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doejyt.com--数学教案】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范文(精选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63987

=3296=2987

=1974(人)=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P5/做一做1、2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1)98736(2)63987

=27+85=3296=2987

=113(人)=1974(人)=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后小结:

四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2

初步研究教材后,我设计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1、创设情境,认识平行。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在导入部分,我找了几张同学们熟悉的图片,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初步认识平行。2、观察思考,寻找平行。在初步认识平行后,我又安排了三个层次,让学生寻找并深入体验平行。先是在生活中找平行,并用刚才所学的数学语言来表达。接下来在铅笔盒中找平行,为下面的创造平行作铺垫。然后让学生在学过的图形中找一找,共有几组平行线。最后在一个正方体的图中找平行,发展学生的空间感,并结合实物观察,体验不同平面的两条边。再次感受平行的概念,深刻体会同一平面的意义。3、动手操作,创造平行。让学生想办法在格子图和白纸上各自创造出一组平行线。 4、观察感悟,画出平行。让学生自学课本上画平行线的方法,再通过任意画一组平行线,画一条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过一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这三个层次,让学生掌握画平行线的方法。5、归纳收获,总结平行。

课堂教学中,总体感觉时间非常紧张,在学习画平行线时显得太仓促了。教学怎样画平行线比较费时,学生不能很快接受并掌握。看似简单的问题,学生为何不能较快地掌握呢?照着书上一模一样地画,怎么也这么难呢?看着一些同学在画平行线时,不知道尺到底该怎么放,真为他们着急。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课后我认真地反思了这节课的成败。不是学生的问题,是我教学方法的问题。学生虽然会模仿书上的画法,但是并不真正理解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法来画,所以只要线条换了个方向,学生就无从下手了。看来问题出在平移,怎样才能让尺平移。为了让所有同学都看清楚这一发现,我在课件中做了一段动画。小正方形在格子图中沿着某条直线平移,为了让学生感受不同方向的平移,我还在动画中转动了格子图的方向,小正方形照样也能沿着某条直线平移。在这一活动过程,学生深刻理解了平移的方法,只要让物体沿着某条直线移动,就能实现平移。有了以上的铺垫,此时,再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让三角板平移,学生就不难想到再用一把直尺就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它紧靠三角板的另一条边,固定直尺,就能让三角板沿着直尺的一条边平移了。而且方法也不止书上的一种。对于没有想到办法的同学,也可以让他们在书上寻找答案,自学课本上的内容。

学生有了平移的体验,在画平行线时,感觉轻松了许多,也节省了不少时间,更让人惊喜的是,有同学用了不同的方法画出平行线。有同学想到了用另一块三角板或量角器代替直尺,起到沿这一条直线平移的作用,只要是直的都可以利用。还有的同学发现用直尺靠在三角板的第三条边,同样也能让它平移。更有同学把直尺与三角板交换位置,让直尺沿着三角板的任意一条边平移。

在这一部分教学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画平行线的方法,还能灵活地运用它。同时,在活动过程中,他们发现了更多有关平行线的知识。比如:能画出无数条互相平行的直线,但是过直线外一点却只能画出一条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以及如何检验所画直线是否平行的方法。

四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认识容量和升(1)p.10~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每生自带2件左右常见的容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容量。

1、(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

当有分歧的时候,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猜想?(可装水倒一倒)

实验,(略)得出结论。

想象一下,如果反过来倒水,会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了什么?

完成书上的练习(1)和(2)

分别让学生把图的意思说一说,再得出某个结论。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说说你通过昨天的预习,知道关于升的哪些知识?

1、计量液体的多少,才用做升做单位

2、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正好可以装1升水

拿出该正方体,从里面量它的棱长。问:为什么量里面而不是外面?

倒满水。倒入1升的量杯中,正好,指出:这么多水就是1升。

3、用学生带来的常见的容器来认识1升:

(1)请学生把从家里带来的1升大的容器放在一起比一比。

分别指名问一问: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容量是1升?

指出:这些容器各不相同,但大致大小接近,容量都是1升。

(2)取出大于1升的容器。

分别请这部分学生举起该容器,其他同学可估一估其容量大约是几升。

可结合2.5升的可乐瓶,请学生想象一下,家里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

老师取一小盆,大家猜它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实验得出:1升多一点)

想象:以它为参照,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呢?

