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doejyt.com--应试作文】

新词原词单替换,题眼文眼两相亲 ――用核心词替换法,修改文章之一例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葛福安 【作文原题】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在这个特殊时期, 全国人民正在进行一场特别的考试: 疫情防控。 而作为高三学生的你, 又迎来另一场特别的考试――深圳市 2020 年普通高中高三年级线上统一测试。是的,这场 考试有着很特别的地方:居家、线上、没有老师监考…… 因为特别,你会有特别的应对,崭新的思考,深刻的启发。 今后的人生中,还会有许多特别的考试,而你,就是那答卷人。 请你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根据要求完成写作。 ①以“20 年后的你”的身份,给参加这次考试的你写一封信。 ②有人说: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有人说:不需要监 考,重在自觉,考试的过程更重要。请你针对其中一个看法写一篇驳论文。 ③请你为《南方教育时报》的“教育众声”栏目写一篇关于这场线上考试的评论。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 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缘起] 2020 年深圳高三线上测试作文,三个任务,表面上看是三种文体的选择,其实,文体 选择只是外表,文体选择写得成功与否,取决于写作者对三个任务中蕴含的情境、身份、对 象、写作内容和思维方式的确定。其中,写作身份的转换,是对于情境等其它要素进行转换 的核心。命题人对于作文题目的叙述,是立足于正在参与深圳市 2020 年普通高中高三年级 线上统一测试的高三考生,是现实中真实的写作活动的参与者,而写作要求中的三个任务, 对于写作者的身份,都做了一些转换。任务 1 需要写作者把当下考生身份转换为 20 年之后 的自己来写作, 任务 2 是把当下考生身份转换为论辩身份, 任务 3 是把当下考生身份转换为 社会评论者身份进行写作。其中,和高三学生平时复习备考时相去最远最难的,是任务 1。 这个任务需要以当下真实的写作者身份转换为 20 年后自己的写作身份,这份转换,需要同 学们以自身的立场进行一场时空“穿越”。因此,题目一出,在些语文卖家断言,选择任务 1 的考生,一定是少数。理由是:“满足写作任务的 20 年身份的有效切换,需要借助思想 认识的改变和提升来实现, 而现实写作实际迫使学生人为割裂即时状态中协调统一的思维逻 辑,违心地将自己的认知分裂为低幼与高级两种表达,否则,写作任务无法实现,立意提升 也难以落实。” 但是,从各学校考场反馈来的实际,选择任务 1 的却是占大多数。而且这个任务的考场 文章,总体较好。分析原因,应该是“书信体”这种文体的易代入感为吸引学生选择的主要 原因。当然,最主要的问题,也是个别写作者身份、角度转化不清,书信格式不对,自己写 信没有体现 20 年的变化等。 任务 1 对考生的吸引力,可能是置自身 20 年后的这种新奇,这种自我“穿越”的新奇 感,是这篇书信体中偏重说理的言说环境中的幻想与想象的吸引,它是理性思维之外、感性 思维之内的思维综合性运用。 当然, 综合的运用, 能够运用得圆融与贴合, 就是很难。 有谁能如加西亚马尔克斯于 《百 年孤独》的开头那般经典与神奇。 但是,从写作立意的核心来看,这个题目的审题又是低难度的。命题人对材料的倾向性 指引,在一些词语上有“明示”而非“暗示”。这些词语如“特别的考试”“特别的应 对”“崭新的思考”“深刻的启发” “答卷人”。如果拿文眼和诗眼作类比的话,在这些 词语中也有一个词语可作整个题目的“题眼”,那就是“答卷人”。说它是“题眼”,是它 可以成为题目意之核心,意之承载。用这个词语,可以省去很多绕乱舌,直奔主“意” 。如 果每个题目都有一个可以表达题意的词语作“题眼”的话,那么,写作时,敏感地捕捉“题 眼” ,并在写作的过程中,充分借助题眼去言说,该是省去多少可能遮蔽自己观点、立场、 态度的可能。这也就是我在指导考场作文时,特别强调拟题“1+1”(前一个“1”即为题目 材料中的核心词语, 后一个“1”为表达自己文章观点而紫想到的一个词语, 受前一个“1” 的影响与带动,使得文章的立意全无偏离的可能,也给阅卷老师以理解文意的直接帮助) , 特别强调拟题的情境代入,这情境的代入,即不失原情境的一些标志,尤其是词语表达。 这次线上测试之后,在阅卷的过程中,陆续有老师发来文章,对学生佳作的赞赏,也有 像这一篇文章一样,令人可惜。这是深圳第二高中学周迎老师发给我的学生作文,她的留言 就是“一篇令人惊喜却又可惜的文章”。我看到文章后,觉得这篇文章的立意之深,可以说 直达命题的核心, 作者的才情, 无论是思维还是语言表达, 都是一种酣畅淋漓下的真诚书写。 但是,它也是为了“立意”而“立”出一个“变”的核心词语,来支撑全文,这样,就没有 和作文命题有正面的对应,我称之为“文章没有和题目对眼”。 我之修改,只是把文章中“变”的词语替换为“答卷人”,在这看来,这才是使文章与 命题建立直接关联的一个桥梁。因而有了这样一个案例分析?

本文来源:http://www.doejyt.com/xueshengzuowen/32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