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doejyt.com--语文教案】

第一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致女儿的信》

教学资源 :教室、多媒体

专题学习目标(说明: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

1.积累词语、文学常识和有关爱情的文学艺术作品;

2.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抓住重点语句品味深层含义。

3.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4、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专题学生活动设计 专题教材处理

一、学生活动设计一:情境导入

1.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你怎么办?

请同学们交流交流吧。师出示交流的问题

2、学生自由发言,师生互动。

3、师总结:同学们的方法真多啊。可我们不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看看这位父亲能不能帮助我们。

二、学生活动设计二:预习反馈

(一)、学生自测:小组交流预习中的基础知识部分,教师解疑

小组长带领全体组员交流各自预习情况,补充缺漏知识点,修改自己作业中的错误之处。分三块进行:作者介绍、背景解说、字词音形义积累。

(基础知识主要由学生在课下根据书下注释并利用工具书解决)

(二)、课堂展示:各小组推荐预习知识点较全面的学生展示(分版块逐一进行),学生自由发言补充。其他学生摘记、订正、补充,再识记。教师补充,指导学生完成专项笔记人整理,相机板写学生发言中的重要知识点,以检测题的形式出现。

(学生展示时要求说明是哪一段哪一行的哪一个字,需要注意什么,其他学生做好标记并纠正、补充)

三、学生活动设计

四:整体感知

1、自主读思:生速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歌德: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正值豆蔻年华的少男少女,必然对爱情充满好奇和遐想。

第二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隐匿、荣膺、一气呵成、妙手回春、如坐针毡、芒刺在背”等词语。

2、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3、了解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岸上农村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

能力目标:

1、欣赏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2、体会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

德育目标:

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

1、诵读,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

2、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体会,精彩的语句和段落还可作背诵要求,使学生能深入领悟小说语言运用。

2、研讨探究法用于对人物性格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鼓励学生结合阅读经验,研讨交流,以感悟小说的独特魅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京东北运河风情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小说情节场景。深入研讨、把握人物性格,体会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谁来讲讲古典小说《水浒传》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的事迹。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中篇小说《蒲柳人家》,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刘绍棠简历

刘绍棠(1936~)当代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等职。他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有《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中秋节》《蛾眉》等短篇小说集,《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瓜棚柳巷》《荇水荷风》《小荷才露尖尖角》等中篇小说,《春草》《地火》《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等长篇小说,《我与乡土文学》《我的创作生涯》等散文短论集,以及《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他的《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下列字词。

投影:

擀(gǎn)剜(wān)腌赞(āzā)到气(dáo)。

唿(hū)哨咯(kā)吧呱(gū)呱坠地。

荣膺(yīng):光荣地获得。膺:承受,承当。

隐匿(nì)隐藏、躲起来。

一气呵成:①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②比喻整个工作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

如坐针毡(zhān):形容坐立不安,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

影影绰绰(chuò):模模糊糊,不真切。

望眼欲穿:形容盼望殷切。

2、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思考:

(1)小说通过充满稚气、机灵顽皮的何满子的眼睛,勾勒了京东北运河边上农民的性格命运。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是课文的两个主要描写对象。那么,他们两人鲜明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2)作者用了哪些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请画出有关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1)作者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的音容笑貌、喜怒悲乐。奶奶高大强健,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刚直不阿、口苦心甜、淳厚朴实危急相扶、困厄相济的性格,透出了庄稼人的凛然正气。这种女中豪杰的形象,与《水浒》中女将一丈青扈三娘颇为神似。爷爷何大学问的外号带有戏谑的性质。他貌似关公,侠肝义胆,仗义轻松,慷慨豁达,好戴高帽、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同时善于讲故事,想象力丰富,编起故事来生动曲折,引人入胜。

(2)奶奶:“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抡圆了”“扇过去”充分写出了奶奶的怒气和力气,泼辣无比的性格跃然纸上)

“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爷爷:“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他这个人,不知道钱是好的,伙友们有谁家揭不开锅,沿路上遇见老、弱、病、残,伸手就掏荷包,抓多少就给多少,也不点数儿;所以出一趟口外挣来的脚钱。到不了家就花个精光。”

3、学生揣摩品味独具魅力的小说语言。

教师提示:小说的语言运用非常有特色。

在叙述故事描写人物时,一方面,作者采用了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写天气之热,“热得像天上下火”;写一丈青大娘溺爱孙子,“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形象生动而又准确传神。另一方面。作者又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如:“何满子的爷爷,官讳已不可考。但是,如果提起他的外号,北运河两岸,占北口内外,在卖力气走湖的人们中间,那可真是叫得山响。”句中“官讳”是书面语,“叫得山响”是民间口语,二者结合给小说增添了幽默诙谐色彩。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精彩的语句、段可作摘抄和背诵。

四、深入研读,体会小说的艺术风格

1、学生感情诵读,体会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

教师提示:小说《蒲柳人家》真切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人情世态、生活风习。确如一幅风俗画,情致缠绵。如何满子的光葫芦头木梳背儿,大红肚兜、长命锁;洗三百家衣,何大学问的走西口等都别具魅力,历历如绘。

第三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 积累词语,理解词语,运用词语。

2, 了解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3, 了解科举制度下社会各色人等心灵扭曲,趋炎附势的 众生相。

【教学重点】感知主要 人物形象范进,理解范进形象的 典型性。

欣赏本文的 讽刺手法,体味对比,夸张与写实在 讽刺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文献法 讨论法 点评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二)检查预习

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讨论: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3.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了“老爷”,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

(两个人思想本质是一样的。在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凭科举道路而改变社会地位的只是极少数,若范进考不中,命运也将是凄惨的。所以写范进中举后而发疯正是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第二课时

(一)讨论:

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待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用胡屠户的语言、行动说明)

2.胡屠户是怎样一个人?

