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doejyt.com--小学数学】

第一篇: 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数学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小学数学教育可以让学生掌握非常多的数学知识、数学内容,使学生形成实践素质、实践能力,将知识应用在生活,服务生活。以数学思维思考生活问题,此时可以很好地提升与锻炼学生综合素养、逻辑能力,这所体现的就是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需要在实践教学中做好引导工作,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核心品质,展现素质教育价值和作用。

  一、信息化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育

  我国在2016年发布与明确了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其所表示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具备与形成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终身学习意识,能够在关键态度、情感思维、技能掌握、知识掌握中充分展现自我。为了达成核心素养教育,就需要充分利用各种学科[1]。数学教育需要让学生能够用数学技能、数学思想解决生活问题。小学数学教育一定要重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把握数学记忆,形成理解。要重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

  二、信息化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育

  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一定要重视现代化技术的使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信息化教育背景说的就是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其体现的是对数学教育的新时期追求。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手段、教学理念,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2]。要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化素质,使学生迸发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够展现新时期教育意义。

  (一)激发兴趣形成数学理解

  不论是什么学科的学习,都要有兴趣支持。有了充分的兴趣和欲望以后,才能够学透知识。数学学科本身就非常抽象,假设学生缺少学习兴趣,那么学生是无法理解与掌握知识的。数学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学生就不会认真学习[3]。其实很多学生都想要学会数学,但是没有思路。这时候教师需要创建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助力学生热情学习,畅想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不压抑自己的内心,形成自由探索、自由学习欲望。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兴趣需要有后天指导。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数学本身的特点吸引学生,让学生迸发兴趣。众所周知数学本身就是一门逻辑性要求很高的学科。教学中教师需要用辅助手段引导学生学习。比如学习《圆》的时候,很多学生虽然知道圆的样子,但是很多学生不理解半径、圆心。这时候教师就可以用信息技术直观地展示,让学生明白圆心就是圆的中心。圆的所有直径都会穿过圆心,半径就是直径的一半,是圆心到圆周的距离。通过这样的直观画面,学生瞬间理解了圆的知识点。教师也可以用信息技术将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直观地接触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增强学生的数学理解水平。这时候学生就会意识到数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丰富方法锻炼逻辑

  丰富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学习魅力。当然一个人再优秀,思路和经验也是有限的,对此教师有必要多利用网络学习其他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学生同样可以使用网络平台主动和教师、其他同学沟通,在集思广益中获得进步与成长。比如教师可以使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这些教学手段。教师提前制作课件或是选择在网络上直播教学的方法组织学生提前预习知识。学生通过这样的过程预习和掌握了大部分知识。这样学生有了一定基础以后,课堂上学生就能够跟上教师节奏,形成学习自信。

  (三)开发思维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中的重要时期,该阶段一定要重视学生思维开发。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更从容地处理学习上的问题,形成核心素养、核心意识,加深知识学习广度与深度。思维包括很多种类型,数学教育需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训练、思维能力培养,提高学生运算水平,掌握各种各样的方法检验答案,完成数学问题计算。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从网络中获取更多条件、更多资源展开思维训练,让学生在举一反三中形成自己的知识理解。

  结语

  新时期背景下数学教育一定要重视对信息化技术的充分利用,其具有现实性意义。教师需要秉承重点性、综合性原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形成严谨的数学学习能力和逻辑,提高学生运算水平。

第二篇: 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的特点:

  1、在讨论问题时,习惯于强调定义(界定概念),强调问题存在的条件;

  2、在观察问题时,习惯于抓住其中的(函数)关系,在微观(局部)认识基础上进一步做出多因素的全局性(全空间)考虑;

  3、在认识问题时,习惯于将已有的严格的数学概念如对偶、相关、随机、泛涵、非线性、周期性、混沌等等概念广义化,用于认识现实中的问题。比如可以看出价格是商品的对偶,效益是公司的泛涵等等。

  提高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方法:

  1.在教材的使用上,主动挖掘教材,创新使用教材

  几年前,我在一年级使用新教材时,发现新教材除了有很多的优点外,也有一些不足。于是,教学中,自己重新组合一些内容和顺序、拓展教材。

  比如,在二年级上期开学时,孩子们还处在假期的状态中,因此就把折飞机的教学内容提到开始来上,孩子们很有兴趣,积极主动地完成了这个单元的学习。

  又比如,在二年级下期的教学中,对“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材没有很明显地讲到脱式计算的方法和格式,而在很多的练习中又出现了这方面的练习,所以特别加强这方面教学的练习内容。

  孩子们在情景当中学习,很快就掌握了。还有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让孩子们自己发现、总结,最后归纳,完善了知识,形成一定的系统。

  2.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不脱离实际

  在新教材的几年使用中,大量地创设情景,丰富孩子们的视角,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很有效果。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而且生活经验缺少,通过情景的呈现,马上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同时调动以往的生活经验,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孩子们对知识不陌生,又有了经验,也就克服了理解的困难。尤其现在多媒体的教学,是低年级课堂创设情景的主要途径。生动形象,一目了然。

  在二年级的“旋转和平移”的教学中,效果非常好。正确合理地使用这些教学方式,体现课堂教学的和谐。

  3.教学过程中,适时的教和主动的学

  在“课标”中指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倡导者,学生才是真正学习的主人。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这都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态度与决策。

