管理变革的关系;第14题,考查了中国近代关税收入变化的历史意义,折射出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第15题,考查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辛亥革命,以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迁移教材结论,以辛亥革命对农村社会变迁的有限影响佐证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鲁迅先生的小说对此有充分的反思);第16题,考查了抗战胜利后国共和谈的历史意义,对国共关系类似历史问题进行了比较,彰显了“以民族大义为主”的政党价值取向;第17题,探究了上世纪60年代新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国际原因,此题以全球史观为指导,在国际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展视中国问题,引导考生拓展历史的大视野;第18题,考查了近代法国独特的工业化发展道路;第19题,考查了工业革命对英国近代化的促进作用;第20题,考查了美国内战中的葛底斯堡战役(以林肯的著名演讲为切入点);第21题,探寻了德国“独特”的近代化发展路径;第22题,考查了二战期间珍珠港战役的历史影响;第23题,考查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的发展特点,旨在引导考生冷静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全面影响。主观题第37题,考查了明朝中后期到近代前期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和影响,中国早期维新派经济思想的特点和原因分析,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体现了整体的历史观,具有强烈的世界意识和时代精神。第39题(综合题),考查了隋唐时期长安和洛阳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和综合历史因素分析。全卷14道历史题,在中国古代史全部6章内容中涉及4章,在中国近代现代史中涉及5章,在世界近代现代史内容中涉及5章,英、法、美、德大国历史均有所涉猎,2个主观题也是教材主干知识的重组。综观这些考点,除第12题外(文化常识),无一不是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理解迁移和综合运用,无一不是中外历史重要发展时期的节点聚焦,无一不是大国历史的闪亮登场。试题以主干知识为考点,以基本历史认识为平台,具有较好的导向作用。

第二,在政治文明史、经济发展史和精神文化史三大板块内容基本均衡的前提下,加大了经济史内容的分量,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主题,学科能力要求随之提升(隐藏在枯燥的经济数据之中的特点归纳、分析无疑具有较高的能力要求)。与2009年试题相比,选择题中经济史内容共4题(增加2题,有1道经济数据表格题),2个主观题均侧重经济史内容的考查(从材料中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经济史内容由44分增加到52分,体现了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主题与鲜活历史材料的对接。

第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和世界近代现代史的内容比较均衡(均在30~36分之间),增强了考试的信度。为了在有限的题量中增加考试内容的覆盖面和综合性,命题者有意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结合起来(世界对中国的影响和中国对世界的影响的两个方面),体现了中外历史联系的学科特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和世界近代现代史的内容分布比较均衡且保持相对稳定(1个主观题中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和世界近代现代史内容均有所涉及,试题的建构体现纵向、横向和古今的联系,改变了以往主观题中不涉及某一段历史的命题思路,试题的综合性明显增强,这应该是今后主观题命题的基本趋势)。

(二)能力提升认识:选择题以材料为主要呈现方式,主观题以信息提取为能力前提,注重共性中的个性特点探究,注重中外历史的横向联系,分析地理因素对历史发展的综合影响。

注重能力立意,是历史学科试题全卷的基本特征和主要亮点,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对高考命题的导向作用和高考的选拨功能,原则上符合《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试题基于学科特色的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历史结论的能力(即考查记忆能力的试题)。如第12题考五行相生说在朝代更替中的附会解读;第16题考《双十协定》的签订;第20题考葛底斯堡战役的名称;第22题考珍珠港战役地点。诚然,这一部分题目有的也不完全是单一考记忆能力,应该是理解能力与记忆能力的结合(如第16、20题都需要考生通过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作出判断、将教材知识迁移作答。当然,没有知识储备即使读懂了材料也是枉然,因此,这类题应该是知识记忆和理解迁移能力的结合)。

第二,阅读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提取历史材料的有效信息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特色,是考生运用能力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不能读懂材料即不可能完成历史作答),总计全卷与提取有效信息的设问约占历史全卷的近80分,可见材料阅读对考生能力要求的重要性。材料的呈现方式主要有文字材料、经济表格材料(能力要求最高的是枯燥的经济数据有效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运用)和历史地图材料(虽然没有历史图片材料,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从表中可以看出,选择题主观题化(即材料化)在选择题中占的比例比较大(共10小题,40分,约占83%;2009年也是10小题,2008年共9小题,36分,约占75%),这是文科综合选择题的命题趋势。虽然试题选取的是教材中的主干知识(如第13题关于宋朝的雕版印刷技术),有的备选项也来自对教材结论的改变(如第15题辛亥革命对农村社会变革的影响),但是,问题的情景发生了变化,考生不能照抄教材的结论,考查的是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试题显然具有一定的难度,这一部分题目中难度值低于0.5的共有第6小题(0.43)、第8小题(0.13)、第13小题(0.35)、第14小题(0.40)、第20小题(0.29)、第23小题(0.41)、第31小题(0.32)等,能力考查跃然纸上。而主观题中的材料不再是试题的影子,考生必须要提炼材料的主旨方能作答(我们以往的训练中有一些“伪材料题”即考生不需要读懂材料就可以作答)。

第三,新的史学范式和理论对历史事件创新认识的引领。无论是试题的立意、考点的确立和设问的切入,都体现了高中课程改革背景下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对高考历史命题的指导意义,树立起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风向标,让古老的历史不断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考生最终要收获的不是让自己成为一个盛满众多历史知识的容器,而是成为一个可以随时燃烧的具有历史思维基本品质的火种。历史试题属于精神文明史的有2小题(12、13题,37题第2问是思想史),属于经济近代化的有4小题(14、18、19、23题,第23题以西方史学家的观点为材料载体)和主观题第37题,属于政治民主化的有3小题(15、20、21题),属于全球史观的有2小题(第17、22题)和主观题第37题(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材料载体),这些考点在立意上折射出文明史观,在切入点上体现文明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如英法德美4国不同的近代文明特点;第13题说明了政府的职能在文化管理中的重要性;世界由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得历史潮流,如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外交政策中的国际原因;第37题中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其特点与世界开始走向整体发展相关联、其影响也具有国际意义等),昭示了对于世界文明发展“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美好局面的期盼。

第四,对于考生基本学科能力的考查。其中有考查理解能力(13、15、21题),考查比较能力(16、18、19题),考查中外联系能力(17、37题),考查综合归纳能力(第37和39题),考查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认识(第19题内因和外因的关系);考查地理学科知识在历史问题中的渗透(第39题)等。

体现现实价值:考查重大历史周年事件,发掘历史问题的现实价值,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心祖国、关爱民生。

历史学科具有资政育人的社会价值,历史学科的立意往往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今年历史命题承继了历年命题的这一特点,注重挖掘历史学科的现实价值,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祖国、关爱民生,正如克罗齐所言“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特点的主要表现有:

第一,对重大历史周年事件的考查。如第15题,对辛亥革命的考查,照应了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第21题,对德意志革命特点的考查,因为2011年是德意志完成统一140周年,今年又是现代德国统一20周年;第22题,对珍珠港事件的考查,因为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这些试题在立意与角度上也注重创新,将周年大事与现实问题对接,如15题考查辛亥革命与当时农村社会变革的关系,旨在折射当今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化意义;第21题突出了德国近代发展的个性特征,这里有一个反对照搬别国经验的潜台词;第22题以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为利益,发掘出反法西斯战争所具有的和平、合作和发展的现实意义。

