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doejyt.com--数学课件】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汇编五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1

教学目标:

1、能将正方体、长方体、棱锥、棱柱展开成平面图形;并由它们的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

2、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

3、经历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认识归纳出棱柱的特性,并能初步感受到研究空间问题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简单的立体图形判别平面图形;反之,根据平面图形判别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

让学生自己出示现实生活中某些商品的包装盒(课前准备工作),制作这些纸盒,我们是先根据它们表面展开后图形的形状剪裁纸张,再折叠围成,从而引入课题——展开与折叠。

二、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图形(棱柱)的感受,体会棱柱的性质做一做

活动一:

1、如图1所示的平面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一个棱柱?请同学们以同桌的"形式动手做做看。

2、操作完后,请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模型。

3、实践验证图1所示的平面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如图2所示的棱柱。

4、教师介绍棱柱的各部分名称。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2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第1节《整式》第一课时“单项式”。下面我从:教材的分析、教法与学法及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部分来说这一节课,其中,教学过程分为: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新课讲解、小结作业三部分;整个过程是先由实际问题引入新课,让学生自然走入文本。合作交流去感受知识获取的过程,并且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

1、教材地位与作用。

就本节课而言,着重阐述了两个方面,一是因式分解的概念,二是与整式乘法的互逆关系。它是继整式乘法的基础上来讨论因式分解概念,继而,通过探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来寻求因式分解的原理。这一思想实质贯穿后继学习的各种因式分解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学习因式分解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单项式这一节课的内容,对于掌握各种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方法,乃至整个代数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参与对单项式概念的探究活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理解单项式的概念及组成是学习本节单项式的关键,而学生由数到式的变形是一个由质到量变化的抽向思维。学生对新概念的形成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将本课的学习重点、难点确定为:

重点: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并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2/教法与学法及教学手段。

教法:为让学生体验单项式概念产生的过程;以及概念的形成和同化相结合,促进学生对单项式概念的理解;同时让学生主动暴露思维过程,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我采用先学后导-自主合作-问题评价教学。

学法:针对教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让学生去亲身体验单向式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知识、感受知识,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地形成技能技巧,从而获得能力。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电脑软件的交互性,可以很好地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路和策略。

第一环节,设置实际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激发情感,唤起某种动机,从而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若能利用短短几分钟时间,在刚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正是老师追求的一个目标。所以这个环节我设置以下的问题:青藏铁路线上,在格尔木到拉萨之间有一段很长的冻土地段,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00千米/时,在非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可以达到120千米/时,请根据这些数据回答问题:

列车在冻土地段行驶时,2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3小时呢?t小时呢?

(让学生思考、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轻松解答,对整节的学习也创设了良好的情绪状态。)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的任务。让学生列代数式不仅复习前面的知识,更是为下面给出单项式埋下伏笔,同时使学生受到较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单项式的概念,借助于学生已有的能用字母表示是数的基础,给学生提供一些问题背景,同时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空间,。这个环节围绕几个问题展开,在积极的状态下,用观察-猜想-验证-自主学习的方法,找到新知生长点,把数的有关知识正迁移到式,由学生自己给出单项式的名称,引出课题,显得顺理成章。

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次出示,让学生回答。

1、(回顾旧知)计算:

(1)边长为a的正方体的表面积为,体积为()。

(2)铅笔的单价是x元,圆珠笔的单价是铅笔单价的2.5倍,圆珠笔的`单价是()元。

(3)一辆汽车的速度是v千米/时,它t小时行驶的路程为()。

(4)数n的相反数是()。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建成的基础上,得出答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走入文本,自主学习)我们看看列出的式子有什么特点?对此大家都有一定的想法,也许一样,也许不一样。其实在我们的教材中给出了他们的说法,这样大家可以借助教材55页第二自然段-四自然段内容来验证一下。大家先独立阅读学习,然后前后每4人为一组相互交流,体验自己的收获,认识不足的地方大家可以相互弥补。这一设计,主要目的是以教材为中心为学生营造自主合作学习的氛围,形成新的学习方式。符合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探索获得数学的知识经验。”实现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情感目标。同时对于学生的收获及时地整理,使获得成就感。

第三环节初步应用,巩固新知:趁此时学生处在一个积极思维的状态,教师给出练习。

1、判断下列各代数式哪些是单项式?

