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doejyt.com--教学论文】

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采用小专题微型课的形式,针对我们组级教研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刚才教研团队的研讨,也给了大家一些启示。接下来我就结合两节课及组级教研中的一些课例和大家聊聊关于朗读指导和放主动权的问题。我交流的题目是《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也就是说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是课堂中的主体,这个道理老师们其实都明白,但在实际教学中,讲着,讲着,不由自主地就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剥夺了。要想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自信的站在课堂的中央,我们就要学会放手,敢放手,会放手,这是一种教学智慧。

一、把语文课朗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语文教学是否充满诗意,朗读是一扇窗口,是一面镜子。张定远先生在《问题与对策》一文中指出:“要大声读,反复读!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读!读才能让学生学到情操,才能把语言转化为自已的东西,获得知识,进行积淀,形成语感。”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于永正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在这里例举了这么多名家对朗读的看法就是想让各位老师更加明确“读”是语文课的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翻阅部编版一年级的教材,朗读教学占教学的比重还是让大家大吃一惊,所有课文的课后习题都有朗读的要求,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分量之重。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朗读”这把剑舞得游刃有余,就不得不对“朗读”做一番深入的思考了。那么语文课堂朗读教学应该怎么做呢?

(一)巧妙设境,让学生想读

指导学生朗读必须入情入境。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入境”就是指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去,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去“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这种情境下,有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创设情境可以借助教师的生动的语言叙述;可以借助多彩的画面;可以借助动态的视频;可以借助美妙的音乐,也可以借助身边的事物......如教学课文《两只鸟蛋》可以准备几个鹌鹑鸟蛋,让其孩子观察外观形状并亲手触摸,通过观察触摸,孩子们知道了鸟蛋是圆圆的,滑滑的,这时孩子们兴趣浓厚,在愉悦中积极朗读,就会读出鸟蛋的可爱。《燕子专列》一课可配上寒风凛冽的音乐和天寒地冻的画面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从而使学生在读中体会燕子面临的困境。
(二)经典师范,让学生仿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范读很有必要,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录音示范也是一种可利用的教学手段,但在多数情况下不宜将教师的范读取而代之。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是学习语文的开始阶段,他们理解能力差,所以,有感情地朗读对儿童来说很难,但他们模仿能力强,这样就需要教师借助范读,逐步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为他们到高年级时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范读课文的时候,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直接领略语气、语调和表情,进而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一些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通过老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可以把文字上无法表达的内在情感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充分表达出来,或把学生吸引到优美的语境中,或使学生对语言有所顿悟,或给学生以整体的感知,或给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或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所反省,或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智慧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个性化朗读。如教学《鱼游到你的纸上来啦》一课时,范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一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我一边读,一边用右手拿支粉笔展现眼前,慢慢来回作涂写状;时而用力轻快大幅度画鱼的样子。力求把工笔细描、挥笔速(动作)和一丝不苟(神态)让学生有更具体化的理解。

(三)科学指导,让学生会读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这就要求教师能给学生讲清朗读要领,指导学生朗读。我们经常在语文课堂听到老师说“谁能读得更着急些,或者是谁能读得比他还高兴”,大家说这个更着急,更高兴学生怎么理解,如果教师引导学生把关键词语读得再重一些,语速在稍快些,试试是不是就能更体现着急和高兴了。因此,教师对朗读的知识要胸有成竹,对不同的课文,朗读时的停顿(较长“/”、较短“//”、更短“///”)、轻读(~)、重音(·)、快慢、语调等都应了如指掌,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技巧。如果教师能准确地朗读,能读好停顿、重音、轻读、拖音、语调,且掌握好速度、富有节奏感,并有效指导学生,那么学生就可以在准确的有感情的朗读中获得优美意境、缜密思路、传神描绘、情调韵味,就能把课文内容细致化、直观化,把课文中透露出的真实情感,通过朗读触摸心灵,引起共鸣,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例如《荷花》一课

(三)变换形式,让学生愿读

人经常吃一种饭菜,即使做得再香,也会感到腻味。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注意力不够持久、爱转移等特点,教师指导学生读书,如果只用一种形式,一个腔调,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为了让学生对读书永远保持极大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变化”。丰富朗读的形式,激发学读的兴趣和愿望。
1.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
2.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桂林山水》《圆明园的毁灭》
3.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小马过河》《我要的是葫芦》
4.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或在课的收尾阶段,细心品味课文内容时宜用齐读……如《北京》一课,前四个自然段都是介绍了北京的美丽,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总结课文。北京真美啊!我们爱北京,我们爱北京的首都!齐读则表达出了学生赞美北京、热爱北京的心声。
5.当教师要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在读后进行纠正、讲评时,宜用个别读。
6.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要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尽情体验、表现,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宜用自由读
7.想唤起同学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宜用轮读《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8.训练学生的边读边思考,宜用默读
9.情节性较强的文章,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现课文的情境,增进理解,加深印象,引起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宜用表演读如《西门豹》、《将相和》等课文。

10.感情较浓、语言较美、需多次朗读的课文,宜用竞读。可以个人赛、小组赛、男女赛,也可以与表演读相结合。如男生读A部分,与女生读B部分比,然后换过来比。

11.教师范读,学生展示读,教师指导读的方法后,宜用练读

……朗读的形式这么多,不能想用哪个用哪个,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但要注意的是:
(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竽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
(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
五、宽容地评价——让学生敢读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鼓励的话语,满意的微笑,赞许的眼神,默许的点头,使孩子们感受到器重、关切和敬佩,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我们在指导中,应以欣赏的眼光、朋友的口气、智者的明断对学生的朗读宽容地进行评价;而不宜过分地强求、严厉地指责在学生互相评价时,也应该注意这一点。