第二,对于时代热点问题的历史关照。如第16题对抗战胜利后国共和谈结果的考查,是对海峡两岸关系缓和的历史关注,命题者将炎黄子孙强烈呼唤国共第三次合作的民声置于历史的智慧中;第17题对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与欧共体关系的考查,折射出我们对外开放的历史意义;第20题对美国内战历史的考查,折射出国家独立、统一、主权完整与国家复兴的巨大意义(在主权与人权关系问题体现出国家意志)。第18、19题对英法工业化的不同路经分析体现了尊重国情、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价值诉求。

第三,注重历史问题的现实价值。4道选择题对英法德美4大国历史进行了考察,突出了4大国的国

情因素对于国家发展道路的影响,命题者旨在实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良苦用心。在当今金融危机风暴席卷全球和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和世界重要历史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型问题是近年历史学科常考题,这在2个主观题中显现得十分明显。第37题对中国明清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考查,体现了经济发展转型的社会价值,通过分析明清时期经济发展方式变化的世界原因和世界影响,旨在引导考生寻求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的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型和制造业如何走内涵发展的历史经验。第39题(60分综合题)以历史材料为铺垫,考查了隋唐时期关中地区(长安和洛阳)农业文明发展状况,材料以粮食问题为主线、以民生问题为主题、以可持续发展为主旨,引导学生关注民生,是继去年第37题赋税题后又一次把历史聚焦于当今的“三农”问题,将基础知识考查、能力要求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集于一题。

试题值得商榷的几个地方。作为高考试题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命题对于高中教学的积极意义,不容置疑,这一附加值在试题中得到了体现,当然,试题也还存在着值得探讨的地方。笔者的主要看法是:第一.试题难度过大.高三历史教材共5本,高考内容容量有限,总共才十几道题,而难度在文科各学科中一直是比较大的,考生的投入与产出严重不成正比,影响师生对于历史教学的积极性;第二.选择题材料题比重过大、难度太大,、失分严重,影响考试的公平性,导致机会主义的意识与行为滋生;第三,个别试题在设置上存在瑕疵。如第17题的选项不具备唯一性;第18题超出了高中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第20题的有效信息不充分;37题第3问过于宽泛、时空跨度过大,考生难以掌控,不知如何下笔。

综观全卷,其主要特征有:以文明史为主线,以材料为载体的学科特色明显,在运用主干知识的前提下注重能力考查,强调了综合性,体现了选拨功能和对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义。

表一 2010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能力要求和得分统计(应届生,省考试院信息)

测试能力

满分

题号

全省均分

荆州均分

获取和解读信息

74分

6、7、8、13、14、15、16、19、20、23、31、32、37(3)、38(1)、39(2)

34.39(0.46)

33.02(0.45)

论证和探讨问题

48分

36(2)、36(3)、38(3)、39(4)

15.53(0.32)

14.70(0.31)

描述和阐述事物

 

32分

1、2、3、4、5、37(2)

17.28(0.54)

17.07(0.53)

调动读取理解分析

8分

29、30

1(0.13)

0.99(0.12)

 

 

调动和运用知识

134分

9、10、11、12、17、18、21、22、24、25、27、28、33、34、35、36(1)、37(1)、38(2)、39(1)、39(3)、39(5)、39(6)

54.68(0.41)

52.26(0.39)

运用分析

4分

26

1.84(0.46)

1.94(0.49)

表二 2010年历史考点内容和分值比例统计


内  容

选择题

材料问答题

小计

中国古代史

2题;8分

2题;28分

36分

中国近代现代史

4题;16分

1题;18分

34分

世界近代现代史

6题;24分

1题:6分

30分

小 计

12题;48分

2题;52分

100分


表三  2009年历史考点内容和分值比例统计


内 容

选择题

材料问答题

小计

中国古代史

5题;20分

1题;14分

34分

中国近代现代史

3题;12分

1题;18分

30分

世界近代现代史

4题;16分

1题:20分

36分

小 计

12题;48分

2题;52分

100分


表四 2010年历史考点内容板块分值统计


内 容

选择题

材料问答题

小计

政治文明史

6题;24分(中国史、世界史各3题)

 

24分

经济文明史

4题;16分(中国史1题、世界史3题)

2题;52分

52分

精神文明史

社会生活史

2题;8分(中国古代史)

 

16分

小 计

12题;48分

2题;52分

100分


表五 2009年历史试题考点内容板块分值统计


 

选择题

材料问答题

小计

政治文明史

6题;24分(中国史、世界史各3题)

1题;20分

44分

经济文明史

2题;8分(中国史、世界史各1题)

1题;32分

40分

精神文明史

社会生活史

4题;16分(中国史3题、世界史1题)

 

16分

小 计

12题;48分

2题;52分

100分


表六  2010年与2009、2008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分数比较(应届生,省考试院信息)

 

 

文综均分

选择题均分

主观题均分

政治

历史

地理

10年

全省

124.97

69.08

55.64

50.55

35.37

38.81

荆州

120.24

67.25

52.74

48.61

34.26

37.12

09年

全省

130.92

81.14

49.54

48.60

44.60

37.48

荆州

129.08

80.07

48.77

48.14

44.41

36.29

08年

全省

133.47

82.73

50.50

52.26

41.82

39.14

荆州

129.97

81.13

48.61

51.11

40.58

38.04

二、考生得分情况抽样分析。

以省教育考试院学科诊断报告提供的数据为样本,从表中可以看出,近几年全省文科综合难度值控制在0.42~0.45之间,试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今年是近三年以来最难的。2008年全省均分为133.47分,2009年为130.92分,今年为124.97分);在综合题分值略有上升的前提下(今年为0.35,去年为0.31;综合题仍然是学生能力提升的瓶颈),选择题难度大幅上升,全省均分比去年下降12.06分(全省平均难度值为0.49,去年为0.58;主观题均分相对稳定);政治、历史、地理三科之间历史、地理的难度比较接近(分别为0.35和0.39),历史难度大幅提高,全省均分下降9.23分;政治相对平和,难度值为0.51。与全省比较,文科综合均分差距增大,今年为-4.73分(去年仅为-1.84分);选择题均分差距为-1.83分(去年为-1.07分); 综合题均分差距为-2.9分(去年为-0.77分);政治均分差距为-1.94分(去年为-0.46分),历史均分差距为-1.11分(去年为-0.19分),地理均分差距为-1.69分(去年为-1.19分)。

比较的结论为:在综合能力的培养上我们需要努力的空间还比较大,基础与能力并重,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规范答题,体现严格要求。

选择题各小题错选原因分析(数字为全市文科生的通过率):

第12题,主要错选B项(34.47%,木德),主要是不了解五行学说的内容,此题旨在考查考生的文化史知识,今后还要进一步注重文化史知识的专题训练。

第13题,主要错选B项(39.85%),此题是典型的材料选择题(必须要提炼材料的主要信息),考生对于材料的理解有误,不能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如“大于朝廷不便”“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所反映的主旨,另外考生对于文化和政治的关系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理解。