3.张乡绅为什么对范进又送银子又送房?

4.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

(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二)学习、讨论作品写作特点

1.你认为这篇课文中哪儿的描写特别精彩?(启发学生充分发表见解)

2.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①指导学生讨论练习五,体会夸张的讽刺效果。

②“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这段文字中是怎样运用夸张的,有何作用?

③文中还有何处是夸张?

3.本文的讽刺与《孔乙己》一文的讽刺有什么不同?

4.本文还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主要体现在哪儿?

(两点:①范进中举前后的社会地位;②胡屠户对待范进前后的态度。)

5.对比的方法对于表现本文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范进先贱后贵,胡屠户前倨后恭,这种对比深刻而鲜明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三,小结课文

四,作业布置

胡屠户道:“我哪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 ?”这里把胡屠户恭维的 话写得极其精彩,一个靠字,道破心机,请以第一人称说出胡屠户的 这番心机。

第四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小说语言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体会,精彩的语句和段落还可作背诵要求,使学生能深入领悟小说语言运用。

2、研讨探究法用于对人物性格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鼓励学生结合阅读经验,研讨交流,以感悟小说的独特魅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京东北运河风情图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总第11课时

教学过程

诵读,整体感知小说情节场景。深入研讨。把握人物性格,体会艺术表现手法。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

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形成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刘绍棠简历

刘绍棠(1936~)当代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等职。他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有《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中秋节》《蛾眉》等短篇小说集,《运河的桨声》《蒲柳人》《瓜棚柳巷》《荇水荷风》《小荷才露尖尖角》等中篇小说,《春草》《地火》《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等长篇小说,《我与乡土文学》《我的创作生涯》等散文短论集,以及《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他的《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下列字词。投影;

擀(gǎn)剜(wān)腌赞(āzā)到气(dáo)

唿(hū)哨咯(kā)吧呱(gū)呱坠地荣膺(yīng):光荣地获得。膺:承受,承当。隐匿(nì)隐藏、躲起来。

一气呵成:①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②比喻整个工作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

如坐针毡(zhān):形容坐立不安,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

影影绰绰(chuò):模模糊糊,不真切。

望眼欲穿:形容盼望殷切。

2、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思考:

(1)小说通过充满稚气、机灵顽皮的何满子的眼睛,勾勒了京东北运河边上农民的性格命运。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是课文的两个主要描写对象。那么,他们两人鲜明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2)作者用了哪些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请画出有关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1)作者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的音容笑貌、喜怒悲乐。奶奶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因为年轻纤夫的无理,她大打出手,赶得纤夫纷纷落水。她那刚直不阿、如火如荼、危急相扶、困厄相济的性格,透出了庄稼人的凛然正气。这种女中豪杰的形象,与《水浒》中女将一丈青扈三娘颇为神似。爷爷何大学问的外号带有戏谑的性质。他貌似关公,脾气性格也像关老爷一样,侠肝义胆,仗义轻松,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同时善于讲故事,想象力丰富,编起故事来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因此得了“何大学问”的外号。而为了和这一外号相称,他还真穿起了长衫,说话也咬文嚼字起来,让人忍俊不禁。

(2)奶奶:“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抡圆了”“扇过去”充分写出了奶奶的怒气和力气,泼辣无比的性格跃然纸上)

“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爷爷:“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他这个人,不知道钱是好的,伙友们有谁家揭不开锅,沿路上遇见老、弱、病、残,伸手就掏荷包,抓多少就给多少,也不点数儿;所以出一趟口外挣来的脚钱。到不了家就花个精光。”

3、学生揣摩品味独具魅力的小说语言。

教师提示:小说的语言运用非常有特色。在叙述故事描写人物时,一方面,作者采用了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写天气之热,“热得像天上下火”;写一丈青大娘溺爱孙子,“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形象生动而又准确传神。另一方面。作者又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如:“何满子的爷爷,官讳已不可考。但是,如果提起他的外号,北运河两岸,占北口内外,在卖力气走江湖的人们中间,那可真是叫得山响。”句中“官讳”是书面语,“叫得山响”是民间口语,二者结合给小说增添了幽默诙谐色彩。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精彩的语句、段可作摘抄和背诵。

四、深入研读,体会小说的艺术风格

1、学生感情诵读,体会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

教师提示:小说《蒲柳人家》真切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人情世态、生活风习。确如一幅风俗画,情致缠绵。如何满子的光葫芦头木梳背儿,大红肚兜、长命锁;洗三百家衣,何大学问的走西口等都别具魅力,历历如绘。

2、学生联系阅读体验,合作探究:

《蒲柳人家》是刘绍棠独具风格的乡土文学的代表作。那么,你认为它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联系熟悉的占典文学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说岳全传》等,进行比照、交流,教师点拨:

小说的民族气派和民族作风,主要体现在:

首先,从人物形象来说,小说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这从“一丈青大娘”的外号和爷爷何大学问“一副关公相貌”,乃至为人做事的方式上,都显示了作品的民族本色。