(1);(2)abc;(3)b2;(4)-5ab2;(5)y+x;(6)-xy2;(7)-5。

△这安排是为通过尝试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造求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势态,通过一定的练习,达到知觉水平上的运用,加深学生对单项式概念的理解,从而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同时寻求认识单项式的方法,为下一个环节例题的讲解作了个铺垫,降低了本节课的难点。

用单项式填空,并指出它们的系数和次数:

(1)每包书有12册,n包书有()册;

(2)底边长为a,高为h的三角形的面积();

(3)一个长方体的长和宽都是a,高是h,它的体积是();

(4)一台电视机原价a元,现按原价的9折出售,这台电视机现在的售价为()元;

(5)一个长方形的长是0.9,宽是a,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1、为了进一步淡化难点,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所富有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马上让学生模仿解题尝试练习:

例1:判断下列各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如不是,请说明理由;如是,请指出它的系数和次数。

①x+1;②;③πr2;④-a2b。

下面各题的判断是否正确?

①-7xy2的系数是7;②-x2y3与x3没有系数;③-ab3c2的次数是0+3+2;

④-a3的系数是-1;⑤-32x2y3的次数是7;⑥πr2h的系数是。

3、填空:

学生接受单项式的定义不是很难,但是做到判断无误却很困难,需要通过练习,反复强调单项式判断标准及单项式中的系数和次数的不同和概念中要求,比如只有字母的系数的不是1就是-1,单独一个字母的指数是1等知识出现的思维错觉必须学生通过甄别、理解,逐步提高准确度和熟练度。同时及时总结提升经验。

第五环节知识整理,归纳小结:

让学生形成善于归纳、总结的学习方式。当学生把所获得的数学内容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起密切的多方面的联系时,才能更有效地掌握数学内容。能够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学生形成归纳总结的学习方式是必须的。

本节课是研究整式的起始课,它是进一步学习多项式的基础,因此对单项式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学习。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性,即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知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认识概念,同时也要注重分析,亦即在剖析单项式结构时,借助反例练习,抓住概念易混淆处和判断易出错处,强化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单项式系数、次数,为进一步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针对七年级学生学习热情高,但观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较弱的特点,教学时将以启发为主,同时辅之以讨论、练习、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并逐步培养起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同类项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3

【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的实例,学生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猜测和概括等能力,同时渗透转化、化归、变换的思想。

3、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的方式。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在实际背景中体会点的含义。

【教学准备】

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球、棱柱、棱锥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多媒体演示西湖风光,垂柳、波澜不起的湖面、音乐喷泉、雨天、亭子……随着镜头的切换,学生在欣赏美丽风景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垂柳像什么?平静的湖面像什么?湖中的小船像什么?随着音乐起伏的喷泉又像什么?在岸边的亭子中我们寻找到了哪些几何图形?从中感受生活中的点、线、面、体.

设计意图:从西湖风光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妙画面,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对点、线、面、体有了初步的形象认识,感知知识来源于生活.如“点”是没有大小的.,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可以借助湖中的小船、地图上用点表示城市的位里这些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到“点”的含义.

二、讨论(动态研究)

课件演示:灿烂的星空,有流星划过天际;汽车雨刷;长方形绕它的一边快速转动;问:这些图形给我们什么样的印象?

观察、讨论.让学生共同体会“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让学生举出更多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例子。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利用学具完成教科书第114页练习(动手转一转)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观察感受,经历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通过合作学习,感悟知识的生成、变化、发展,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再创造能力。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印象,化解难度。

三、讨论(静态研究)

教师展示图片(建筑或生活的实物等),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平面、曲面、直线、点等。

让学生找出生活中更多的包含平面、曲面、直线、曲线、点的例子。

四、探索

1、课本112页观察,并回答它的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

2、113页练习(提供实物,议一议,动手摸一摸),思考以下问题:

这些立体图形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它们都是平的吗?圆锥的侧面与底面相交成几条线,是直线还是曲线?正方体有几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有几条边?

让学生自己体会并小组讨论得出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五、作业

1、“当你远远地去观察霓虹灯组成的图案时,图案中的每个霓虹灯就是一个点;在交通图上,点用来表示每个地方;电视屏幕上的画面也是由一个个小点组成;运用点可以组成数字和字母,这正是点阵式打印机的原理.”说说你对上述这段叙述的理解和体会.