第14题,主要错选A项(44.96%),考生只能理解材料的表象,不能理解材料反映的事物本质(即关税收入增加的意义),不能把历史事件放到较大的时空背景下考察(在近代清政府是不可能加强对关税的有效控制的),不能较好的把握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第15题,主要错选A项(12.80%),革命党人穿日式服装的选项干扰较大,缺乏对于历史事件的整体理解,缺乏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和材料有机联系的迁移能力和运用能力。

第16题,主要错选B项(24.56%),材料信息有限,考生将材料信息和历史事件不能有效联系(内战不致发生)导致考生错误理解为西安事变的意义(西安事变之前已有内战进行),反映出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

第17题,主要错选A项(21.29%)D项(21.83%),此题答案并不具有唯一性(历史发展的因素本身具有综合性),考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背景把握不准。

第18题,主要错选C项(56.46%),此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过高,考生对于材料的理解有误(因此,理解是一切思维的前提),材料本身讲的是法国的工业问题,学生错误理解成农业问题.此题以新材料对法国工业化的特点进行了考察,在共性中寻求个性,命题的导向性十分明显.

第19题,主要错选B项(18.70%),考生在内因和外因作用的理解上有误,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外因,并不是具有了世界市场,所有国家的经济就一定发展,对于世界市场的利用程度如何取决于其经济发展水平.此题考查了考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20题,主要错选D项(45.17%),考生只知道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萨拉托加大捷,却不知道美国内战时期的葛底斯堡战役,考生不能较好的将材料有效信息和教材中的历史事件成功对接(即理解材料中的“要使我们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的含义后排出美国内战期间的萨拉托加大捷)。

第21题,主要错选C项(20.20%),考生对于德意志革命的特点把握不准,反映出考生对教材知识的熟悉程度不够(教材明确提高德意志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结束分裂局面)。

第22题,主要错选A项(43.33%)、B项(29.38%),本题历史地图隐藏着历史信息(即学生首先要了解历史反映的是什么战役,然后再理解该战役的意义).

第23题,主要错选C项(20.22%)、D项(20.33%),考生对于历史材料的理解不准确,同时,缺乏将第三次科技革命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与材料有机联系的能力。

选择题最难的是18、20、22小题,主要是历史信息不够充分,材料理解能力要求太高了。

历史主观题的平均分为14.56分,难度值为0.28,低于历史学科的平均难度值0.35,显然综合题的能力立意是历史学科命题的导向,材料分析是能力呈现的载体(2009年主观题的均分为19.18分,难度值为0.36,低于历史学科的平均难度值0.44;2008年主观题均分为16.87分,难度值为0.32,低于历史学科的平均难度值0.41)。难度最高的第37第(1)问、第39题第(1)(4)问,均是考查学生提取历史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显然,材料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要特别引起重视的内容。

三、全市历史成绩分析。

1.全市文综及历史成绩基本状况:应往合计,文科综合各批次上线率超过全市平均上线率的有:一本(3.8%)有荆州区(5.1%)、江陵县(3.9%)、石首市(3.9%);二本(14.8%)有荆州区(19.7%)、江陵县(20%)、松滋市(15%)、监利县(16.3%);三本(36.3%)有荆州区(46.1%)、江陵县(42%)、松滋市(41.5%)、监利县(40.9%)。均分超过全市平均水平(120分)的有荆州区(126.2分)、江陵县(127.1分)、松滋市(126.3分)、监利县(124.2分)。

应届生各批次上线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的有:一本(2.1%)有荆州区(2.9%)、江陵县(2.4%)、松滋市(2.2%)、监利县(2.2%);二本(9.8%)有荆州区(14.2%)、江陵县(13.6%)、松滋市(10.8%)、监利县(11.3%);三本(29%)有荆州区(38%)、江陵县(32.7%)、松滋市(36.2%)、监利县(33.5%)。均分超过全市平均水平(115.2分)的有荆州区(120.2分)、江陵县(121.4分)、松滋市(122.9分)、监利县(119.5分)。一般高中应往合计,二本上线率较好的有北门中学(28.8%)、弥市中学(25.2%)、西门中学(19%)、江陵县一中(23.1%)、江陵县二中(19.4%)、松滋一中实中校区(25.2%)、公安三中(24.5%)、新沟中学(20.2%)、朱河中学(19.3%)、监利中学(36.7%)。

应届生统计,文科综合各批次上线率基本超过文科总分上线率,但是,贡献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各批次的基本情况是:一本荆州区(+2.9%)沙市区(+0.8%)、江陵县(-0.5%)、松滋市(-0.4%)、公安县(+0.2%)、石首市(+0.3%)、监利县(+0.3%)、洪湖市(+0.1%),;二本荆州区(+0.7%)、沙市区(+3.2%)、江陵县(+3%)、松滋市(-1.5%)、公安县(+0.7%)、石首市(+1%)、监利县(+2.9%)、洪湖市(+2.3%);三本荆州区(-1%)、沙市区(+1%)、江陵县(+0.3%)、松滋市(-2%)、公安县(+2%)、石首市(+1%)、监利县(+2.1%)、洪湖市(+3%)。与去年比较,应届生文科综合上线率沙市区(各批次)、荆州区(二本)、江陵县(二本)、松滋市(二、三本)。综合评价,文科综合成绩较好的是荆州区、江陵县、监利县和松滋市。

与去年比较,往届生文科综合各批次上线率增长幅度不大(只在二本上增加约4%),均分下降近7分;应届生各批次变化不大(一本下降0.5%,二本下降0.6%),均分下降9分,因此,应届生还需在夯实基础上着力。

8所省市重点中学各批次上线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的有:一本(8.8%)有荆州中学(20.4%)、沙市中学(11.2%)、监利一中(19%);二本(27.9%)有荆州中学(44.3%)、沙市中学(33.1%)、松滋一中(29.6%)、监利一中(52.2%)。均分超过全市平均水平(138.9分)的有荆州中学(146.9分)、沙市中学(143.4分)、松滋一中(148.2分)、监利一中(158.6分)。8所省市重点中学文综一、二本上线率都没有超过或达到文科总分上线率,总分上线率越高文综上线率欠账越大,二本的欠账率大于一本,说明省市重点中学的文科综合教学还有较大的整体提升的空间。在一本线上的差距分别是荆州中学(-5.9%)、沙市中学(-7.6%)、江陵中学(-1.5%)、松滋一中(-4%)、公安一中(0%)、石首一中(-0.4%)、监利一中(-6.1%)、洪湖一中(-1.1%);二本上的差距分别是荆州中学(-6.6%)、沙市中学(-10%)、江陵中学(-3.6%)、松滋一中(-16.8%)、公安一中(-9.5%)、石首一中(-3.1%)、监利一中(-15.6%)、洪湖一中(-1.1%)。与去年比较,8所省市重点中学文科综合上线率一本平均下降1.2%、二本下降1.6%、三本下降0.7%(说明二本是整体推进的关键),仍然处于上升趋势的有:一本荆州中学(+2.4%)、沙市中学(+1%)、江陵中学(+1.4%)、监利一中(+5.3%);二本荆州中学(+9.6%)、松滋一中(+1.6%)、监利一中(+17.6%);三本荆州中学(+6.4%)、松滋一中(+22.9%)、监利一中(27.7%)。