其次,在艺术上,小说不仅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性格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小说中如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何大学问威震占北口等传奇笔墨正是典型的占典传统的继承。另外,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民族的。小说的结构得《水浒》神韵,即前几节分别介绍一位人物,最后由望日莲的故事将人物串联一起。再如多用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等,也正是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艺术常见的表现手法。

总之。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是我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3、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小说的独特魅力。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正是丰富深厚的民族传统和浓郁的水乡风情,孕育了刘绍棠高度独创的乡土文学。“我要一生一世讴歌生我养我的劳动人民”(刘绍棠语),这满怀的率真之情,恰是我们解读乡土创作情感的一把钥匙。透过小说的渲染,我们洞察人物,更能观照那曾经鲜活演绎着的社会生活,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乃至将来,生活的底色都是鲜亮的,文艺也是如此。只要我们用心去品读。

六、布置作业

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是我国古典小说常见的表现手法。请你运用这种手法,描绘生活中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力求传神,有文采。

板书设计蒲柳人家刘绍棠

“一丈青大娘”:泼辣大胆刚直不阿

口苦心甜溺爱孙儿民族作风

“何大学问”:民族气派

侠肝义胆仗义轻松

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

第五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音乐之声

教学目标:

1、理解剧本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法。

2、学习用语言、动作、表情描写表现人物。

3、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

4、体会课文的画面感。

教学重点:

1、理解剧本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法。

2、学习用语言、动作、表情描写表现人物。

课前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 《音乐之声》视频、音频

2、(学生)自学课文字词 反复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之声》中的插曲《铃儿响叮当》。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主人玛丽亚热爱歌唱,并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出她对祖国的热爱,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玛丽亚的音乐世界,体会她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及伟大的爱国情怀。

(二)简介影片

根据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之声》取材于1938年法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玛丽亚,在德国并吞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影片以善良美丽的玛丽娅,奥地利美丽迷人的秀丽风光,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打动了全世界观众的心,本片获得了1965年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三)、了解剧情

思考:课文可分为几个场景?每个场景写什么?

明确:全文共有两个场景:

第一场景:(开头至“急速地跑下山来”)在萨尔茨堡的野外,玛丽亚忘情于山上的风光,纵情歌唱。

第二场景:(“古老的修道院”至结尾)在修道院内,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

(四)、剧情表演

第一个场景表演:

由一个女学生表演主角“玛丽亚在萨尔茨堡的野外,玛丽亚忘情于山上的风光,纵情歌唱”的情景。(歌词可以读)(播放背景音乐《音乐之声》主题曲)

第二个场景表演:

由八名女同学分别表演玛丽亚、修道院院长、贝尔塔、玛格丽塔、贝尔尼斯、卡塔林、阿格塔、索菲亚在修道院内的情形。(歌词可以读)(放背景音乐《铃儿响叮当》《哆来咪》)

学生点评表演。

(五)人物形象分析

我们认识一个活泼自由、热爱生活、音乐、心地善良美好、有丰富情感的少女,那么,院长及众嬷嬷眼中的玛丽亚是什么样的姑娘呢?

(明确:在众嬷嬷眼中玛丽亚天性活泼,热爱歌唱;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纯真欢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乐,也总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她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是与修道院的环境和要求极不协调的,因此她们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她们对玛丽亚非常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六)问题探究,深入赏析:

1、课文中哪些地方是对女主人公形象的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有什么艺术效果?

(第一个场景以及第二个场景结尾玛丽亚回到修道院时的情形,是对玛丽亚形象的正面描写;第二个场景中院长与众嬷嬷的对话和对唱,则是侧面描写。

课文对女主人公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辅相成,从不同角度塑造了玛丽亚的人物形象。其中的侧面描写很见艺术功力:它丰富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加以表现;活泼风趣的议论,增添了轻松欢快的喜剧气氛。)

2.课文是怎样体现音乐故事片的特色的?

(课文作为电影剧本的节选,其中玛丽亚的内心独白式的纵情歌唱,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众嬷嬷对白式的、带有夸张的歌唱,则富有喜剧风格。二者都体现了《音乐之声》的音乐故事片的特色,而后者突出地体现了音乐故事片常有的喜剧色彩。)

3、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恰当。院长唱词的意思是说拿玛利亚毫无办法,这正如人们无法抓住“天上的云彩”和“皎洁的月光”。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做这两件事物,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玛利亚自由活泼的性格和众嬷嬷对玛丽亚的由衷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4、《音乐之声》的成功之处: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

画面美-----景物秀丽明快

形象美——活泼快乐天使玛丽亚

音乐美——音乐悠扬动听

(七)音乐欣赏:

《铃儿响叮当》、《 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哆来咪》

(八)小结:

结束语:享有“音乐之乡”之称德萨尔茨堡是音乐大师其特的故乡,浓郁的音乐氛围使这一片优美的自然风景更具灵气。影片体现出来的真善美是献给人类灵魂的声响礼物,这种美我们将继续传唱!