在不同的情况下,给予不同的评价。如:“读得很好,听得出你已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你读出了作者的心声”“独特的感受,美妙的声音将我们大家都带入了文中情景境”......但并不能一味地表扬学生,在学生确实读的不够好的时候,还是应该明确指出的。只不过形式上可以活泼一点,轻松一点。幽默的评价就能调节课堂气氛,能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中得以发展。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随读潜入文,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二、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尽管我们的老师都知道“以学生为主体”,但真正到了课堂上,不少教师还是“以教为本位,以讲为主体”,老师滔滔不绝,学生恹恹欲睡。这样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利,对学生的发展不利。课堂要为学生,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变“讲”为“导”,通过学生自己的主观努力去理解、掌握、运用。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自学、小组讨论、师生互动,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主动回答问题,由不会到会地去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达到全面发展。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上要做到“五放”

(一)放手让学生去看

 “看”即为观察。课堂中引导学生抓住主题图、或是一组图形,一组算式,一组数据,给出明确的观察目标,给予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去思考,去发现,无论他们发现的对与错,都经历了观察思考的过程。同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自学过程,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举例《找规律》观察联欢会的主题图,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学生通过观察能发现小旗在颜色排列上有规律。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高年级就会有较强的观察力,并在观察中总结规律,发现问题,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

(二)放手让学生去想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但我们有些老师常常为了赶进度,赶任务,为了寻求一种“顺利圆满”的教学效果,而忽视了学生的思考时间。问题提出后,或只留一、二秒钟去思考,学生还没有思考好,教师就急于重新组织问题;或请个别好生回答,使一般学生对问题思考不足而失去信心。成绩一般的学生思考品味的机会被剥夺了,只能在匆忙中得到现成的答案以应付老师所提的问题,课堂便成为少数尖子生的表演舞台,大多数学生成了看客。我们常常埋怨如今的学生不善于思考,没有独到的见解,而智慧的触角、创新的火花不正是在这一节节课、一天天的顺利学习中湮灭的吗?每个学生对待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所以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给他们提供一定的时间来思考问题,让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充分发展。所以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探索方案较多的、解法不唯一的题目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不满足一题一个结论,追问还有其他结论吗;不满足一题一个解法,追问还其他解法吗?不满足一题一个形式,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对题目的条件、结论所涉及的知识由此及彼地进行联想,对条件、结论的临近区知识进行回顾。允许学生多想,开放学生解题思路和方法,大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鼓励学生深入探究,挖掘他们创新潜能。举例《四边形内角和》为什么点连边不行?二年级《除法》例4,师设计了问题:你能把你分的过程用个算试表示出来吗?强震球《分数的意义》明明单位“1”不一样,每份的数量也不一样,为什么都能用   表示。这几个课例中教师设计了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三)放手让学生去做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明确提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新课标严格要求我们通过具体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交流、猜测、探索并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因此,要坚决摒弃“注入式”和“结论式”的教学方法,应最大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探索和发现规律的机会。特别是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学习,教师应精心设计再现它们产生与发展的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去探究发现规律,让学生体验这些规律是如何发现,怎样获取的,达到思有源,思有方向,思有顺序,思有所获的境地。

学生不先动手、动脑去学,不去思考,就不知要学什么、要掌握什么,只有教师讲台上的侃侃而谈,其结局可想而知。这是不负责任、只为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罢了,学生不可能从中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更谈不上数学知识和技能。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是毫无乐趣可言的,是没有活力、没有激情的;没有学生的参与,没有学生的“动”,那么一节课就只能是流于形式、死水一潭,更谈不上教学的收获。例如在进行《认识几分之一》的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对于几分之一的概念并不能准确地掌握。而在教学中设计活动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的办法找到一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再与同桌交流自己是怎么折的,怎么涂的。在学生折叠正方形纸或者在把正方形分成几等分的时候、在给等分份涂色的时候,对几分之一的概念理解透彻。这样一来,学生不难理解几分之一的概念: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因此,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我们的数学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真正意义的“活”的数学课堂教学,才是学生自己的课堂。

三年级《面积》让学生动手去用三角形,正方形,圆形测量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学生把两个图形重合只在多余的地方摆。再动手操作中只要我们敢于放手,相信学生,我们就能看到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这才是数学学习的本质。

(四)放手让学生去讲

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但是学生通常只注重于结论的正确与否,极少关注获得这个结论的思维过程,并从中总结经验,深化知识。他们分析思考问题的思路,经常出现思维混乱、偏差,主观成分多、可行性弱等现象。因此,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反思思维过程,倒摄结论而形成思路。在动手操作或小组合作后,尽可能让学生讲思路,尽量不要打断学生,让学生通过讲来展现其真实的思维过程,暴露其思维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点拔,指出错误原因并加以纠正。这样就可以澄清学生模糊的意识,有效地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和严谨性,同时也是学生表达得到提高。

(五)放手让学生去练

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的形式和技巧,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能独立思考,大胆尝试练习,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充分感知新知。每一次练习后都要让学生说明自己的理由,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思维的过程,也可以暴露学生对新知掌握情况,便于教师及时点拨,纠错,从而使教学具有更高的效率。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推广、发展,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的传统地位、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都已经动摇。总之,教学中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地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使课堂真正成为展示学生生命价值的绿洲。

 

本文来源:http://www.doejyt.com/jiaoxueziliao/3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