洪湖市以220分夺得全省文科综合最高分;文科综合最高分(应届生)超过200分的有荆州区(200分)、沙市区(200分)、公安县(202分)、监利县(208分)、石首市(202分);全市历史最高分(应届生)在洪湖市,为67.5分;荆州区、监利县、松滋市、江陵县和沙市区应届生的历史选择题通过率最高,尤其是江陵县、松滋市和监利县通过率最高,反映出这些县市区历史双基的落实比较到位;应届生的历史均分超过全市平均水平(34.26分)的有荆州区(36.35分,含市直学校)、监利县(35.55分)、江陵县(35.99分)和松滋市(35.66分);文科综合一、二批次上线率超过文科上线率(文综三本上线率有欠账);文科综合170分以上人数超过全市平均水平(5.22%)的有沙市区(5.33%)、荆州区(9.01%)、监利县(5.29%)、江陵县(6.23%)和松滋市(5.39%)。

2.成绩走势分析:应届生基础不够扎实;往届生提升幅度不太大;高分层人数不很厚;县市区和学校之间发展不太均衡;学科对总分的贡献率不够大,是全市今年高考文科综合成绩走势所显示的主要问题。从近三年的文综成绩来看,全市均分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在扩大,选择题和主观题均分差距均有所扩大,其中主观题的差距扩大了。从选择题得分来看,越是难度较低的题全市通过率与全省差距越大,说明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今后我们对考生基础知识的落实还需加强。第15题学生在理解上望文生义,不能准确的理解材料的内涵。第19题也是理解能力的问题,隐形的时间内涵是1830年,此时英国经济发展肯定与工业革命有关。第21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问题(德国历史发展的特点),仍然是基础知识的问题。另外,在整体推进上还需要更多的努力(部分学生连最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即所谓学生“困难生”的面较大),要实现全面质量目标还需努力。  

第12题,全市通过率超过全省平均通过率,松滋市、公安县、监利县和洪湖市通过率较高,可能与进行过此题的专项训练有关。

第18题难度最高,全市通过率超过全省平均通过率,沙市区、公安县、石首市、监利县和洪湖市的通过率均超过全省平均通过率,而江陵县的通过率最低,耐人寻味。

第20题是一个考查学生历史阅读面的试题,全市仅荆州区和沙市区超过全省平均通过率,反映了教学中学生在基础年级历史知识面拓展不够,训练的延伸意义和补充作用不到位。

第22题为历史图片题,全市仅石首市通过率超过全省平均通过率,反映了全市历史教学对于教材历史地图重视程度还需加强。

从文科综合分数分布频率来看,全市与全省综合分数分布人数最少的是在140~160分数段,即二本线左右的人数最薄弱(高考是全面的质量工程)。均分是全面质量提升的平台,因此,均分是一种责任,就尖子生抓尖子,尖子生反而越抓越少,只有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培优工作才会有广阔深厚的土壤,这就是“水涨船高”的道理所在。

有的县市区还要进一步的培植基础,有的则要在在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上还需加强。

3.主要原因分析:文科考生(应届生)人数过大,今年全省文科应届生考生比去年减少8479人,下降了5.78%,全市比去年减少255人,下降仅为1.46%;人数过所导致均分下降;应届文科生综合基础较为薄弱,在基础年级对文科综合的学习重视不够,指望高三临时抱佛脚;在备考策略和复习的有效性上需要进一步反思,教学还要增强基础性、实效性和针对性(分层次教学要落在实处)。

表七 历史得分全省与荆州情况统计(省考试院信息)


题号

全省通过率

全省难度值

全市通过率

全市难度值

12

35.28

0.35

36.53

0.37

13

35.40

0.35

34.17

0.34

14

39.84

0.40

39.78

0.40

15

78.32

0.78

74.62

0.75

16

51.04

0.51

50.29

0.50

17

37.33

0.37

36.72

0.37

18

12.90

0.13

13.56

0.14

19

68.27

0.68

65.74

0.66

20

29.04

0.29

28.36

0.28

21

63.76

0.64

60.60

0.61

22

21.88

0.22

20.95

0.21

23

40.94

0.41

39.18

0.39

37(1)以下为均分

2.35(满分8分)

0.29

2.22

0.28

37(2)

3.70(满分12分)

0.31

3.55

0.30

37(3)

4.27(满分12分)

0.36

4.15

0.35

39(1)

1.39(满分6分)

0.23

1.29

0.22

39(4)

3.09(满分14分)

0.22

3.03

0.22


表八 各县市区和部分学校文科综合成绩统计(省考试院信息)


学校

综合均分

选择题均分

主观题均分

历史均分

全省

124.97

69.08

55.64

35.37

全市

120.24

67.25

52.74

34.26

荆州区

129.03

71.27

57.51

36.35

沙市区

119.84

67.09

52.50

34.06

江陵县

127.08

70.63

56.22

35.99

松滋市

126.33

69.22

56.86

35.66

公安县

113.59

63.86

49.48

32.31

石首市

114.53

64.14

50.14

32.72

监利县

124.14

68.87

55.02

35.55

洪湖市

115.11

66.14

48.72

33.24

荆州中学

146.75

80.02

66.48

40.35

沙市中学

145.59

78.61

66.73

40.88

江陵中学

131.97

73.10

58.63

36.39

松滋一中

143.72

77.74

65.71

40.19

公安一中

128.51

71.49

56.77

34.99

石首一中

134.57

73.76

60.56

38.27

监利一中

158.61

85.18

73.20

45.75

洪湖一中

135.58

75.77

59.56

38.38

沙市五中

126.04

68.44

57.36

34.81

公安二中

111.85

61.97

49.63

32.15

公安三中

135.45

73.35

61.86

37.16

监利中学

136.92

74.84

61.85

39.52

朱河中学

132.93

73.45

59.22

37.52

洪湖二中

119.77

68.68

50.84

34.61


注:荆州区、沙市区含市直学校。

表九  市区和部分学校历史选择题通过率(%)统计(省考试院信息)

