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doejyt.com--教学论文】

关于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篇1

  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是提高孩子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道德与法制课教学中值得提倡的一种新趋向。首先结合小学生的特点,阐述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意义,随后对当前生活化教学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最后在对问题深刻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提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道德与法治教育设置的初衷绝不仅仅在于提高孩子们的思想认识水平,更在于通过生动丰富的案例,使孩子们对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丑现象建立一个基本的认知,教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引导小学生在多元价值的矛盾和冲突中,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而为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人的感知力、想象力高度活跃的阶段,道德观念也逐渐由他人管教向自律转变,他们对道德的认识和判断还十分肤浅,需要借助具体的道德生活情境来加深理解。教师在这个阶段对孩子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需避免一味枯燥的说教。而品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提倡将课本中抽象的教学内容进行具体化,通过对学生讲述各类案例,使其深刻感受社会事件、事件人物的真实感受,从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情感中实现思想的感悟。

   二、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1.机械运用素材,生活化教学情境搭建路径不畅

   部分教师错误理解品德与法制教育生活化的地位与作用,不是利用先进的理论来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变革自己的教学理念,而是一味地把主要精力放在堆砌教學案例上,认为准备大量案例就等于把一堂课备好了,并未关注准备素材与教授内容的关系,也不去引导学生开展对案例的思考,甚至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刻意编造“假、大、空”的案例。对于年龄偏小的小学生来说,只是抱着猎奇的心态看待这些案例,根本没有完全理解案例的教育意义,他们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反而容易产生厌学、逆反等不良心态,无益于教学活动的成功开展。

   2.偏重理论教学,生活化教学实践路径不畅

   虽然素质教育观念已深化改革,但在当前,我国人才选拔模式仍以高考的“一考定终身”的选拔模式为主,因此,受升学率的影响,广大小学教师还是将自己的教学重点放在课本内容上。具体到课堂教学上,虽然给学生讲述了部分生动有趣的案例,却并未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或是布置课外作业,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就仅停留在课堂学习中,当然无法用道德约束自己的日常生活,这是生活化教学难以奏效的又一重要原因。

   3.缺乏有效激励,生活化教学评价体系尚不完善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仅是教师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更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实现教学目标。但是,同样受现行人才选拔制度的影响,品德与法治课在小学课程设置中处于副科地位,老师在评价一个学生品行操守时,难免会受到其主课学习成绩的影响,存在一定不公平因素,难以发挥教师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三、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策略途径

   1.结合生活实际搭建教学情境,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架构自己的生活化教案时,应以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为切入点来选择所要讲述的案例,同时通过课前的调查活动对海量案例进行筛选,保证教学质量。例如:在进行《上学路上》的教学时,教师应针对学生上学路上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利用学生们提出上学路上发生过的安全问题来对案例素材进行筛选,找到教学与生活的共同点,让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与生活是那么的贴近,有利于知识的内化与道德素养的提高。

   2.理论联系实际,全力畅通生活化教学实践路径

   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特点,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引导、鼓励学生开展与教学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使生活化教学的应用得到延伸。以《纸从哪里来》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在向学生讲述树木是造纸原材料和森林破坏的严重后果后,组织学生开展植树节植树、节约用纸宣传等课外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着眼于学生行为习惯与品德养成的关系,既寓教于乐,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又锻炼了学生合作和实践能力。

   3.深化完善学生道德评价体系,有效发挥教师指导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品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对全部学生一视同仁,深入考察学生日常道德表现,融合多元评价主体,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表现进行公平合理的评价。例如:可在《你是我的好朋友》一课教学中,教师可将对学生人际关系评价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挖掘隐藏在行为背后的道德动机,建立与学生平日人际交往能力挂钩的评价指标,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措施,在实现教学评价的生活化的同时,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

   综上所述,小学生道德与法制生活化教学对小学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教师生活化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如理论脱离实际、素材堆砌、缺乏有效激励等不少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广大教师从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增设生活实践等方面着手,畅通生活化教学相关路径,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为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关于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篇2

