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doejyt.com--总结报告】


章来 源天添 资 源网 w w
w.ttz y w.cO m2020年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要点

2020年,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市委七届九次全会精神,按照全国、全省自然资源工作会议部署要求,聚焦“两统一”的核心职能,紧扣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主线,以自然资源和规划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抓手,全面调优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统筹推进自然资源保护与修复,着力提升资源供给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益,进一步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体系,为加快建设“三个名城”、建设“强富美高”新扬州提供高效的资源支撑和规划服务保障。
一、强化规划引领管控,构建国土空间开发的新格局
1、加快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以“多规合一”为目标,结合长江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宁镇扬同城化等国家、省重大发展战略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深化“双评估”、“双评价”成果,制定全市规划编制方案和监督实施意见,明确各类指导性、约束性指标和管控要求。市县两级同步组织划定并严格落实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和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着力加强“三条红线”的科学性、协同性、可操作性,全面调优生产、生活、生态等各类用地布局和结构,构建全域覆盖、要素叠加、严格管控的市(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体系。
2、科学编制各类专项规划。以推进国土空间规划高质量编制为目标,全面开展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国土空间高质量利用、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生态保护红线调整等规划专题研究,系统考虑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统筹国土空间的整体保护、合理开发、系统修复、综合整治,研究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方式和管理措施,促进国土空间严格管护、集聚开发、高效利用。同时,统筹开展林业发展、矿产资源、国土测绘等基础管理的“十四五”规划,提出总体目标和时序要求,谋划一批重点工程项目,推动生态保护、资源开发、基础管理协调发展。
3、加强国土空间开发管理。探索建立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体系相适应的用途管制、管理监测、预警调控等系列政策体系,将总量控制、用途管制等要求扩大到各类自然生态空间。加快推进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规范技术标准和入库标准,将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数据纳入平台,统一项目策划生成,加强业务协同办理,推动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管到底。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渡期内的规划实施管理,严格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规划空间管控,确保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不突破。
二、注重生态功能提升,创造资源立体管护的新成效
1、加强耕地系统保护。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激励考核办法,进一步健全全面、及时、有效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监督机制。开展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农用地区片综合地价制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划定和永久基本农田核实整改工作,推进耕地占补平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着力构建“管控、约束、补建、激励、惩治”的耕地综合保护机制。同时,加强设施农业用地调查研究,出台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办法,促进设施农业健康发展。
2、推进生态修复治理。加快推动《长江沿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落地实施,全面完成长江沿线露天废弃矿山修复任务,配合开展长江干流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和生态修复,进一步降低沿江资源环境承载压力。编制《扬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划定重点修复整治区域,明确整治修复的路径和时序,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结合市以上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探索运用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手段,提升整治土地的生态涵养功能。组织2-3个县(市、区)申报国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整体开展农用地、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放大生态、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探索建设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鼓励市场化、多元化补偿,提高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管护的积极性。