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全省

35.28

35.40

39.84

78.32

51.04

37.33

12.90

68.27

29.04

63.76

21.88

40.94

全市

36.53

34.17

39.78

74.62

50.29

36.72

13.56

65.74

28.36

60.60

20.95

39.18

荆州区

31.61

35.81

43.37

77.44

53.74

39.08

12.06

72.81

31.05

65.17

21.67

39.46

沙市区

33.88

34.35

37.87

75.44

52.64

36.64

14.24

63.66

30.89

60.02

21.45

38.28

江陵县

33.48

33.77

45.80

81.30

48.41

43.04

10.00

74.64

26.09

65.94

20.72

39.86

松滋市

36.32

35.53

42.62

80.21

55.27

35.90

11.38

68.95

26.82

61.26

21.07

37.05

公安县

40.75

31.82

34.92

68.56

45.34

33.86

15.43

59.63

26.47

57.94

20.34

37.85

石首市

31.10

32.02

38.67

72.42

45.70

34.51

13.20

62.52

27.96

55.44

22.12

40.45

监利县

40.01

34.76

41.22

77.58

53.70

37.44

14.35

70.32

27.84

64.40

20.41

39.11

洪湖市

38.19

35.33

39.45

71.99

48.54

37.54

13.85

61.27

28.97

57.86

20.52

41.18

荆州中学

27.71

47.59

51.81

90.36

55.42

42.77

10.84

80.12

39.76

72.29

27.11

37.35

沙市中学

29.18

41.63

50.21

92.27

66.09

51.50

13.30

75.54

34.33

72.96

25.75

28.76

江陵中学

28.75

36.36

43.73

83.05

54.55

34.15

11.06

73.46

28.50

65.11

18.43

41.77

松滋一中

28.90

44.95

57.34

93.12

58.72

45.41

6.42

82.57

24.77

67.43

19.27

38.07

公安一中

37.44

27.85

43.84

79.91

56.62

30.59

8.68

67.12

28.77

69.41

21.92

34.70

石首一中

33.02

40.88

47.17

87.74

56.60

40.88

8.81

77.99

25.16

65.09

25.47

38.05

监利一中

26.09

54.78

60.00

93.04

73.91

53.04

12.17

97.36

46.09

82.61

39.13

23.48

洪湖一中

32.03

44.14

52.34

87.50

58.98

46.88

10.16

74.22

27.34

63.67

28.52

32.81

沙市五中

32.70

34.05

36.22

81.35

58.38

34.05

11.08

68.83

25.68

57.84

19.46

37.03

公安二中

46.02

32.70

34.95

70.76

45.67

27.16

14.71

56.57

25.61

58.82

21.28

36.68

公安三中

43.70

34.32

42.90

82.31

45.04

42.63

10.99

76.94

22.25

62.47

23.06

40.48

监利中学

36.88

45.74

46.45

86.17

58.87

40.78

16.31

79.08

30.14

71.28

31.91

32.98

朱河中学

37.46

41.37

51.47

85.02

54.72

38.76

15.64

75.90

27.69

62.54

27.69

22.48

洪湖二中

36.86

34.67

41.79

77.01

52.37

39.78

11.13

67.70

30.29

61.68

20.44

37.77

注:荆州区、沙市区含市直学校。

表十  县市区和部分学校历史主观题各小题均分统计(省考试院信息)

 

题 号

37(1)

满分8分

37(2)

满分12分

37(3)

满分12分

39(1)

满分6分

39(4)

满分14分

全省

2.35

3.70

4.27

1.39

3.09

难度值

0.29

0.30

0.35

0.23

0.22

全市

2.22

3.55

4.15

1.29

3.03

难度值

0.27

0.29

0.34

0.25

0.25

荆州区

2.51

3.81

4.52

1.38

3.19

沙市区

2.20

3.48

4.09

1.30

3.01

江陵县

2.44

3.67

4.36

1.43

3.17

松滋市

2.40

3.75

4.37

1.48

3.17

公安县

2.03

3.36

3.95

1.17

2.89

石首市

2.13

3.49

3.89

1.23

2.93

监利县

2.30

3.66

4.33

1.30

3.11

洪湖市

2.05

3.36

3.92

1.22

2.91

荆州中学

2.90

4.07

4.94

1.61

3.50

沙市中学

2.74

4.13

5.14

1.92

3.68

江陵中学

2.50

3.89

4.59

1.41

3.24

松滋一中

2.91

3.97

5.36

1.74

3.53

公安一中

2.45

3.58

4.34

1.35

3.01

石首一中

2.75

3.92

4.68

1.61

3.43

监利一中

3.35

4.63

5.64

1.86

3.80

洪湖一中

2.56

3.89

4.73

1.51

3.34

沙市五中

2.50

3.60

4.27

1.39

3.20

公安二中

2.01

3.49

3.74

1.15

2.94

公安三中

2.66

3.85

4.72

1.45

3.41

监利中学

2.83

4.04

4.73

1.52

3.34

朱河中学

2.76

3.79

4.55

1.57

3.22

洪湖二中

2.13

3.55

4.21

1.28

2.99

注:荆州区、沙市区含市直学校。学校只含应届生。

表十一   2010年各县市区文科及文综成绩统计(省考试院信息)

单 位

一本率

二本率

三本率

文综一本

上线率

文综二本

上线率

文综三本

上线率

全省

4.68

16.60

42.14

4.83

17.07

42.27

荆州市

3.56

13.88

35.52

3.80

14.76

35.29

沙市区

4.81

13.91

35.48

4.10

14.01

35.29

荆州区

6.61

24.14

52.02

6.71

23.41

51.49

江陵县

4.46

17.70

42.30

3.91

20.00

43.62

公安县

2.01

9.73

25.84

2.33

10.49

29.49

监利县

3.11

13.96

39.00

3.68

16.33

41.99

石首市

2.79

9.97

26.90

3.89

11.41

29.64

洪湖市

2.74

10.18

28.24

2.89

11.98

31.59

松滋市

3.67

16.41

44.11

3.81

15.01

42.80

注:荆州区、沙市区含市直学校。

从文综上线率来看,全市各批次均与全省平均上线率有差距,其中一本-1.12分、二本-2.72分、三本-6.62分.文科综合一、二批次上线率略高于文科上线率(三本低0.23分,说明文科综合的教学起点还需要提升),与全省平均上线率的差距为一本-1.03分、二本-2.31分、三本-6.98分。

表十二   2009年各县市区文科及文综成绩统计

单 位

一本率

二本率

三本率

文综一本上线率

文综二本上线率

文综三本上线率

全省

4.58

15.18

39.41

4.79

15.51

38.40

荆州市

3.97

14.00

36.39

5.09

15.10

35.79

沙市区

3.89

11.99

28.59

4.02

12.45

28.13

荆州区

7.34

24.72

53.50

8.77

24.13

51.78

江陵县

4.45

14.02

42.99

5.39

16.85

40.03

公安县

3.66

11.35

27.46

4.13

13.30

31.35

监利县

3.56

13.15

39.08

6.03

16.01

39.11

石首市

2.69

10.32

24.50

4.22

12.16

28.34

洪湖市

3.37

12.96

37.49

3.87

12.43

32.38

松滋市

2.83

12.65

36.36

3.69

13.27

33.17

表十三  2008年各县市区文科及文综成绩统计

单 位

一本率

二本率

三本率

文综一本上线率

文综二本上线率

文综三本上线率

全省

4.36

14.36

41.64

4.68

15.04

41.06

荆州市

2.88

11.37

36.31

3.45

12.60

36.53

沙市区

4.39

10.96

30.83

3.74

10.27

30.23

荆州区

4.73

18.16

47.22

4.99

18.44

40.01

江陵县

2.42

11.16

42.07

3.26

14.27

41.03

公安县

3.21

12.23

35.89

4.02

14.19

38.42

监利县

1.86

8.99

33.60

3.07

10.69

34.05

石首市

2.28

8.56

25.68

2.86

10.53

28.12

洪湖市

2.45

10.57

36.42

3.00

12.22

37.08

松滋市

1.77

10.05

42.35

2.29

9.75

37.86

四、对全市2011届高三历史教学的主要建议。

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是我们测定新高考的风向标。高考命题的立意在能力,但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对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阶段特征的把握,就不可能构建起能力的“殿堂”。 所谓材料在书外,道理(结论)在书中,一是要熟练掌握史实(基于基础知识所提供的历史信息掌握是考生解题时登堂入室的“敲门砖”),二是要具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和迁移能力最关键)。