  法治意识指的是人们对于法律的认同、崇尚与遵从,对高中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实际上就是提高学生在法律上的规则意识、程序意识与权利义务意识。在深化培养高中生法治意识的过程中,案例教学法指的是教师根据所学内容,从现实生活、时事热点中选取具有针对性、直观性、现实性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灵活探究,帮助学生形成理性的法治意识。
  一、结合文本,探究对应案例
  案例的选择需要保证其与具体教学内容、教材文本的对应性,这是因为案例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实现教学目标、完成相应任务的手段,其选择的合理性、针对性直接影响到了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课堂教学的整体成效。因此,在选择具体的案例之前,教师首先必须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从中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分析教材文本内容的同时,案例的选择还需要结合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现状,即将学生作为案例教学活动开展的主体,让所选择的案例能够被学生主动感知、主动分析,这样才能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在多个方面的能力、正确的情感态度与意识观念。
  例如在必修二《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入《2016政府工作报告》,通过“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等理论观念的初步奠定,让学生结合教材、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文本对于“法治”等相关知识点有一个大概的认知。随后,教师可以引入“佛山货车司机遭执法人员围殴事件”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案例的整体经过,结合案例中的文本内容分析在这一事件中佛山市交通、交警和特警组成的治超执法队为什么需要承担打人的责任?交通部门事后对肇事车辆的惩处是否合理?你认为政府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应该做到什么?为了深化学生的认知,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高素质的执法队伍或者是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在具体文本内容的指引下,让学生认识到成为一名学法、懂法、守法以及用法的合格公民的重要性,更为准确地认识到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重要价值。
  二、与时俱进,分析热门案例
  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过于陈旧的案例内容不利于学生把握我国法治理论与思想的发展趋势,也不利于学生结合实际加深对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准确认识。教师应该认识到,思想政治本身就是一门紧跟时代的学科,在案例引入的过程中同样应该把握其时代性。而从目前课本上所提供的案例来看,绝大多数案例都较为滞后,虽然能够直接用于课堂,省去了资源搜索、整合的时间与精力,但是其时效性却并不明显。因此,教师应该将及时性作为案例选编的重要原则,尽可能选择一些热门的案例与时事热点,组织学生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进行灵活自主的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例如为了让学生对于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基本职能的依法履行、行政工作的依法开展等知识点有着更为全面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入这一热点: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从中进一步突出我国社会、政府对于构建法治政府,提高行政执法公开性、公平性的重视程度。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一味地对这些文件进行简单枯燥的介绍,这样不利于学生对于具体文件、热点话题的分析,而是应该提出一些具有探索性、讨论性的问题。例如在《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目前我国法治政府在建设上取得的成绩,然后探讨可以从哪些路径入手,提高法治政府的构建水平,将案例的讲解分析与书本上的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知识在运用与理解上的贯彻落实。
  三、联系生活,感悟真实案例
  生活实际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资源的重要来源,也为教学案例的丰富提供了支持。新课标也做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
  对此,为了树立学生的法治意识,在案例引入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找到政治教学的入手点,在保证案例等教学内容的真实性的同时,让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主动去关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更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让学生获得长足的发展。
  例如为了让学生形成依法纳税的意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这样一个案例:王四在某电子商城购买了一款价值2000元的手机,交钱后他向店主索要发票,却得知这家店没有发票。店主向王四解释道,这款手机的价格比市场略低就是因为不包含税款,如果王四想要发票就得多给80块。随后又补充说道:如果这部手机出现什么问题,可以拿着收据和保修单来进行维修或者是换机。王四一听,也觉得很有道理,便没有再向店主索要发票了。这一案例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教师的讲述可以充分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将案例讲述与分析的机会转交给学生,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过的类似案例,分析店主与王四在行为上的对错与否,帮助学生形成依法纳税的意识与态度。最后,教师才对依法纳税的必要性、重要性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到这一行为是对自身合法权益、市场秩序、我国税法的维护,带动学生主动成为合法的公民。
  四、链接影视,讨论经典案例
  在运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既可以通过语言或者是文本的分析来对具体的案例进行透彻性的讲解,同时也可以通过视频播放的形式,让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全面地了解案例发生的经过,从不同角色的不同角度入手对一些经典的案例进行探讨。对此,教师不仅应该拓宽其自身的眼界,多从网络上搜索、整理可以利用的影视材料;
  另外,教师还应该多开展讨论性的、主题性的案例分析活动,促使学生能够更为全面地加深对于案例内容的思考与评价,鼓励学生运用目前掌握的理论知识去解决案例中的问题,从而达到以理说案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经济生活《市场配置资源》的执教中,教师可以有目的性地导入《反对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等相关法律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对有关市场经济的法律条例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在法律知识的讲授上,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案例的引入来提高讲解分析的直观性、生动性。对此教师可以引入互联网上大众点评起诉百度不正当竞争的案例,让学生在观看视频、了解案件详情的基础上,结合课本所学与《反对不正当竞争法》进行准确详细的分析。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在课下搜集更多的经典案例,为论证自己的观点提供帮助,也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相关法律的认知水平。
  高中生法治意识的形成并不在朝夕之间,在我国全面推进法治社会,强调依法治国的新时期,教师应该认识到高中生法治意识培养的重要性,结合学生现有的思想认知、意识形态,在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联系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运用丰富多样的案例来实现法治意识的传播,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性的分析,从而将法律思想内化为法治意识,实现高中思想政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刘素娟.基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的法治意识培育探究[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02).
  [2]徐林.高中生法治意识培育途径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7(16).
  [3]刘海.资源整合:法治教育的路径选择[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04).