2、阅读教科书第119页的实验与探究,并思考有关问题。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4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对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二章第一节《整式》的第一课时进行说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整式的加减”一章是在前一章“有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章主要内容是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有关概念及整式的加减运算等,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发展,也是今后学习一次方程、整式乘除等数学知识及其它学科知识的基础。本节课作为本章的起始课显得很重要,为下节课多项式打基础,也为今后《整式加减》的学习作铺垫。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难点:能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3、教学目的、认知目标:(1)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能用单项式表示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及应用意识。情感目标:(1)通过交流,研讨活动,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意识;(2)通过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描述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认识到它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的数学工具之一。

注重本章知识的整体性,按整体一局部一整体的顺序展开。先利用章头提出问题,结合所列代数式100t对本章知识进行整体介绍,然后转入本节课内容的教学。针对初一学生学习热情高,但观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较弱的特点,采用以设疑探究的引课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以设疑——感知——概括——运用为教学程序,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坚持启发式教学,使学生能顺利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能力。特别是对比较复杂的单项式,在确定其系数和次数时容易出现错误。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把握以下两点:(1)加强直观性: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知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认识概念。(2)注重分析:在剖析单项式结构时,借助变式和反例练习,抓住概念易混处和判断易错处,强化认识。鉴于本课内容需要书写的文字多(特别是例题)以及需要补充一些例子,我决定采用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增大教学密度和容量,另一方面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鼓励学生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前提下,增设了由浅到深、各不相同却又紧密相关的训练题目,使学生顺利掌握单项式概念及其相关的系数、次数的概念。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本课开始以章头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自然引入新课。通过实际事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和必要性。2、探索新知、(1)通过课本54页思考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归纳出单项式的概念,然后举一些反例让学生理解单项式与代数式的区别是:单项式必须为数或字母之间的乘积,可以是:字母之间相乘,数字之间相乘,数字和字母之间相乘。并且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2)紧接着让学生分析单项式的结构从而归纳出单项式的次数和系数的概念,重点强调了)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单项式的系数包含其前面的负号。3、变式训练,熟练技能、变式训练,判断各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不是请简要说明理由;是请指出它的系数与次数。①x+1;②1;

2

(目的:了解学生对单项式有关概念是否理解、存在问题;巩固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概念。)4、例题讲解、利用课本的`例题1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对易错知识点进行总结:(1)圆周率π是常数,如2πr中,2π是系数。(2)单项式表示数字与字母相乘时,通常把数字写在前面,如2a;-m,ab.(3)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如x2,-a2b等;(4)单项式的系数不能为带分数,带分数必须化成假分数;如11x2y写成x2y

(5)单项式次数只与字母的指数有关;是字母指数的和。(6)用字母表示数后,同一个式子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比如前面的0.9a既可以表示电视机的售价,又可以表示长方形的面积。5、巩固练习、

xy的次数相同,求k的值.

课本上的练习题让学生合作完成,补充的练习题进一步巩固概念,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具有一定的梯度,学生完成比较容易;6、总结反思、(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2)本节课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7、布置作业、(1)教材59页习题2.1第1题:考查学生是否能用单项式表示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2)将课本56页练习第一题改变以后用来考查学生对单项式系数和次数的理解。8、板书设计、2.1整式—单项式1、单项式的概念注:(1)单项式

表示数字与字母相乘时,通常把数字写在前面。(2)单独的一个数例题1练习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2、单项式的系数注:单项式的系数包含前面的负号。3、单项式的次数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5

学习目标:

知识:对顶角邻补角概念,对顶角的性质。

方法:图形结合、类比。

情感: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的意识。

学习重点:

对顶角的概念、性质。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

“对顶角相等”的探究;小组讨论

教学流程:

【导课】

同学们,你们看我左手拿着一块布,右手拿着一把剪刀,现在我用剪刀把布片剪开,同学们仔细观察,随着两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怎样变化?(学生答:也相应变小)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这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板书课题)。

【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请大家阅读课本P,回答以下问题(自探提纲):

1、两条相交的直线所成的四个角中,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组对角?各组对角间存在着怎样的位置关系?存在怎样的大小关系?

2、什么样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什么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3、对顶角有什么性质?你是怎样得到的?

【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同学们阅读教材后,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分小组讨论,然后老师针对自探提纲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先让学困生、中等生回答,优等生做补充、归纳,特别是问题3的第2问,最后老师强调:

1、注意“互为”的含义。邻补角和对顶角都是要两个角互为邻补角或对顶角。

2、“邻补角”这个名称,即包含了这两个角的位置关系,还包含了数量关系,对顶角一定是两条相交直线所构成的,这是一个前提条件。

3、“对顶角相等”的推导过程。

本文来源:http://www.doejyt.com/jiaoxuekejian/48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