因此,立足教材,夯实基础,把握主干,才能构建能力培养的知识体系,并从容面对高考。通过“三新”(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考查“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能力)是近年历史试题的发展趋势。今年试题中体现出来的主要导向有:一是基于理解基础上的知识迁移能力;二是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三是通过专题问题考查综合运用能力;四是跨学科的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知识的有机渗透。对我们新高三历史教学的主要启示是:着力搞好单元复习,构建历史发展的横向知识体系;创新专题复习的新视角,让专题教学常讲常新,重在提高专题复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解放思想,运用新的史学范式辩证评价主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高检测的有效性,重在教学反思、学生思维训练和方法指导;提高集体备课的针对性,搭建学科整体推进的发展平台。

一、单元复习:注重学科主干知识,整体构建单元特征,落实基础意识。

1.整体构建单元特征,“点透、线通、面全”是保障。从近几年历史命题特点来看,试题主要体现的是第一轮复习的要求,即把握历史阶段特征的能力(将单元内相关的历史问题进行迁移、综合、比较)。因此,整体构建历史单元知识体系成为历史学科能力发展的基础和重中之重。从九月份开始到明年三月中旬是第一轮复习的时间,第一轮复习是学生学科提升的基础,在第一轮复习中,不可囫囵吞枣、盲目赶进度,避免历史学习的“泛化”(缺乏历史事件个性的理解)和“浅化”(止于表面的结论,而不去深究表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科主要能力和综合能力。第一轮复习,要注重基础、立足课本、突出主干,体现“点透、线通、面全”六字诀的复习要求,这是提高第一轮复习效率的三个重要维度,以课堂教学六段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即突出目标、学情调查、问题汇总、精讲点拨、当堂检测、课堂小结,其主要没任务是落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掌握基本理论。

所谓“点透”,就是以历史概念理解为入口,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主张目的、方法措施(活动内容)、阶级属性、历史影响、历史局限和现实意义等细节作全面的了解,从不同的视角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谓“线通”,就是体现第一轮复习的特点,打破教材章节的隔离和孤立状态,在整体上认识历史规律,对历史发展的线索全面了解,起到提纲挈领的效果,注重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体现历史发展的过程和综合特征。如以近代化的视角整体认识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所谓“面全”,就是对某一历史阶段社会各方面的特征要有宏观把握,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等各个方面全面认识。在把握历史线索、凸显主干知识的同时,对于“边缘”历史知识(阅读内容、楷体字内容、注释)也要了解(尤其是具有解释作用的楷体字内容),做到突出主干知识与全面落实并行不悖,达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一句话:单元知识体系构建成为第一轮复习的基本任务。

2.以《考试大纲》为指南,能力立意最关键。近年历史试题体现了能力立意的导向作用(如今年材料选择题占有很大比重、主观题注重纵横联系和比较),我们在教学中要以《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为指南,以主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分析为载体,在第一轮复习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思维品质,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具体学科能力。文科综合《考试大纲》列出了明确的能力要求,我们把它细化为八大能力要求,以便在教学中落实。主要有:

(1)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如协定关税、圈地运动、洋务和夷务的区别、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不同等)。

(2)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即在宏观上横向地把握历史时期各个方面的有机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教材章节的局限和孤立状态,用联系的方法建立起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文化现象诸历史要素之间的联系,在中国史教学中要力求把握主要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即历史推进、发展和进步的呈现所在,如今年第16题新中国从建国初期的“一边倒”外交政策到60年代的“多条腿走路”的外交政策变化),在世界史教学中一是要纵向把握世界由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历史进程,二是要区别主要国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个性特征(在共性规律的基础上凸显个性特点,如今年对4大国政治、经济发展特点的考查)。

(3)阅读历史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文字材料题、历史图片题、经济数据表格题)。材料是历史的重要载体,材料 (多种形式)问答题在文综能力测试中的价值日益显现,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至关重要,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培养,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对材料的概括能力,由个别到一般;二是对材料的推理能力,即逻辑思维能力;三是对多种形式历史材料的适应性训练。如历史图片题、历史经济数据表格题的训练。

(4)运用知识的迁移和归纳能力。在历史材料、试题设问与历史知识之间建立起必然的内在联系(如今年第37题3问均是具有综合特点的设问)。

(5)比较能力。纵向比较、中外比较和古今比较。历史史实的价值在于比较,离开了比较,历史进程的意义无从谈起。从今年文综试题来看,有一些比较性的试题(如今年第16题不同时期国共关系特点的比较;第20题英法美等国历史的比较),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献进行比较,找出联系,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认识历史的价值。从近年高考试题来看,非常注重历史事件的比较,而这恰恰是学生普遍感到棘手的问题,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中外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培养综合能力。如新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

(6)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运用阶级分析法、生产力标准、实事求是的方法、阶段法、一分为二的方法、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其特征就是综合分析(今年第19题关于英国经济发展原因的分析就体现了内因与外因关系的哲学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结论,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历史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由渐进到飞跃;历史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运动。 2.人类社会是在矛盾中前进。矛盾形成历史运动;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3.一切历史现象都有原因和结果,并受因果联系的支配。4.一切历史发展都具有偶然性和必然性,必然性处于支配地位。5.任何历史事件都有本质和现象,历史事件性质是由本质决定的,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6.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7.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杰出人物在历史中有重要影响;要用全面、辨证、发展观点评价历史人物。8.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联系、作用,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这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教师在备课中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历史著作的结论与教材主干知识结合引导学生辩证分析历史现象,得出规律性的历史认识(如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在今年第37题中成为材料,其答案具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普遍规律性,悟性高的考生不看材料也可以将了解的结论照搬;又如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国和英国的条约》、《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等时论对于中国和印度近代历史的精辟论述;还有马克思、恩格斯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政变》《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著作中对于当时欧洲历史的精辟论述等)。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西方新的史学研究理论和方法对高考历史命题形式的影响,这里主要介绍以下几种方法:一是社会史学(主要关注人口流动状况、移民与社会程度的差异、阶层和种族的空间流动差异等;又如环境史学);二是心理史学(如去年全国文综合卷以材料分析鸦片战争期间清朝最高统治者的心理变化);三是计量史学(通过定量分析使史学研究更加精确化和科学化,经济表格应该属于此范畴);四是口述史学(通过当事人的口述获取第一手材料开展历史研究,区分口述史、研究专著的区别等);五是影视史学(影视作品折射历史事件,如《亮剑》与抗战历史)。

(7)跨学科的渗透和迁移能力。今年试题对学生跨学科的渗透和迁移能力相当要求高,充分挖掘出历史学科与地理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出历史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因素。主要的学科渗透有:(一)历史学科与地理学科的迁移。如历史发展与地理空间位置;历史发展与自然环境;历史发展与气候;历史发展与“人地和谐”的自然观。(二)历史学科与哲学的迁移。如辩证法思想;认识论观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前进性和曲折性;经济与政治、文化的关系。(三)历史学科与经济学的迁移。如历史与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关系;运用资本、市场、资源和劳动力等因素分析经济现象。(四)历史学科与政治学的迁移。如运用国体、政体知识分析历史;运用国家的职能知识分析历史(如今年第13题);运用民族学知识分析历史;整合有关国际组织的知识。