第六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知识与技能

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请学生概括这篇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故事情节。

2、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分析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赶牛溜索汉子们沉着、果断的品格。

重点

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难点

理解对比、衬托表现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1、标注法: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标注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而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

2、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师:

1、准备与课文相关的PPT课件。

2、对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进行预设。

学生:

1、查字典,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熟读课文。

2、查找有关溜索、怒的资料,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1课时

云南怒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面是中缅边境千里边防的高黎贡山,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怒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从前主要靠“溜索”桥。那么,什么是溜索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跟随作者的描述去感受这种让人惊心动魄的过方式。

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出生于北京市,祖籍重庆市津区,作家、编剧。1984年,出版个人首部短篇小说《棋王》。1985年,担任剧情电影《大明星》的编剧,从而开启了他的编剧生涯。20***年,担任古装动作电影《刺客聂隐娘》的编剧,该片入围第52届金马奖——改编剧本奖。20***年,出版作品集《阿城文集》。

文题解读

文章以“溜索”为题目,不仅是行文线索,将故事情节贯穿起来,连缀成篇,而且交代了从前两岸居民过的渡河工具和渡河方法。

1、听课文朗读音频,初步感知课文。

2、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小说的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开端:马帮抵达怒边,山陡谷深,悬崖万丈,等待溜索过。

发展:马帮的汉子们决定溜索,沉着、果断地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地运到对岸。

高潮:首领从容镇定,指挥有方,在他的指导下“我”胆战心惊地溜索。

结局:全队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3、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一个首领带领马帮一起溜索过怒。

1、这篇小说写了哪些人物?谁才是文章的主人公?

马帮的首领、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的汉子以及马帮中的其他人。其中马帮的首领是文章的主人公。

2、从文章找出描写首领的语句,分析首领的性格特征。

(1)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首领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

(2)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

溜索前首领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

(3)(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待“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首领对他人的关爱。

(4)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

首领打着尖细的呼哨,“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最后一个溜索,这些行为都表现出首领非凡的身手、粗犷的为人、领袖的气质。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马帮的首领是一个怎样的人?

首领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4、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从感官和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怒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充分抒发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

(2)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头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里为什么要细写牛的惊恐失态之状?)

牛溜索前“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溜索中“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逼真地描写出牛溜索前后惊恐失态之状,以上这些描写与牛们等待溜索时的“哀哀地叫着”,一起烘托出峡谷的险恶;而这些牛们又反衬出这些赶牛溜索的汉子们的沉着、果断。

5、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写了牛溜索时哪些方面的内容?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

主要写了溜索前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

作用:

(1)侧面表现怒峡谷的高峻险恶;

(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①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②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③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④“我”与领队的对照,表明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

第一部分(第1~3段):写马帮抵达怒边,等待溜索过。

第二部分(第4~17段):写马帮的汉子们决定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第三部分(第18~20段):写“我”在首领的指导下胆战心惊地溜索。

第四部分(第21~25段):写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这篇小说写了一处奇险的环境,一群过河的马帮汉子,一次溜索的经历,表现了人敢于战胜艰险的胆识和气魄,赞扬了马帮汉子沉着、勇敢、果断的性格和相互信任、互相关爱的团结协作精神。

1、语言简洁凝练,选词炼字颇为考究。

文章语言洗练,富有表现力,处处可见。例如,“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仿佛再有锱铢之力加在上面,不是山倾,就是索崩”,这句话中的“千钧之力”“扯住”形象地写出了索牢固地将怒的两岸连接在一起,似乎有“一索两岸变通途”的气势,为下文溜索做铺垫。

2、衬托、对比巧运用,人、物形象更鲜明。

小说开头一下子就让读者置身于怒大峡谷中,怒的“隐隐闷雷”,马帮汉子的举止,山鹰的飞翔,侧面衬托出环境的奇险。山陡谷深,悬崖万丈,一根索子扯住两岸石壁,此情此景令牛马战战兢兢,惊恐失态,而马帮汉子们却身手矫健、无所畏惧,首领更是沉着冷静,举手投足尽显英雄本色。对比之中,突出马帮汉子的沉着、果断、身手非凡。

溜索环境:山陡谷深牛:哀叫、恐惧马帮汉子:沉着、果断英勇无畏战胜艰险

第七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其中的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贝壳的特点,向贝壳问问题并想像贝壳会怎样回答,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课文内容,了解贝壳的特点。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大海挂图,贝壳实物,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1.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大海吗

2.教师出示大海的挂图,小结:是呀,大海多美呀!水蓝蓝的,一望无际,沙滩上还有许许多多的贝壳呢!(教师板书课题)

3.学生借助拼音认读“贝”“壳”。

4.指名读题目。

5.大家一起读题目。

6.你们见过贝壳吗(学生自由发言)

7.展示贝壳实物,感受贝壳的.美丽。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一边听一边找生字。

2.反馈找生字情况。

3.认读生字。

(1)小组内自主学习生字。

(2)指名反馈。

(3)教师出示生字卡,全班齐读。

(4)游戏巩固。

4.朗读课文。

5.学生自由读,把课文读通顺,并思考:我问了贝壳什么问题贝壳又是怎么回答的呢

1.教师指名反馈问题,并出示响应的句子。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句子。

3.指名扮演“我”和贝壳,一问一答。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5.学生自由读课文。

6.反馈读的情况。

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小贝壳

bèi贝ké壳ɡào告sù诉suàn算wéi为

duì对nà那tiáo条lù录dài带zhī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学会写其中的8个生字。

2.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让学生读一读。

2.认读下列词语,积累词语。

3.朗读课文。

1.教师让学生出示自己带来的贝壳。

2.指名说说自己的贝壳是怎么来的。

3.引导回忆:文中的小朋友看到贝壳,向它问了什么呢贝壳会怎么回答他的呢

4.以回答的方式朗读课文中相关的句子。

5.看着这么多漂亮的贝壳,你们想向贝壳问什么呢贝壳会怎么回答你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读课文。