比如:可用手比画一下,像电饭锅大约有2个这么高,那它的容量就可能是2升多。取一脸盆,猜一猜,你洗一次脸大约要用几升水呢?(实验得出:2升)

以这一脸盆为参照,估计一下,边上的这桶水大约有多少升?(10升)

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8.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

分别取几个大小不同的杯子倒一倒。

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4、练习,完成(3)和(4)

三、全课总结:

说说今天的学习,让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布置实践作业:以有刻度的容器,分别用倒水或看刻度等方法,去了解家中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

四、布置作业:

四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通过结合生活实际的活动,在学习新知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请看大屏幕。

点击鼠标,课件演示生活中含有角的物体。

师:你看到了什么?谁能说一说?

学生回答:略。

师:如果请你们再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这些物体,你又能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这些物体中都含有角。

师:是吗?让我们来看一看。

点击,课件演示角的闪烁。

师:果然如此!你观察得真仔细。奖给你一颗智慧星。

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角。通过以往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关角的知识?同桌互相说一说。

贴上课题角,学生交流后回答:略。

师:仅仅知道这些,你们就满足了吗?

那你们还想知道哪些有关角的知识呢?

学生回答:略。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虚心好学,老师真的是非常高兴。好吧,那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有关角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师:请大家拿出四张卡片,用水彩笔和尺出画四个不同大小的角。每张卡片画一个。比一比谁画的又好又快!

学生在卡片上画角。

师:请组长将大家画的角收集起来,平铺在桌面上。比一比哪一组动作最快!

组长工作。

师:下面我们要给这些角分分类。在分类之前,老师要说几点要求:1.每人先要认真的观察这些角。2.为了提高我们小组合作学习的效度,分类前组长一定要带领大家展开充分的讨论,确定分法后再分。3.分好后,每组选一名发言人,准备向大家汇报分类的情况。

小组合作学习,给角分类。教师巡视,做好记录。

师:哪一组愿意汇报?

小组汇报,汇报时请其用三角尺验证。贴出直角。

师:你们认为他们分的怎么样?

学生评价并补充。

师:你能给比直角小的角起一个名字吗?

学生起名。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

贴上锐角。(钝角同上。)

师:对于这些,你们还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

学生提问。

师:通过对角的分类,我们知道了角可以分成直角、锐角和钝角等几种。

贴上的分类。

三、巩固练习。

师:请组长将这些角分还给大家。同学们可以在角的旁边写上角的名称。

学生写角的名称。

师:写好的人互相说一说你刚才都画了哪些角。

学生互说,教师指名说。

师:如果老师给你一些角,你能分辨出是哪种角吗?请大家拿出练习纸,按要求填空。

请一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写。集体订正。

师:让我们回到生活中的物体。

点击,回到生活中的物体。

师:你能用刚才所学的知识,说一说这些角都是什么角吗?

学生回答:略。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这些角?

学生回答:略。

四、游戏。

师:请看大屏幕。

点击,出现长江大桥。

师:这是什么?对,这是我们芜湖长江大桥。看了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生回答:略。

师:大桥中也蕴含着一些角,你能很快的说出这些角的名称吗?好,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快速抢答的游戏,准备好了吗?

学生抢答。

师:真棒!想去数学王国走一走吗?

点击,出现数学王国。

师:要想打开数学王国的大门,必须要得到开启大门的钥匙。只有完成数学王国的五环任务,才能得到它。你们敢不敢接受挑战?

点击,依次出现任务。

师:第五个任务需要大家合作完成,大家把三角尺凑在一起试着拼一拼。

学生合作拼。

师:能拼成什么角?你愿意上来拼一拼吗?

学生在黑板上用学具拼。

师:这个角是由几个什么角拼成的?还有其他的拼法吗?

五、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知道哪些有关角的知识?

四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5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图案的欣赏和设计》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中的对称,体会平移、旋转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2、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地完成设计图案的任务,感受数学美和数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平移、旋转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本上的图案,剪纸,学生收集美丽的图案

教学过程:

一、图案欣赏

展示与课本上的美丽图案相同的剪纸作品

提问:这些美丽的图案分别由哪个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形成的?