(8).科学的审题解题能力。从阅卷教师反映的情况来看,由于审题错误,学生答非所问的现象具有代表性。我们要运用典型试题,培养学生科学的审题解题方法和能力。如找关键词、注意限定项等。

总之,学生历史学科能力培养具有的层次性,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循序渐进、稳打稳扎,计划每一个具体时段学科能力培养的目标、方法和途径;围绕材料题培养能力;局部解决概念、认识问题;整体解决整合、综合问题。

3.第一轮复习中渗透小专题复习。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可以在单元复习小结的同时,渗透小专题复习,不必等到单元复习结束后才开始进行专题复习。当然,第一轮复习中的小专题复习具有穿插教学的特点。因此,专题的确立要随教学的需要进行;专题复习宜小不宜大;专题复习的意义是在历史横向比较的同时进行纵向比较,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建议高三历史老师多多研读新课标教材,从中获取教学灵感,理解高考改革精髓。

4.地图教学是特色。从近年高考试题来看,命题者非常注重历史地图的考查(如08年德国政治形势变化图、09年的三角贸易题、今年的珍珠港事件地图题),历史地图是历史综合信息的载体,是考查考生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的切入点,是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现实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历史地图的教学。如中国古代史中的主要封建王朝疆域图、民族关系图、对外交通路线图、经济发展图;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通商口岸开辟图、民主主义革命各个时期政治形势图(变法维新图、辛亥革命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革命根据地形势图);世界近现代史中的各个时期殖民扩张图、各个时期世界政治形势演变图等,要将历史教材中的地图进行综合归类,引导学生把握历史地图的直观信息(如城市的地理位置、交通线的分布等),同时,进一步挖掘历史地图的隐含信息,将历史地图与历史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以地图为线索建立起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让历史地图发挥出历史综合问题探究题眼的价值(如通过分析“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图,了解“一五”建设的特点和旧中国经济建设的不合理现象等)。

5. 了解文史常识,拓展人文知识面。近年高考历史试题,非常注重对文史常识的考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到学生关注文史常识,搞好知识储备。如农历的纪年方式、古代的人名和官职的称谓、礼仪风俗和节日(婚丧嫁娶礼仪)、古代地理和天文历法知识、诗词韵律、文史典籍和目录辞书、乐律知识、先民的衣食住行用等。

二、专题教学:创新专题视角,彰显现代意识。

新一届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不仅要以今年的试题作参考,还要综合最近几年的命题特点,得出最基本、最主要的复习教学策略,避免矫枉过正、因噎废食。以问题为核心、考查考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仍然是综合能力测试的指导思想。今后高考教学目标应该是体现“三新”发展趋势。试题正朝着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的“三新”方向发展,试题在不断运用文献资料、历史照片、大事年表、史学新观点等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来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和诠释历史的能力,不仅有效考查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迁移知识和综合分析等能力,而且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阐释、评价、解决实际问题,这将成为今后历史教学的方向和目标。

因此,我们仍然要加强历史专题的教学,加强的主要环节是要优化专题教学,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专题建构的视角,切实提高专题教学的有效性,达到通过专题教学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1.在专题的选择上,我们要结合现有教材、参考新课标教材,按照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精神文明史(含社会生活史)三大块整合主要专题,切实抓大放小,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依据笔者对历史教材的梳理,下列专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政治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新教材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各个时期的发展是这样表述的:秦朝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朝通过各种措施,达到了“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和于上”,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隋唐时期,中枢权力体系也不断发生变化(指三省六部制的建立)。

到明初,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政治专题二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突出了英国、美国和法国,其结论性的表述有:英国,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从人治到法治)、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两党制、工业革命后,英国议会的改革运动(选举改革)。

美国,1787年宪法的原则,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两党制和文官考试制度。

法国,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近代西方国家在国内逐步实行民主制,对外却崇尚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政治专题三  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

其主要的视角有:从魏源、早期维新派、康梁到孙中山的政治主张;1911~1923年近代中国的立法。

政治专题四  新中国的政治建构

其主要的视角有:三大改造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1957年,随着经济上和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起来;新中国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实践。

政治专题五  世界多极化趋势

其主要的视角有:从欧洲共同体到欧盟;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与不结盟运动。

经济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其主要的视角有: 农业生产工具(春秋战国和唐代)、水利工程(关中水利、都江堰和治黄)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农学著作);土地制度的变迁(废井田、开阡陌;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明清时期租佃制的意义:商品经济);区域经济和中心的南移(如今年对关中地区农业问题进行了考察,中国古代其他的经济区域也要引起重视,如隋唐时期的巴蜀经济区、两湖经济区、明清时期的江南经济区等);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经济专题二  世界工业文明的崛起

其主要的视角有: 新航路与西欧的商业革命(商业组织在欧洲成立,产生了期货贸易,出现了证券交易所)。自哥伦布时代起,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发展;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第一次时期铁路运输出现的意义:经济和政治意义;工业时代经济组织的变化;世界市场的形成)

经济专题三  中国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

其主要的视角有: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中国近代交通和通讯的变化。

经济专题四   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

其主要的视角有:苏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改革(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经济体制、赫氏和戈氏的改革);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新政的核心内容是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各国对经济的大力干预:实行国有化和制定经济计划;“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股票分散化、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经营企业;福利国家的出现)。

经济专题五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其主要的视角有: 工业化的进程;农业的发展;对外开放的历程;区域交通的变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

文化专题一  儒家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

文化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包括水利工程)。

文化专题三  从诗书画中发现时代文化特征。

文化专题四   近代西方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科技革命潮流。

文化专题五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维新思潮、新旧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民主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

社会生活史专题一  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对老百姓日常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影响。

社会生活史专题二  中国近代化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社会生活史专题三 近代工业革命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就业等方面的影响。

除了以上笔者所列的主要专题外,还有两大问题在专题复习中也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是重大历史周年问题。考查重大历史周年问题,也是历史学科命题的特点之一(如2005年亚非会议50周年就考查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今年在辛亥革命100周年来临之际考查了辛亥革命与农村社会变革的关系问题)。我们要对2011年、2010年等近三年中逢十的重大历史问题引起重视,组织专门班子创新对于周年专题问题的新认识,精编精选周年问题试题。

2011年的重要历史周年有:秦朝建立2232年(公元前221年)、隋朝建立1430年、元朝建立740年、明朝迁都北京590周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60周年、总理衙门建立150周年、《辛丑条约》签订110周年、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九一八事变爆发8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40周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0周年、尼德兰革命430周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50周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150周年、德意志完成统一和巴黎公社爆发140周年、华盛顿会议召开90周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90周年、太平洋战争爆发70周年、法国等国签订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60周年、苏联解体20周年等。

2010年的重要历史周年有:西域都护设置2070年、三国局面开始1790年、北宋建立1050年、鸦片战争爆发170周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150周年、义和团运动110周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90周年、祖国大陆基本解放和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暨《婚姻法》颁布60周年、新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40周年、深圳等沿海四个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浦东开放开发20周年、澳门回归10周年、西部大开发10周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410周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370周年、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爆发90周年、非洲独立年50周年等。