3、提升造林绿化质态。主动服务长江大保护、江淮生态大走廊等国家级生态工程,依据《长江沿岸造林绿化工程总体规划》《江淮生态大走廊林业建设规划》和全市林业建设实际,编制年度实施计划,着力推进廊道提升、家园美化、荒山修复、产业提质等林业工程,打造沿江沿河生态廊道和风光旅游带,大力开展“互联网+义务植树”基地建设,建立完善植树造林质量标准体系,提高林木成活率、造林保存率。加强沿江、高邮湖、宝应湖、邵伯湖等区域重要湿地保护修复,探索“小微”湿地新模式,加快建设邗江北湖和广陵三江营省级湿地公园,增强湿地生态涵养功能。年内,全市计划成片造林4万亩以上,建设国家森林乡村25个、省级绿美村庄40个,森林抚育面积7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4%;修复湿地面积4000亩,新建湿地保护小区1个,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4%。
4、加强生物资源多样性管护。完成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工作,制定征(占)用林地和林木采伐操作规范,编制“十四五”期间森林采伐限额,加强林木采伐限额管理、森林资源“占一补一”、采伐更新查验监管,确保森林资源数量不减少、质量有保证。完善全市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网络,强化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工程治理,依法依规开展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全年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覆盖率95%以上。同时,加强陆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和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强化全市域、全链式的检查巡查、监测监管,严厉打击滥捕滥猎野生动物和非法经营利用、走私野生动植物行为,从源头上切断疫情隐患,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家园。
三、加强要素全流程保障,助力培植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1、强化资源要素投向调节。聚焦“323+1”先进制造业集群,探索编制扬州市产业地图,指导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和用地结构调整,推动要素跟着项目走,优先保障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新型电力装备等龙头型、基地型、科创型项目落地,助力提升产业发展集群化、特色化水平。聚焦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数字经济、体验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进一步摸清摸实用地需求,落细落实差异化的用地保障和产业扶持政策,培育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同时,积极做好北沿江高铁、京沪高速扩容、龙潭过江通道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用地保障和规划配套服务,助力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加强指标使用过程管理。进一步深化新增计划安排“增存”、“增流”、“增违”挂钩机制,加强计划指标的分级分类保障、全过程管控,根据县(市、区)往年计划使用和效率情况、计划结存情况以及违法用地、存量土地处置、流量指标使用等情况,加强指标统筹调度和使用序时管控,倒逼指标使用的效率加快、效益提升。同时,强化计划指标使用效率、投向结构、产出效益的监测监管,通过分析评测、通报预警等措施,鼓励将计划指标投向到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高的产业和项目上,发挥用地计划管理在监测发展质态、调控用地总量和结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3、健全重大项目服务机制。完善省市重大项目、重点城建项目挂包服务机制,加强规划、计划、占补平衡等各类指标的有效保障,紧扣规划调整、选址预审、土地征供、项目报建、权证办理等重点环节实行“一对一”全程服务。全面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整合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规划选址、建设用地供应管理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等行政许可,严格落实“拿地即开工”等工作机制,试行日照分析、建筑面积计算告知承诺制,促进各类项目加快落地、投产达效。同时,深化《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服务企业发展的措施》,通过政企对接、上门服务等形式指导企业用足用好政策,全力支持企业恢复生产、稳定发展。
四、深化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转变
1、完善节约集约用地评价体系。开展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系统实施产业用地更新调查及开发利用绩效评价、行政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整体评价、城市详细评价、开发区专项评价、建设项目节地评价等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工作,分析全市建设用地产出效益,指导县(市、区)结合区域人口密度、二三产业产值、产业结构、税收等指标和建设用地结构、总量变化等情况,进一步提高投资强度、亩均产值、亩均销售、亩均税收等控制标准,建立综合反映土地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承载能力的评价体系,提高区域节约集约用地整体水平。