2.学生自由大声读。

3.指名读,其他评议。

4.大家试着读一读。

5.老师示范读,学生评一评老师读得怎么样

6.学生学着老师把课文读好。

1.出示生字词卡,指名认读。

2.开火车认读。

3.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汉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5.让学生自己说说在书写这些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6.教师范写,学生跟着书空。

7.学生写字,教师个别辅导。

8.作业展示,集体评议。

1.背诵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

板书设计

小贝壳

问:“你的年纪不算大,为啥皱纹多又多”

答:“那是条条录音带,录下大海一支歌

第八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战国策》的知识;识记积累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理解文章内容,弄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情感价值观

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物形象并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2学习本文对人物言行简洁传神的刻画方法

教材分析与教法设想

本文是《战国策》中记载的许多策士故事中的一个,文章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暴、蔑视强权,敢于与专制暴君作抗争的人物形象,充满了不屈精神与正义之气,对人物言行的简洁传神的刻画被后人作为写人、记事的典范。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内容,合作探究,理解人物形象,加以体验与感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战国时期,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开始逐步吞并其他六国,由此而展开了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斗争,涌现出了许多叱咤风云的军事家和外交家。唐雎便是一位载入史册的外交英才,今天就让我们领略一下他的外交风采。

二、检查预习情况。(见学案)

三、通读——说内容。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培养语感,感受人物形象。

1、师范读,布置听读任务:

(1)注意感受朗读节奏、人物语气。

(2)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

2、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要求: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3、分角色展示朗读。(听读任务:感受各人物性格特征。)

4、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能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四、说读——说意味。

1.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反映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如: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表现了秦王的外强中干;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写出了秦王盛气凌人、以强凌弱的心态;

“挺剑而起”反映了唐雎不畏强暴、宁死不屈。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然后请学生回答。)

2.教师评点。

(教师评点的原则,是以鼓励、夸赞为主,同时也要指出学生回答中的不当之处。)

五、评读——说技巧

1、唐雎能够不辱使命的原因是什么?

生思考后各抒已见。师总结:

唐雎之所以能够不辱使命,是因为他胆识过人,忠君爱国,具有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再者,真理站在了唐雎一边,在道义上是偏向唐雎的,唐雎的义正词严有着强大的威力,震撼敌论。

另外还与他卓越的口才不无关系,他有着极高的说话技巧,靠他的睿智战胜了不可一世的秦王,唐雎的说话技巧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唐雎的说话技巧

言之有“节”——“否,非若是也”“而守之”

言之有“据”——“士之怒”“而将四矣”

言之有“力”——“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2、本文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呢?

语言描写,并且使用了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力量,体现了本文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从而更好地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色。

六、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深身地被古人唐雎那种不畏强暴,大义凛然,浩然正气所感动,愿我们每一个人都从中吸取这种精神,做一个有主见,有原则,有正气的人。

七、拓展思考 1、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

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2、唐雎的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八、作业

1、复述故事。

2、假如本文中两个人物都在我们面前,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以“唐雎,我想对你说……”或“秦王,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

附: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 唐雎

前倨后恭 胆识兼备

色厉内荏 有智有勇

第九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湘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诗歌,通过读诗,感悟湖边景色的美丽,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诗句,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美丽风景和湖边的美妙音乐,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CAI课件、音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领略了金波先生描绘的湖景,这节课让我们随着金波先生的脚步去湖边慢慢欣赏、细细体会吧。去的路上和我们的生词朋友打个招呼吧。

CAI课件出示词语:

风景、翡翠、镜子、微风、旋转

播送、弹琴、青蛙、假日、野果

捧着、追着、唱片、波纹、啄木鸟

二、学习第一部分(1——4行)

1、指名读1—4行。

2、我们来到湖边看到什么?

3、学生交流。

(1)我看到了湖很圆。(板书:圆)

指导朗读:林中有一池圆圆的湖水。(评价——多么圆的湖水啊;能再圆一点吗)

(2)我看到湖水很亮。(板书:亮)

①指名读:湖水亮得像面镜子,照得见人,假如我们把头一伸,都可以看见自己的身影了!

②引读:那这面镜子能照出人的身影,还能照出白云、青山、树木、小草……

③指导朗读:湖水亮得像面镜子。(评价——亮得再耀眼些;在闪闪发光呢)

(3)我看到了湖水很绿。(板书:绿)

①绿得像什么?

②见过翡翠吗?(CAI:翡翠)

③师:作者用打比方的`写法让我们展开丰富的联想,我们仿佛亲眼看到了这片翠绿的湖水。

④你能用自己话来描述或说一说这绿色的湖水吗?

4、过渡:这是一池圆圆的湖水,在阳光的照射下,它亮得像面镜子,绿得像块翡翠,真美呀!(CAI出示:它亮得像面镜子,它绿得像块翡翠)师生合作读2—4行!

5、师:这一池圆圆的湖水,亮如明镜,绿如翡翠,天上的白云、远处的青山、旁边的花草树木都忍不住把自己的影子映照在湖里,难怪诗人称赞道——(生齐答:这里的风景最美)(CAI出示)

三、学习第二部分(5——8行)

1、过渡: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湖面平静时的美景,咦?好凉快啊,起风了,大家快来看看湖面有变化吗?请同学读5—8行。

2、谁来说说湖面的变化?