  所以,“和谐”正是“此地无声胜有声”。教师的备课是知识生成的一种预报,在课堂中知识的生成是思维的一种更高境界。教师的引导,要适时恰到好处;学生的探索中,要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第三篇: 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1、数感  

  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2、符号意识  

  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3、空间观念  

  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4、几何直观 利用图形描述分析问题。 

  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5、数据分析观念  

  了解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应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  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6、运算能力  

  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7、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者功能不同,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 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8、模型思想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问题抽象,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第四篇: 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一、用数学的视角去认识世界——数学意识的培养。

  什么是数学意识呢举一个例子,假如学生会计算48÷4,说明学生具有除法的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解有48个苹果,平均每人分4个苹果,可以分给多少人,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都不能说明学生具有数学意识。而在体育课上,48位学生在跳长绳,教师共准备了4根长绳,由此学生能想到48÷4这个算式,这就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意识了。

  (一)理解数的意义与数的联系,培养数感。

  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是低学段教学的重点。其实学生入学前就已经知道了不少数,但那只是他们凭生活经验认识的数,对数他们只是有一种非常肤浅的表层认识,我们的任务就是让这些成人看起来非常抽象的数,在孩子的脑子中逐渐丰富起来,富有数的内涵。

  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初步认识和数位个位、十位和计数单位一、十;理解同一数字在不同位置表示不同的数值。一上课我通过猜数游戏引出11这个数,然后要求学生把11根小棒摆在桌面上,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1根。当学生把11根分成10根和1根两部分后,接着让他们把10根捆在一起。这时告诉大家,和同学们一样,数也有自己的位置,并出示数位筒,认识个位和十位。1根小棒表示1个一应放在个位筒里,1捆小棒表示1个十应放在十位筒里。

  另外,学生通过1个十和10个一的相互转化过程,体会数位计数单位概念的实际意义,建立数位和计数单位的概念。同时,数位筒的教学又在不知不觉中对后面份的概念的教学起到了非常微妙的作用,从份的概念来分析,把这10根小棒捆成1捆,就是把10根小棒看成1份。学完后我问学生当你看到20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说:我穿20号的鞋子。20十位上是2,个位上是0。我有20支新铅笔。

  20比11大多了。如果我们不给孩子说的自由,大概就没机会知道孩子心中的数有如此丰富的内涵了。

  (二)经历符号化过程,培养符号意识。

  学生在生活中能接触到很多像停车标志、奥运五环标志等用符号表示的情境,所以有一定的符号经验。我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先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教室里的座位这一具体场景,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描述物体位置的经验;通过交流,学生产生用一致的方式来表示位置的需求。

  然后把具体的场景图逐步抽象成圆圈图、网络图这种平面图,并让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过程。这样学生就经历了具体事物——个性化地符号表示——学会数学化表示的学习过程,体会到引入符号的必要性以及数学符号的简洁与实用,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三)实践操作与数学思考相结合,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发展空间观念的支点。在学习方向与位置时,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利用学生已有的太阳从东方升起的生活经验,先确定东方,再来认识其他三个方向。这样就把教学视野拓展到了生活空间,利用生活原型来有效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四)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培养统计观念

  统计观念的培养仅靠训练是难以形成的,必须让学生去亲身体验。如,上学期学校举办阳光女孩节,我班就开展了一次应多买些什么颜色的气球的调查。学生经历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通过交流,作出决策的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以及统计的作用。

  现代公共媒体已经大量使用统计图来表示信息,能看懂生活中常见的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重要的数学素养。因此,进行统计教学时,应将学习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读懂统计图表、会分析图表中的数据并进行必要的推理上,而不是放在制作统计图表上。如,一位同学调查了自己班上的5位男同学,其中有4位同学喜欢打篮球,便得出结论他班80%的同学喜欢打篮球。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对数据来源、数据处理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使学生对统计数据有较全面、正确的认识。

  (五)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有一次,我的好朋友不好意思的问我:在超市买东西时,你好不好看同一产品不同的包装的价格,然后比较一下哪个便宜再买其实,我们学知识为了什么不就是用吗学了不让它为我们的生活服务,我们学它干什么。比如,同样是光明纯鲜牛奶:大包装1000ml,8元/桶;小包装220ml,2元/盒。通过计算1000÷8=1250

  (ml/元)220÷2=110(ml/元)可以知道,同样1元钱,可以多喝15ml牛奶,如果家庭人口比较多,当然选择大包装合算。什么是数学应用意识呢数学应用意识是应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心理倾向,主动尝试用数学知识、方法、策略、思想去思考和解决遇到的现实问题。看来我这位朋友就有很好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这些数学问题,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以及数学的应用价值,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二、用数学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数形结合,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数是形的抽象,形是数的表现。数形结合能帮助学生生成正确的数学表象,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

  如:千克与克的认识属于概念教学,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在学习千克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找1千克的环节。我让学生一只手掂着1千克重的洗衣粉,另一只手掂一掂袋子里的东西,估一估哪袋东西也重1千克。人对物体质量的直观感知,除了掂一掂然后估一估之外,很重要的一种方式是根据具体实物的数量来进行简单推断。因此,在评价学生克与千克知识。

本文来源:http://www.doejyt.com/mianfeishiti/49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