2、提升资源产出利用水平。坚持完善“合同+协议”的工业用地运营监管机制,着力加强项目用地准入、投产、达效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化工业用地供应方式改革,积极探索“标准地”出让试点,依据区域评价成果,将产业、规划、能耗、环境、税收、投资强度等指标标准落实到具体地块,促进企业拿地后按标准建设,进一步缩短周期、提升质态。建立不同产业类型用地的合理转换机制,探索符合产业发展规律、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和城市能级提升的建设用地供应新模式。建设市区土地供后监管平台,开展已供土地开发利用情况动态监测,加强实地巡查和开竣工核验,通过多方位、多渠道土地开发利用监管,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水平。
3、推动土地立体高效利用。持续推进“工业地产”“无围墙企业群”等形式的高标准厂房建设,引导小微企业集中入驻、集聚发展。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究,鼓励项目建设用地优化设计、分层布局,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娱乐、人防、绿化等多功能、一体化、综合型公共空间立体开发。同时,根据省自然资源厅下达任务和县(市、区)、功能区实际供地情况,分解落实批而未供年度任务。督促各县(市、区)按照低效用地再开发专项规划要求,探索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创新机制,通过建立低效用地交易平台、收回重供、牵线转让、企业增资技改、提高容积率等方式,“一地一策”落实处置责任并与新增建设用地分配挂钩,加快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年内,全市再开发低效用地7600亩,盘活存量土地1.86万亩。
五、加强资源科学配置,形成市场健康运行的新局面
1、加强入市动态调节。坚持土地出让“新十六字”方针,严格执行经营性用地出让“五个一”机制和商业用地出让“六条规矩”,细化土地出让条件“一本书”,引导建设宜居社区、颐养社区、优教社区,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加强市场动态监测和分析研究,准确把握全市土地市场运行态势和地价走势,优化上市节奏和区域布局,分区域、分时段精准投放,保持市场供需平衡。全年全市经营性用地供应计划7420亩,其中住宅用地5450亩;市区经营性用地供应计划3500亩,其中住宅用地2500亩。
2、构建城乡统一市场。主动对接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政策,全面调查符合“两规”、经依法登记、现状为存量且可利用的集体工业或商业等经营性建设用地,分区域开展上市潜力分析,制定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稳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的指导意见》,按照省自然资源厅部署要求,结合现有土地一级市场和房产交易平台,建立便民、高效、透明的土地二级市场交易平台,进一步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和效益。
3、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制定并实施全市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总体工作方案和年度计划,进一步夯实资源产权基础。积极探索资产价值评估标准,完善自然资源及其产品的价格形成、有偿出让方式,为实现自然资源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继承、入股等权能奠定基础。探索制定自然资源权利清单和管理制度,试点开展所有者权益委托代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进一步丰富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的实现形式。探索建立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统计和评价考核制度,试点开展资源损害赔偿和权利救济机制研究,形成产权清晰、权能丰富、监管有效、权益落实的自然资源产权体系。
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打造美丽宜居名城的新标杆
1、助力运河名城建设。运用《大运河扬州段文化旅游带概念规划》成果,加快编制《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扬州段建设保护规划》,按照“两段、五片、十一点”的总体布局,规划建设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类主体功能区,高质量推进国家大运河博物馆、大运河国际非遗博览园以及湾头、瓜洲、邵伯等运河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通过连点、成线、建网,打造全民共享的公共文化空间和线性世界遗产保护的典型范例,进一步彰显运河名城形象。
2、优化重点片区设计。严格执行《打造永恒城市经典的若干规矩》等普适性规范和“四控一禁”等个性化规矩,对标世界一流,加强重点片区的布局优化、形象设计,进一步统筹江广融合区规划,科学编制江广融合区核心区城市设计导则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唐子城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推进老飞机场等地块的城市设计,严格落实边界界定、红线划定、蓝绿空间比、工住比、公共设施配套等要求,促进片区开发紧凑布局、集约建设、品质提升,助力打造一批永恒的城市经典。
3、推进城市更新改造。以“小地块、渐进式、微更新、可持续”为导向,聚焦东南片区、江广融合区等区域,以古城、瘦西湖景区和古运河、文昌路、扬子江路沿线为重点,优选15个“城中村”地块持续推进改造。同时,推进土地储备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探索开展土地储备规划修编工作,统筹安排土地收储资金,加大土地收储力度,整合“城中村”改造和储备地块优质资源有序组织上市出让,持续提升资源、资产、资本一体化运营水平。年内市区土地储备库存保持在1万亩左右,积蓄城市发展后劲。
4、改善城市功能配套。加快重点园区产城融合步伐,完善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健全酒店等各类功能性配套,推动园区向城市新区转型。以“养老养小、幼教颐养”为导向,系统开展儿童友好型城市发展、养老设施配建标准及功能设置、学前教育用地等专项规划研究,组织编制市区学前教育用地控制性规划,从城市空间、街道社区、公共场所等不同维度完善指引策略,促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结合城市快速路网体系建设,研究快速通道与周边道路衔接、跨古运河通道等路网改善方案,提升城市通行能力。同时,深化古城保护与利用规划研究,加强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开展城市有价值建筑名录普查,做好历史建筑修缮方案审查,进一步保持古城风貌。