3、当微风吹过,湖面泛起了阵阵涟漪,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CAI出示:波纹一圈追着一圈)

4、从“追”体会到什么?(活泼可爱)

5、当微风吹过湖面时,水波扩散开来,波纹一圈一圈,又一圈,真是一圈追着一圈。多有趣呀?谁还想读读?(感情朗读)

5、波纹一圈追着一圈像什么?(大唱片)

6、什么是大唱片?(CAI出示)

7、这是什么句?(比喻句)

8、是啊,水波纹一圈追着一圈,就好像一张大唱片。阳光洒在湖面上的时候,湖面波光粼粼的,真美啊!(CAI出示)

(1)、女、男生分别读。

(2)、(CAI播放音乐)体会湖的美。拿起书,一起读读1—8行吧!

四、学习第三部分(9——16行)

1、过渡:这圆圆的湖水就像一张发光的大唱片,在林中草地上旋转,鸟类和昆虫也加入例如这场音乐会。听,它为我们播送出了好听的音乐呢。自己读读9—16行。

2、你听到了哪些声音?[贴——蟋蟀、小鸟、啄木鸟、、青蛙的图片]

3、下面在小组里和组员交流一下:你喜欢哪种音乐,为什么?(生交流并模仿)

4、听听这段音乐,你还能听到什么声音呢!(CAI:这四种动物发出的声音)

5、刚才大家模仿的,听到的这些声音在书上用象声词表达出来了,在我们的写作当中,适当地运用这些象声词就能使我们的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6、这段话写得如此生动,不仅是进行了象声词的描写,还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拟人)

7、琴声,歌声,敲大声奏响了一首动听的交响乐,现在,咱们一起去奏响这首曲子吧!(感情朗读)

8、你们读得这么带劲,让我都忍不住想和你们一起读这一部分了,行吗?咱们看着屏幕,合作着读读吧!(CAI出示)

五、学习第四部分(17——20行)

1、过渡:这里简直就是鸟与昆虫栖息的天堂啊!看着这优美的风景,听着这优美的音乐,我情不自禁地坐了下来,我的旁边也来了一群孩子,他们在干什么呢?自己读读课文的17—20行。

2、他们在干什么?

3、“美妙”是什么意思?能在文中找到一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吗?(好听)

4、“一面……一面……”可以换个什么词?(一边……一边……)

5、如果你来到这么美的湖边,你会做什么?(仿照书上的句子练习说话)

6、感情朗读。(CAI出示)

六、总结全文

1、过渡:在湖边走完了这圈,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和感受呢?

2、师:我和你们一样都深深地陶醉在这美丽的画卷,好听的音乐中了。那让咱们合着音乐再感受一番吧!(CAI配乐)

3、欣赏湖的图片。(CAI出示)

4、发散思维:你知道武汉有多少湖吗?你知道哪些湖?

5、拓展作业:画或者写你最喜欢的武汉的湖。

七、书写指导。

附板书设计:

圆圈(亮、绿)

四周的图片

第十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故乡》

教学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

2. 把握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 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教材分析:

1. 重点:(1)通过人物的分析探讨主题,(2)把握对比手法的作用

2. 难点: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设想:这篇小说在环境描写、人物刻画和对比手法的运用方面都比较典型,所以在教学中,对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分析要侧重于前后的对比,我采用以表格的形式来板书,把内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第一课时我结合环境来分析人物,把故乡分为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两相对比;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把握“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心情感受,正确恰当地理解文章里议论性的语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小说的主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课型:合作探究—---结合具体的环境描写,分析人物。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小说的情节和线索,在具体的环境中分析人物, 把握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流程:

一. 导入新课

以关于“故乡”的诗词名句或者歌曲导入: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二.检查预习

1. 关于作者、作品、写作背景的了解情况新课

2. 关于小说常识的知识了解

3. 关于本课字词的掌握情况

三.结合问题,了解性阅读全文。

1.结合课文,明确三个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人物:母亲——我——宏儿 闰土——水生 杨二嫂

情节: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按 “渐近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组织安排材料。

环境 : 自然环境:记忆中的故乡和眼前的故乡环境

社会环境:农民生活痛苦,城市平民破产的现实

2.理清各人物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线索人物,勾连情节 闰土、杨二嫂-------主要人物,凸显主旨 母亲、宏儿、水生------次要人物,寄寓希望

3.比较本文与其他小说的异同。(本文的情节相对淡化,主要以塑造人物为主。)

4.文章所写的“故乡”跨越的时间长度?(20年)

从时间概念上看,我们可以把“故乡”分割为几段?

(主要可能有2种意见:(1)记忆中的故乡-----现实的故乡,(2)记忆中的故乡-----现实的故乡-----理想的故乡。2种意见都正确,应该予以充分肯定。)

四.结合环境,分析人物,探究性阅读课文。

(一)记忆中的故乡

1.记忆中的故乡是怎样的景像?有哪些人?有哪些有趣的事?

