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doejyt.com--案例反思】

对这部分教材,不少学生感到难学。其主要原因是1)学生对排列组合概念生疏,解题方法也与其他章节不同,具有独特的风格,对学生来说是属于全新的东西。(2)虽然绝大部分的应用题题意十分简明,但由于排列或组合的种数繁多,往往难以一一列出,使得问题的解决要依赖于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初学的学生难以适应。为了使学生能自觉地、顺利地掌握这些知识,教学中我采取了若干措施,加强了几个方面的教学,初步取得了一些效果,我的体会如下。.分类要注意不重复、不遗漏,保证每类办法都能完成这件事.分步计数原理是指完成一件事的任何方法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几个步骤,必须且只需连续完成这几个步骤后才算完成这件事,每步中的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完成这件事.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的地位是有区别的,分类计数原理更具有一般性,解决复杂问题时往往需要先分类,每类中再分成几步.在排列、组合教学的起始阶段,不能嫌罗嗦,教师一定要先做出表率并要求学生严格按原理去分析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认识深刻、理解到位、思路清晰,才会做到分类有据、分步有方,为排列、组合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指导判定与顺序有无关系,分清排列与组合
.排列与组合的区别在于问题是否与顺序有关.与顺序有关的是排列问题,与顺序无关是组合问题,顺序对排列、组合问题的求解特别重要.排列与组合的区别,从定义上来说是简单的,但在具体求解过程中学生往往感到困惑,分不清到底与顺序有无关系.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参考.(1) 指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问题的内涵领悟其中体现出来的顺序.教的秘诀在于度,学的真谛在于悟,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2) 能列举出某种方法时,让学生通过交换元素位置的办法加以鉴别.(3) 学生易于辨别组合、全排列问题,而排列问题就是先组合后全排列.在求解排列、组合问题时,可引导学生找出两定义的关系后,按以下两步思考:首先要考虑如何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元素来,选出元素后再去考虑是否要对元素进行排队,即第一步仅从组合的角度考虑,第二步则考虑元素是否需全排列,如果需要,是组合问题;否则是排列问题.
3. 引导联系现实情景,正确领会问题的实质
.也可以说解排列、组合题就是从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具体情景的出发,正确领会问题的实质,抽象出“按部就班”的处理问题的过程.据笔者观察,有些同学之所以学习中感到抽象,不知如何思考,并不是因为数学知识跟不上,而是因为平时做事、考虑问题就缺乏条理性,或解题思路是自己主观想象的做法(很可能是有悖于常理或常规的做法).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师生一道在分析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及n、m取值的理由,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让别的同学能在你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思考,看清问题的其他方面.这样相互启发、多角度的考虑,定会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激发学习的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弄清排列与组合的区别,在推导组合数公式这一难点的突破上我分了四个层次:
1、简单实例解决。我先让学生用列举法,将从3人中选出2人的所有情况列举出来,共三种,种数记作,合情地得到=3;变式训练:若从4个人中选2个呢?=6;
2、观察、猜测。学生通过简单计算,很容易发现。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的组合数如何计算呢?怎样得到计算的公式呢?
3、深层评析。引导学生再次分析从排列与组合概念的区别,强调排列需经过先取后排两个步骤完成,而组合只需将取出的元素并成一组。因此学生能从中寻找的联系,,自然得到。
4、理性推导。或我通过层层递进式,分散了教学难点,化解了学生学习的障碍,感觉比较流畅,自己也较满意。但学生在做课堂练习第6题时,对用组合数阶乘形式去论证等式成立,对式子的变形还不熟练,需加强组合数公式的记忆和灵活应用。

本文来源:http://www.doejyt.com/jiaoxueziliao/23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