七、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展现资源惠民利民的新作为
1、全力促进“乡村振兴”落地。依托镇村布局优化完善成果,探索开展“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试点工作,进一步调优农村用地布局。以丰富乡村产业业态、推动乡村产业兴旺为导向,进一步细化规划指标预留、计划指标专项保障、“点状”供地试点等“反哺”政策,重点支持扶贫攻坚、现代高效农业、民生基础设施和“生态+”、“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项目建设。全面完成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有序开展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发证,实现“应登尽登”,有效维护群众产权权益。
2、做优“扬e登”服务品牌。优化不动产登记与房产交易工作流程,建设不动产登记与房屋交易、缴税全业务“一体化”平台,加强部门信息集成共享,提升“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水平。完善不动产登记网点布局,深化“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服务模式,加强跨部门、跨区域信息“一网共享”,全面实现不动产登记电子证照发放和应用,扎实开展不动产登记规范化建设,推动线上线下功能互补、效能提升,助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3、有效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认真落实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制定市级土地征收转用规范性文件,完善建设项目土地征收公告、报批流程。开展土地征收和93号令执行情况专项检查,全面落实“应保尽保”要求。适时推进“三块地”改革,提高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财产性收益。同时,以“控增量、化存量”为目标,加强涉土、涉规、涉林信访事项的调查处置,聚焦土地征收补偿、确权登记发证、城市规划管理等重点领域,逐案落实化解责任和措施,逐级开展领导包案下访等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预警预控、督查督办、会商会办、问责问效工作机制,确保矛盾问题有效稳控、逐步化解,维护和谐社会环境。
八、全面加强从严管理,实现系统治理能力的新突破
1、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加强规范性文件清理,完善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内部工作流程,促进依法行政水平源头提升。修订完善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规程,建立行政复议应诉年度分析、研判制度,健全自然资源和规划行政败诉案件过错责任追究机制,加强与司法机关、复议机关的沟通联系,妥善解决自然资源和规划领域行政争议、公益诉讼案件。同时,扎实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以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矿产资源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为重点,开展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普法宣传培训活动,提升自然资源依法治理水平。
2、建立资源综合执法机制。整合国土、规划、林业执法力量,构建“天上看、地上查、视频探、网上管”的立体执法巡查体系,建立违法行为查处“实时监管”、执法“双随机”抽查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等制度,构建统一、规范、高效的自然资源和规划执法机制。统筹推进“扫黑除恶”、卫片执法检查、历史违法用地整治、违建别墅问题清查整治、群租房治理、土地例行督察“挂账”问题和耕地保护例行督察发现问题整改等专项行动,确保各类问题全面“见底”、按时“清零”,对不能按期整改到位、查处整改不力的地区,采取警示约谈、挂牌督办、重点监管、停批限供等措施,倒逼加快整改。坚持边纠治、边立制,探索建立自然资源和规划违法行为“黑名单”制度并纳入社会诚信体系,着力从源头上健全制度、加强防控、治病除根。
3、加强项目开发建设监管。严格执行市规划委员会议事规则,完善“会前审查、会中审议、会后跟踪”的全流程工作机制,确保流程规范、执行到位。认真落实《扬州市区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健全工程项目规划报建的标准化操作机制,优化批后管理流程,建立“批、管、验”一体化联动机制,加强建设项目全程监管和诚信管理,促进项目规范有序建设。
4、严守行业安全生产底线。严格实施自然资源和规划领域安全生产“1+10”的专项整治工作方案,聚焦空间规划、机关内部安全、规划用地、化工园区(集中区)用地、地质勘查行业和地质灾害风险防范、油汽输送管道、电力等重点领域,梳理查找安全隐患,消除责任领域盲区漏点,维护安全稳定大局。同时,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督导要求,认真履行森林防火工作职责,紧盯丘陵山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重点区域和关键部位,层层落实防控责任,网格化开展巡查监测,从源头上消除森林火灾隐患。
九、基础业务提档升级,推动管理服务水平的新提升
1、加强地质矿产管理。扎实推进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围绕基础地质、工程地质、地热资源、地质灾害等方面开展专项调查勘查,形成区域稳定性评价、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等阶段性成果,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地质基础支撑。做好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巡查和复查,严格落实值班值守制度,加强重点隐患工程治理,从源头上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开展地质灾害区域评估,建立成果联合共享服务机制,推进区域地质调查评价成果“一体化”应用。