记忆里的故乡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有各种颜色的鸟类:稻鸡、角鸡、鹁鸪、蓝背……有闰土月夜刺猹的鲜活画面,也有雪地捕鸟的无穷乐趣,它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广阔而又鲜活,寂静而富有动感。

记忆里的故乡有活泼可爱、见多识广的小英雄闰土,有“终日坐着”,安分守己的“豆腐西施”杨二嫂。

2.结合具体的语段,对人物形象作简要的分析(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分析)

3.结合写作的背景,讨论记忆中的故乡是否真实存在。(言之有理)

参考:可能存在。原因是:当时的中国处于封建统治之下,虽然经济落后,思想愚昧,但是人民生活较为安定。辛亥革命在推翻了中国2000年的封建统治的同时,给人民带来的是国无君,民无主的现实,直接造成了帝国主义的长驱直入,百姓承受着封建地主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剥削和压迫,导致农民和城市平民的生活日益贫困,直至破产。据此,记忆中那美丽的故乡可能确实存在。

并不存在。原因是:根据鲁迅的《社戏》以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来看,“我”童年以及少年时期的生活图景都是非常美好的,因为那时的“我”是纯真的、自然的,那时的伙伴也是纯真的、自然的。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用封建礼法关系组织起来的,而是用心灵的自然需求联系起来的。比如《社戏》中并不好看的“社戏”和并不好吃的罗汉豆由于童真童趣却变得最好的戏和豆。由此来看,“我”回忆中的“故乡”虽然美好,实际是少年“我”美好心灵的反映,是少年“我”与少年闰土和谐心灵关系的产物。因此,这样美好的“故乡”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二)现实中的故乡

1.现实中的故乡是怎样的景像?这样的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分析:这正是一幅萧索、荒寂的现实的深冬画面。这里通过时令、天气、风声、天色,勾画出萧瑟、昏暗的背景。冬天已经是草木凋零,萧条冷落,“深冬”则更显萧索、荒寂。一个“又”字意思更进一层。阴晦的天气、呜呜的冷风、“苍黄”的天色,写出光线的阴沉、昏暗,气氛的凄冷、寒彻。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横”指不整齐,了无生气;“几个”指零零落落,孤孤单单。“活气”指活泼、生动的气氛,“没有一些活气”可见其荒凉、死气沉沉。整个画面透出荒凉、死寂、了无生机。这幅图画正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日益破产的旧中国农村的缩影。这样的画面给“冒了严寒”急于回乡的“我”以内心的重创,“禁不住”则暗含了从美丽的回忆跌落到现实的变化过程。“悲凉”点出见到故乡时的心境。

(2)“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分析:反映了“我”家家境的衰败。“许多”、“枯”、“断茎”、“抖”几个词就勾画出了老屋的破败、冷寂的景象。老屋的描写既暗示了家庭的衰落,又烘托出“我”和母亲的凄凉心情。

2..现实中故乡的人物有着怎样的生活现状?(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分析)

闰土:外貌: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破毡帽、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语言: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

神情:他只是摇头、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仿佛石像一般”、“像一个木偶人了”欢喜——凄凉——恭敬

总结:肖像描写反映了家境,家境又折射出社会现实。神态描写简洁而又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把闰土内心不平,却又无力反抗,更不知道如何改变现状的苦闷心情刻画得形象、逼真。语言描写可见其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之深, 不仅经济上困苦不堪,精神上也被严重摧残。

杨二嫂: 外貌:“瘦”,高颧骨,薄嘴唇,张着两脚,“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语言: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讨东西、逢迎、造谣,冷笑说

动作:两手搭在髀间、将“我”母亲的手套“塞”在裤腰里带走了

总结:外貌描写表现她家庭生活的贫困,语言描写体现其泼悍、放肆、自私,动作描写表现其泼悍、刻薄、自私、卑劣、贪小便宜的小市民习气。

3.造成人物命运如此悲惨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文章和写作背景)

参考:(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2)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

(三)总结对比的作用

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景物的变化,色调的对比,在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上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环境的对比,揭示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日益破产的社会现实。

人物的前后对比,既揭示了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们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变化说明了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杨二嫂和闰土2个人物也形成了对比,文中用杨二嫂的自私刻薄衬托了闰土的纯朴善良。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文中关于闰土外貌描写的三个语段。

2. 理解阅读全文,探求本文的主旨。

第十一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背诵默写本词。

2、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并用精练优美的语言仿写句子。

3、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感受冰雪形象以及雪山、雪原的雄浑壮美,认识毛泽东的宏大气魄。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

2、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其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感悟毛泽东宏大气魄的精神境界。

一﹑自主学习

1、查找资料,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政府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2、介绍毛泽东:

3、自读课文一遍,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正音或解释

正音:分娆逊数汗

解词:惟余竞折腰红装素裹风骚

4、结合书下注解再读课文,能初步把握文意,把词的上下两阙的意思归纳出来。

上阙: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下阙:)评论历代帝王,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二、合作、探究、展示

(一)解题并整体感知:《沁园春雪》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内容跟“沁园春”没有关系。乍一看这首词是一首咏物诗,其实这是一首充满豪情的抒情诗。雪在词中,已不再是陪衬物,不再是一种逆境的象征,而是作者歌咏的对象。置身于毛泽东描绘的冰雪世界,你不但毫无寒冷之意,而且会油然而生壮美之感。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冰雪世界是“活的”,而且有着红日的照耀,“妖娆”、“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要求看课本上的彩图或放幻灯片)毛泽东站在历史的高度,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主宰历史、大展宏图的豪情壮志。

(二)学生听录音跟读,小组展示

(三)学习词的上阙,指名学生朗读,

1、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明确:

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明确:“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舞”、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四)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

1、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明确: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2、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明确: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者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俱往矣”一句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风流人物”指什么人?最后两句有何含义?