关于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篇3

  摘要 《道德与法治》是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道德与法治》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较多的问题。本文在深入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特点的基础上,较为详细的阐述了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1-0177-01

  《道德与法治》是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也是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但是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道德与法治》教学得不到教师、学生和家长应有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较多的问题。本文在深入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特点的基础上,较为详细的阐述了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僵化

  在之前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践中,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形式已经十分固定,并且呈现出了十分僵化的趋势,老师进行理论知识和道德要求的讲解时,学生在课堂上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问答式或是老师讲解式接受教育,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之下,学生的想象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激发和调动,机械的记忆过程几乎贯穿于全部的课堂教学时间。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相对较少,学生对于道德与行为之间的许多疑问老师也不能很好地进行解答。由于小学生具有性格活泼的特点,而这种枯燥的教学形式却与小学生性格和学习特点呈现出巨大反差,如果老师不及时进行教学方式的改进,非常容易使小学生失去学习《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热情和兴趣,使小学生逐渐产生学习的抵触情绪。

  (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不到有效凸显

  在全新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改变以往在课堂上的绝对主导地位,而将课堂交给学生,重新对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进行设计,逐渐弱化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影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开展学习活动,这才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题中应有之意。但是从实际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情况来看,老师似乎并未受到这些全新教育理念的影响,仍然按照之前的形式开展教学,并且教学方式缺乏差异性,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导致教学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长期处于这种教学形式之下,学生就会养成过度依赖老师的学习习惯,逐渐失去自主学习能力,此时老师再想提高教学效率,就会遇到较大的困难和阻碍。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一)了解学生学习特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由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背景不同,因此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老师应该对这种差异给予重点关注。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应该全方位的研究和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摸清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而为个性化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良好的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根据学习内容对教学进行优化设计,设置不同梯度的教学内容,让处于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并且能够通过学习实现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这种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教学形式可以将不同学习特点的学生区别开来,进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教育目的,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二)树立平等教育观,打造開放性课堂

  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基础条件。但是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课堂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性之间问题把握不到位,与学生之间缺少平等性,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学生和老师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思维能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这对于教育质量提升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老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方式,树立平等教育观念,摒弃之前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逐渐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给学生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思维空间,鼓励学生针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索。使学生通过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能够实现理论知识的提高,而且在综合能力方面也能实现质的飞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能力,提高道德和法制意识。

  (三)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提升教学的趣味性

  不管处于哪个学习阶段,对于学生来说,具备较强趣味性的知识,学生学习的时候就会更加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会大大提升。但是相反,如果所学知识过于枯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会经常出现畏难情绪,学习效果自然就会受到较大的不利影响。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应该对教学的趣味性加以重视,利用多种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特别是“活动式”、“探索式”等形式,来不断突出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深入学习的欲望,这样在学习的时候学生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调动多种感官来学习、体验、感悟,从而达成学习目标。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曹君.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36):142.

  [2]田斌.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31):222.

本文来源:http://www.doejyt.com/jiaoxueziliao/44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