2、提升信息管理水平。推进“云上扬州”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完成基础地理信息、空间规划等各类时空大数据生产、整理和建库工作,建成“云中心”服务平台,促进时空大数据的共享共用。拓展全生命周期智能监管系统建设内涵,整合自然资源和规划各类数据成果,加强 “一张图”“慧眼守土”“智慧规划”等各类平台的数据集成、创新应用,建立集统计、监测、分析、评价、监管、决策、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管理平台,为自然资源和规划统一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3、扎实推进第三次国土调查。以确保真实性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三调”数据现状合理性,从严把好质量关,全面完成“三调”各项工作任务。统筹推进森林、湿地、水资源等系列专项调查,继续开展土地变更调查和地理国情监测,加快推进宝应、高邮、仪征等县(市、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试点,探索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构建国土空间基础信息的“底数”、“底图”和数据库。
4、加强基础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加快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完善测量标志保护机制,强化航空遥感影像统筹保障,及时为项目建设、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提供应急测绘保障服务。加强辅助决策用图保障,完成全市范围的“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工作,构建现代高程基准面,服务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竣工测量、区域沉降监测等实际应用。强化地理信息安全和地图市场监管,推进“问题地图”治理,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的国家版图意识。
十、牢记初心使命要求,树立精业敬业勤业的新形象
1、实施思想理论武装工程。持续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首要任务,坚持以理论学习中心组为龙头,支部“三会一课”为基础,运用好“学习强国”“江苏先锋”等自学平台,采取实境课堂、故事宣讲等生动鲜活的方式,有计划、分层次抓好政治理论学习,结合“支部建在项目上”等党建品牌建设,创设党员实践基地,丰富党员实践载体,引导党员干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动能。同时,持续建强支部“堡垒”,加强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推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六有一提升”达标创优工作,扎实开展“双建”“双推”行动,持续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
2、实施能力素质提升工程。制定《关于加强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干部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聚焦提高系统化思维和专业操作能力、管理控制能力,区分领导班子和普通干部等不同层级,建立健全干部队伍建设“1+N”制度体系,综合运用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通过基层历练、递进历练、多岗位历练,强化政治素质培养,推进专业能力培养,注重实践锻炼培养,加强源头跟踪培养,不断提升干部队伍履职尽责的能力水平。落实“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贯通政治教育、思想引导、待遇保障、人文关怀,旗帜鲜明地为改革者撑腰、为干事者鼓劲、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在干部提拔、职级晋升中严格执行“凡提四必”要求,坚持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人事相宜标准,精准科学选拔政治坚定、奋发有为的干部,及时调整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形成鲜明的用人导向,激励党员干部愿意做事、敢于扛事、能够成事。
3、实施正风肃纪强化工程。坚持以制度管人管事,建立完善以岗位为点、以程序为线、以制度为面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坚持执纪在前、防范在先,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谈话提醒、约谈函询,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深化片区监督模式,充分发挥监督检查室“前哨”和“探头”作用,实行月度例会、季度通报、驻点办公等工作机制,形成对基层所严格执纪的高压态势;积极配合市纪委监委第十七派驻纪检监察组开展监督执纪问责和监督调查处理工作,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全力打造“清风自然”。
4、实施基层所标准化建设工程。按照省自然资源厅和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指导要求,扎实开展高邮市局基层所标准化建设省级试点,构建上下联动、多方协同的统筹推进机制,形成《基层自然资源所通用管理规范》等制度性成果,高质量通过省级验收。坚持以点带面、辐射全局,全面开展“对标找差、赶超先进、全面建成标准化基层所”活动,建立规范统一的基层所目标管理、绩效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合理界定县(市)局(分局)与基层所工作职责,抓紧抓牢基层所核心业务、核心环节,确保基层所标准化建设全部覆盖、全面达标。进一步充实基层工作队伍,加强下派锻炼,推进轮岗交流,增强基层队伍活力,为自然资源和规划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加有力保障。文
章来 源天添 资 源网 w w
w.ttz y w.cO m

本文来源:http://www.doejyt.com/bangongwendang/42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