明确:“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五)学生再读两遍课文用心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内容小结:

这首词热情赞美祖国壮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词的画面妖娆雄伟,意境壮阔,气势磅礴,感情奔放,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之作。

第十二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初步感知谚语包含的意思。

3、喜欢读谚语,乐于与同学交流自己知道的谚语。

教学重点:

1、自主识字写字。

2、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在朗读中感知三则谚语告诉我们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或挂图:一幅春天的图画,表现春回大雁归,人们忙碌工作的情景;一个小故事;一首儿歌;有关的谚语。

学生准备

学生自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听故事有什么要求呢(注意听,边听边想,回答老师的问题。)

好!现在,老师给你们讲一个《青青和怕怕》的故事(故事附后)。

老师的故事讲完了,好听吗青蛙妈妈的两个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让孩子们评价,估计他们会说“青青不怕吃苦,勇敢,是个好孩子。怕怕怕苦怕累,什么也没学到”。)

小朋友们真能干,听故事听得好,话也说得好,真是好样的!我相信大家也一定会把课文学好。

二、学文识字

(一)出示谚语第三则

少shào壮zhuànɡ不bù努nǔ力lì,老lǎo大dà徒tú伤shānɡ悲bēi。

1、请小朋友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和同桌互读生字。

2、抽认生字“壮”、“努”、“老”、“徒”、“伤”、“悲”,说说自己怎样记住这些字。

3、齐读生字,开火车读,小组比赛读。手指书空“壮”、“老”。

4、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这则谚语,可以自己小声读,小组同学一起读,也可以两人对读。鼓励学生多读几遍,并能背诵。

5、小朋友,你们能讲讲这则谚语的意思吗结合老师刚才讲的故事想想。(对,小朋友说得真好。青青勇敢、好学,学到了一身本领,怕怕胆小、怕事、懒惰,最后一事无成。怕怕真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这则谚语就是说给像怕怕那样的人听的。你们可要努力学习哟,千万别学怕怕。)

(二)出示第二则谚语

光ɡuānɡ

阴yīn似sì

箭jiàn,日rì

月yuè

如rú

梭suō。

1、我们用读一读、认一认、讲一讲的方法学习第二则谚语。请能干的小朋友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自己学习这一则谚语,分小组学习,先自己读,再一起交流。

2、检查学习情况。

(1)抽读谚语,提醒“如”的读音。

(2)谁能讲讲“似”和“如”的意思(对,它们都是“像”的意思。)能讲讲这则谚语的意思吗(真聪明!时间过得很快的意思。我们要抓紧时间学习,可不能浪费时间哟。)

3、齐读谚语,练习背诵。

(三)出示第一则谚语

春chūn光ɡuānɡ

无wú

限xiàn好hǎo,做zuò

事shì

要yào赶ɡǎn早zǎo。

1、勾画并自学生字“无”、“限”、“赶”。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2、自由朗读谚语,说说这则谚语的意思。

3、展示“春光图画”,请学生说说人们在美好的春光里忙些什么。

4、齐唱《早上好》。教师小结:希望小朋友个个都像青青那样,做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四)齐读课文,说说学习后的收获

三、师生交流谚语,分享学习的快乐

1、老师平常很喜欢读记谚语。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几则谚语(出示),你们有兴趣读一读吗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强中更有强中手。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学问。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2、生生交流谚语,说说自己最喜欢的谚语。

3、教师归纳总结:谚语在生活中运用广泛,希望同学们经常积累。

四、巩固生字,集中书写

1、利用自制的生字卡片,在小组内认字组词语,练习用词语说话。

2、出示课后第二题“比一比,组词语”。

3、读读田字格里的字,说说哪些字最难写,你给大伙儿提个醒儿。重点指导“老”、“壮”的写法。

4、学生练习写字,老师相机指导。

第十三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2、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乡念国之情。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

【课前准备】

1、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余光中的生平、创作情况及乡愁的写作背景。

2、教师创作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使学生进行多感官的文本接触,更易于学生入情入境地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由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将学生带入情境中。

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台湾歌手罗大佑演唱的《乡愁四韵》,据说当年罗大佑在演唱这首歌时,曾使演唱会现场的观众潸然泪下。是啊,台岛游子几十年的故园梦,未能有个圆满的结果,思乡就成了他们共有的情结。《乡愁四韵》这首歌的歌词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作品,在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今天,我们来研读于光中的另一首表达思乡情绪的诗《乡愁》。

第一乐章作家身影

了解作者余光中的生平、创作情况及乡愁的写作背景。

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查阅的有关余光中的生平、创作资料以及写作《乡愁》的背景资料。

教师评价、补充、强调: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到台湾,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8年赴美国进修,获爱奥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1974年,受聘香港中文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85年,任台湾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作品多产,风格多样。

1949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势力从大陆全面溃退,撤到台湾,与中央政府抗衡对峙。由于这特殊的政治原因,海峡两岸至今仍然处于分离的状态。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从上世纪60年代起余光中就创作了不少怀乡诗,被人们称为“乡愁诗人”。代表作有《乡愁》《乡愁四韵》《白玉苦瓜》《春天,遂想起》等。《乡愁》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几乎隔绝。这是诗人众多乡愁诗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回忆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诗人的乡愁世界,去听听他心底的呼唤,去感受他那“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

本文来源:http://www.doejyt.com/jiaoanxuean/47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