组织汇报交流:最上面的图案是把单个图案(蝴蝶图案)连续平移得到的;左下方圆形图案可以看成是把单个图案(外面的两条小鱼及里面的一棵水草)旋转后得到的;右下方方形图案可以看成把单个图案(整个图案的四分之一)旋转(或平移)后得到的。这里的每个单个图案都是轴对称图形。

二、图案设计(书中的图案)

图案(一)的设计

提问:书中有什么操作要求?(照顾到能独立完成的有限)按要求示范完成一次平移巡视检查

展示部分操作漂亮的图案

图案(二)的设计明确要求

提示: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学具完成

提问:你是怎样平移的?展示部分学生作品

图案(三)的设计

(教学过程同图案(二)的设计)

三、图案设计(自己的图案)

提问:你打算选什么图形作为基本图形,要把基本图形进行怎样的变换?

巡视学生合作情况展示各个小组设计的图案

提问:你能看出这些漂亮的图案分别是有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对称、平移或旋转)而形成的吗?

集体交流设计者解释比一比哪一组设计的图案既美观又有创意?

小结(对学生的作品给予肯定和表扬。)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综合实践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四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及其意义。

2、熟练地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了解计数单位和数位的意义。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71、谁能说出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

2、亿以内的数位是怎样分级的?

3、小黑板出示:读出下列各数。

326801458005205000

(要求:说出万级和个级上各有什么数,分别读作什么,然后再合起来读)1、学生说出计数单位和相对应的数位。

2、学生说出个级和万级。

3、学生读数:

32680读作三万二千六百八十

145800读作十四万五千八百

5205000读作五百二十万五千

了解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61、投影出示:分别说出下面每个数中的2在什么数位上,表示什么?

7265056245002845000

2、说出下列各数是由几个千万、百万、十万、万组成的。5670007035000

40080000302000001、学生先讨论再回答:

72650中2在千位上,表示2个千;

5624500中2在万位上,表示2个万;

2845000中2在百万位上,表示2个百万。

2、学生讨论回答。

巩固练习161、小黑板出示:读出下列各数

40500009008300038000400

2、投影出示:

(1)56850549是()位数,最高位是()位,从左往右起,5分别表示()请读出万级上的数。

(2)在54后添()个0,这个数是五十四万。在63后添()个0,这个数是六千三百万。要把12345变成一千二百三十四万,应该()。在96中间添()个0,这个数才是九百万零六。

3、游戏:用0、1、3、5、7组成四个不同的五位数,再读出来。1、学生先分级再读数。

4050000

90083000

38000400

2、学生先分小组回答然后全班交流。

3、同桌两人组成数,另一人读数。

四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2.在独立探索中掌握角的加减计算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1、测量∠1的度数并说说你是怎样量角的?

2、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角的计算。揭示课题:角的计算。

已知∠1=45度,∠2=90度,求∠AOB=?

请你们试着做在课堂练习本上。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指导书写格式。

小结:∠AOB是由∠1和∠2组成的,所以要求∠AOB的度数只要用∠1的度数加上∠2的度数。

已知∠1=650,∠2=150,求∠AOB=?

已知∠3= ∠ 1+ ∠ 2, ∠ 1=180,∠2=720,求∠3=?

已知∠AOB=63度, ∠1=30度, 求∠2=?

(1)请你们试着做在课堂练习本上。

(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AOB是由∠1和∠2组成的,所以要求∠2的度数只要用∠AOB的度数减去∠1的度数。

已知∠AOB=1520 ,∠1=700,求:∠2 =?

已知∠3= ∠ 1+ ∠ 2, ∠3=800 ,∠2=500,求∠ 1 =?

(1)若∠AOB+600 =平角,则∠AOB=( )度;若周角-∠1=600 ,则∠1=( ) 度。

(2)从12时10分到12时20分,分针转了( )度。

2、练习二 下面都是用两块三角板组成的角,算一算它们各是多少度?

3、练习三 计算下列角的度数。

如下图,已知∠1=650 ,求∠2的度数。

如上右图,已知∠1=600 ,求∠2的度数。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本文来源:http://www.doejyt.com/jiaoanxuean/45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