二是现实热点焦点问题。以史为鉴是历史学科价值功能的体现,高考历史试题命题者在历史内容的考查和能力要求的设问上注重体现历史学科的价值功能,隐形折射社会现实问题。民族统一和国家复兴、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政治民主化和经济现代化、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和平发展和合作、科教兴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在历史试题中具有隐形的反映(如今年第37题中国在明清时期和近代的经济转型问题;第39题的区域经济发展主题)。我们在教学中要挖掘历史主干知识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创新历史专题的认识。当然,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不是把现实材料与过去历史“强扭”在一起,而是通过设置一些与时代热点密切相关的情景材料来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程度。从多年的文科考试卷可知,作为非常热的热点,往往是作为中心背景出现的,并非是为考热点而出现热点。对于以前曾经作为热点的冷点问题要提防由冷变热,并对其进行适量的多形式、多层次的训练。总之,在冷热关系的把握原则上,我们力争全面掌握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规定的知识点,不再盲目强化所谓“热点”而淡化所谓的“冷点”,而造成知识的盲点。对于那些持续性的热点问题,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如资源与环境、经济建设等。

2.社会生活史专题要重视。社会史(社会生活史)是历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学综合性特色的表现。近几年的历史试题对社会史知识进行了考查(如2009年第22题考查了英国普通市民社会生活的变化等),透出了社会史教学的重要性,这也是新课标教材看重的内容,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加强中国古代文化史和中国世界近现代社会生活史的专题教学,注重以诗歌、历史图片等形式作为文化史知识考查的载体(如节庆与诗歌)。中国古代文化史包括古代风俗民俗礼俗、图书典籍天文历法诗词音乐美术等文化常识、历史时期地理名称的变化、隋唐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变化、中国古代官制和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情况(如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省、部的工作职责和运行机制,主要历史时期中央监察机构名称变化)、中国古代民众衣食住行用的主要变化等。中国与世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如就业观念和状况、家庭结构特点、衣食住行变化、文化消费变化等)要与社会政治发展、经济变化、科学技术发展、社会整体转型等因素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3.创新专题认识的新视角。从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来看,传统的大专题教学已不适应高考的需要,代之而起的是小切口、深分析的小专题,“以小见大”,专题的视角、立意都比较新。因此,我们在专题复习中要创新专题认识的视角,切实做到以问题为核心、以史论结合为特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的,提高专题复习的质量。我们要以“文明史”为总纲,以”全球化”为导向,以”现代化”为主线,了解、吸收历史学术研究的新变化、新观点,对传统的专题进行重新组合、建构,将其融入教学与复习备考中,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以文明史的视角、近代化范式、全球史观和革命史范式统领专题复习,按照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对专题进行归类,挖掘历史事件的文明史价值。以政治制度史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史;以物质文明史审视中国古代生产力的发展史;以精神文明史的视角看待中国古代文化史。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力求把中国历史放到世界历史的大舞台中去考查;以近代化的视角审视中国近现代史。在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由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全球史观”认识世界历史;破除“欧洲中心论”,建立中国人自己的世界史观(全球史观下的民族情结)。高中历史教师不但要了解按照文明史体系编写的新课标历史教材,还要阅读较有影响的按照文明史体系编写的历史专著,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寻找新的历史材料(如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华文明史》、马克垚先生主编的《世界文明史》、陈旭麓先生撰写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钱乘旦先生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斯塔夫里阿诺斯主编的《全球通史》等著作)。

三、反馈训练:答疑解惑,优化试题,规范答题,凸显反思意识。

优化试题的质量,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我们在训练中要切实注意的两个问

题,以往学生做的题目并不少,而能力提升不明显,做了不少的无用功,其原因无外乎试题质量不高、总结认识不及时。要下狠心,不做则已、凡做必做到点上,必有收获。

1.以精编精选试题,提高训练的质量为突破口。选择题材料化和主观题注重历史材料信息提炼的趋势启示我们材料有效信息提取的训练是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重要前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决胜在材料的阅读和信息的提取上.通过材料训练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视野,弥补学生课外阅读不足的缺陷。

各学校要发挥教研组的集体力量,提高训练试题的质量。①要杜绝答案似是而非的题和教材知识点中没有的陈题;②要控制试题的难度,以中档题为主;③要注意试题内容和命题情景的全面性和丰富性(如文字材料题、历史图片题、经济表格题;主观题中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都要涉及;三大文明史要兼顾)。④要控制试题的容量。要压缩大规模考试的次数、减少大容量的套题,提倡一节一练、小步快走的微型试卷,每次练习和测验都在一节课完成比较好。

2.要注意讲练结合。有的学生看书不做题、做题不看书,要避免讲练“两张皮”的现象出现。要引导学生进行答题反思,把练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把做题和看书结合起来;把巩固基础和提升能力结合起来。

3.注意训练中的归纳和总结。搞好试卷评讲课是逐渐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要最大限度的挖掘反思对于教学整改的意义。可以着力的主要方面有:审题、解题的方法指导,指导学生通过抓限定项、关键词、提示语和隐语等方法提高答题技巧和能力,力求主观题答题要点化、程序化、学科化、段落化和整洁化;基于单个错题的原因分析,而不是仅仅告诉学生正确的选项,学生的错题集是最好的抓手;注重试题评讲中的迁移、变式等再创造的活动,实现一题变多题的目标,重在思维的变式训练;通过经典试题的讲解,引导学生总结出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对于主要历史问题的规律性认识和总结(如今年第37题第3问“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集体备课:思维碰撞,同伴互助,精编精选,整体提升。

集体备课、同伴互助是我们整体提高教师学科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在进入专题复习阶段,不仅学科教研组的教研活动要常规化、系统化和实践化,政治、历史、地理三科教师更要搞好联动,在“大文科观”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研活动的开展可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进行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试卷评讲课等三大课型的研究。要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必须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功夫,教学研究是我们的必由之路。如何上好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和试卷评讲课,我们要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研究,发挥集体优势,大打整体战,研究要围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进行,要在突出课型的特色上用力(尤其是专题复习课),要在难点上聚焦,要在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创新。

2.在专题的确定、专题的内容上进一步发挥集体的优势。政治、历史、地理三科教师要围绕专题开展研究,创新专题认识的视角,体现专题的综合性特征,进行专题分工,由专人写出专题复习教学案,做到资源共享。组织专人精编精选试题(最大限度地贴近高考试题特点),严把试题质量关,提高训练的实效性。

3.深度展开检测后的教学反思和集体整改。对于常规的教学检测和月考以上的大型考试,一方面要通过确保试题质量提高考试的信度,发挥试题的诊断性、针对性和导向性的最大效能,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考试的高附价值,淡化排名和遴选,加强过程评价,从教和学的两个维度深度展开教学反思。考试反思的价值判断应主要着眼于教学的有效性、整体的推进状态和学生的发展性潜力,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思维过程和“最近发展区”;反思教师的预设目标与实际效果达成之间的差距和因素分析,既重量的分析,更重质(学生发展性的潜能培植)的定性分析把基础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本文来源:http://www.doejyt.com/mianfeishiti/26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