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doejyt.com--体裁作文】

“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主题征文:从高校到土地的实践


我不能说自己没有接触过土地,我接触的土地充满着诗情画意,如一副欣欣向荣的水墨丹青;我不能说自己没有在土地上停留,只是我停留的土地上发生了太大的变化:我出生的小镇已经于十年前淹没于三峡库区水面下20米处,我成长的大院早已从三线建设搬迁到了如今的繁华都市,而我工作了多年的地方,在北京四环边雨后蛙声一片的麦田上矗立起了如今的鸟巢和水立方。时代变迁,日新月异,我经历着也见证着。

2019年,接受组织委派,我走出高校来到农村担任第一书记。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我曾无数次潜移默化接受过土地的滋养,无数次在土地上开阔眼界,发掘智慧,而此刻,脚踩土地,背朝太阳,扎根土壤,并为她流汗,我却是第一次。

从高校到农村,是身份的转变,也是认识的转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我的视线从对“食粮”的追求转换到对“粮食”的追求。“粮食”和“食粮”,就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最简单的诠释。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的演变、新中国的缔造和建设,就是一部“粮食”和“食粮”的奋斗史。而今的“三农”建设,在我眼中变得鲜活而具体。乡村振兴,文化塑魂,而“粮食”和“食粮”的结合,因为有了高校的参与,色彩更为丰富,资源更为充实。

我是四月走出高校来到农村的,从学校到乡里有一百多公里,要翻两座山。四月的季节,山外早已春光明媚,而通往乡里的山梁上还时时散布积雪。我刚到乡里就参加了清明节巡山,山洼里的冰雪尚未开化,黎明前的黑暗中能清晰体会到寒气入骨的感觉。那天早晨阳光洒满山梁的一刻,居然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温暖。那一刻我也深刻体会到,高校中的岁月静好,和不同岗位人们的守护是分不开的。

在山区,我学会了拿着小棍子走山路,因为我随时都会与山里的蛇、山鸡、刺猬等小动物不期而遇。它们的出现,会给我惊吓,也带着惊喜,因为从它们身上,我看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环境。

山区有绿水青山,有淳朴民风,但是山区也有闭塞的交通和相对滞后的发展。我在村里住着夜不闭户的宿舍,上着村民家的卫生间,提着桶到泉水口打水喝。作为一名七零后,我是经历过艰苦条件的一代人。恰恰是在艰苦的条件下,才更加让我体会到工作的意义所在。我切身体会到吃喝拉撒的问题对生活质量有多重要。解决好村民的生活问题,就是对工作意义最基础的衡量。

驻村以来,每天下午放学的时候,我11岁的女儿都会给我打电话,“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这种感觉,是一种由甜蜜和失落组成的复杂感情,妈妈不能像以前一样陪着她,是一种无法言说的遗憾。她会慢慢长大,就像此刻的我一样还在变化,她也会慢慢离去,就像现在的我一样义无反顾。我珍惜和她的每一个瞬间,因为我知道,她的电话都会成为我们彼此珍贵的回忆。自我价值该如何认定?我努力做一名好母亲,努力做一名好老师,而现在,我还可以做好一名第一书记,去实践,去探索,要做的事情还很多,被需要,是一种幸福。

从高校,到农村,工作条件和人文环境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城乡差异,教育程度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工作性质的差异等等,两者之间,有着鲜明的对比。正是这种对比,才使我们存在着进一步努力的空间。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想能够缩小不平衡和不充分之间的差距,就是祖国的成长。为了缩小差距而做出努力,就是我的成长。

从高校到农村的实践过程中,农村改变着我的思想观念,改造着我的价值观,不断丰富我对工作意义和自身价值的认识,在农村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对我思想的重塑。我在变化。

在缔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过程中,无数人带着理想,带着情怀,前赴后继,投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立足于祖国最需要的岗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建设国家。祖国在变化。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九大,中央的各项政策在不断深化,祖国的发展蒸蒸日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我们走出高校来到农村,投入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用知识去实践和带动建强基层组织,促进增收致富、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的时候,我清晰地感觉到祖国有力的脉搏在跃动,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和祖国的同呼吸共命运的节奏!这一刻,让我把感情深深融入祖国的这块土壤里,因为:我爱你,中国!

本文来源:http://www.doejyt.com/xueshengzuowen/37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