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doejyt.com--生物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物教案汇编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生物教案1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五节的《生物的变异》

本节课是在学生们学习了生物的遗传后,对基因决定生物性状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知识的延伸。并为下一节《生物的进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本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答案,并能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自然科学的热爱之情。

基于对教材啊分析和《课标》的理解,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生物变异的原因。

2.举例说明遗传变异的在实践中的运用。

难点:探究花生两个品种的变异实验。

二、学情分析

(心里方面)八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培养探索精神。(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对生物的生殖发育,生物的性状以及决定性状的因素有所了解。但对生物变异方面还知之甚少,因此,教师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去发现变异的存在,并进一步探究变异的原因。

结合教学内容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里特征,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变异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 了解遗传变异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3.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变异的存在及变异的普遍性。

2. 以花生果实大小变异为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探究答案、得出结论并进行交流,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了解生物的变异及原因使学生逐渐认识到自然界的奇妙力量,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2.通过探究性实验使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并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知识,我选择下面的教法学法。

四、教法学法

本着《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等方面得到提高”的要求,以及我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我采用了:1.多媒体教学法。可以创造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讨论法.围绕“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和“影响变异的因素”这些核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和辩论活动,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习兴趣。3.谈话法。通过询问学生自己与父母、兄弟姐妹间性状特征和他们身边动物、植物上下代间性状特征等问题的方式认识变异,充分启发学生的智力活动、发展思维能力。此外,我还运用了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等教法,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五、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大小不同的花生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观察材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观察实例、分析原因、弄清本质→自主学习、课外拓展、增长见识四个方面来展开新课。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为了引发学生们的好奇心,使学生对这节课有直观的认识,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再过几天就是一年一度的洛阳牡丹花会了,洛阳牡丹以其花朵硕大、品种繁多、花色奇绝而闻名天下,已知洛阳牡丹有9大色系,10种花型,1000多个品种。同样是牡丹,同学们知道其千姿百态,姹紫嫣红的原因吗?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开始今天的新课“生物的变异”

这样的导入从学生们熟悉的花卉入手,进而过渡到生物学知识,引起学生们的好奇,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兴趣,符合心理学上的认知规律。

2. 观察材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并能够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我将这样来开展以下的教学活动。

“同学们,看看这些图片,菊花有不同的品种,玉米的果穗也多种多样,绵羊的体型千差万别,即使是果蝇的眼睛也有红白之分。这些都是与生物的变异有关的。变异:即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变异是普遍存在的。那么,我们大家都爱吃的花生是不是也存在变异呢?这里有些花生,现在发给大家,大家观察以下他们有什么不同呢?对,它们有大有小,形态各异,但是不是外壳大的花生籽粒就一定饱满呢,外壳小的就籽粒就一定小了?其实,定义花生的大小是要通过它们籽粒的大小平均值来衡量的。同学们还按八人一小组,按照课本提示分组探究一下这两种花生到底哪一种才是真正的NO.1。等会儿每一组要汇报自己的探究结果”。

等探究实验完毕之后我还要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同学们:我们一起想一想,为什么有的花生能长大,而有的花生不能长大呢?是不是把小的花生种在肥沃的土壤中也能长成大的花生呢?”

通过共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变异是由环境改变和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并使他们了解哪些变异是可遗传的,哪些变异是不可遗传的。

这样的课堂设计真正地做到了还课堂给学生,充分展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符合课标中对学生“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的要求。

3. 观察实例、分析原因、弄清本质

为了让学生弄清处变异的本质和遗传变异原理在培育新品种方面的应用,我采用谈话法,询问学生自己与父母、兄弟姐妹间性状特征和他们身边动物、植物上下代间性状特征等问题,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变异是普遍性;并以多媒体为媒介,向他们展示一些例如高产奶牛、高产抗倒伏小麦、太空椒等图片,并让学生讨论,分析原因,最终使学生弄清楚“变异是环境和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这一本质问题。

这样的教学设计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完善了其思维的完整性,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伟大论断。

4. 自主学习、课外拓展、增长见识

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生物变异的知识,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外查阅相关的书籍和网站,并向他们推荐相关的参考资料。并以“了解利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其它方法”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自主学习,达到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的目的。

生物教案2

在几年前,日本人就防患于未然,义务到我国甘肃毛乌素去植树造林,防风固沙,防止沙漠蔓延殃及到日本。

我国把3月12日定为植树造林日,每年3月12日,我国政府不惜动用车辆兴师动众去植树造林,年年植树,却不见植树的地方绿树成荫。

教师向学生表明:日本人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不可取,但他们这种环保意识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让同学们马上展开讨论:作为中学生,为了保护地球,爱护环境,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通过这些讨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知识得到升华,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再次突出本节课重点。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讲内容,使学生明白本课的三个目标要求(知识要求、能力要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

反馈练习,训练学生对知识的应用,综合能力。

做练习册,并以“从我做起,如何做一名环保小卫士”为题写一篇400字短文。

生物教案3

一、说教材分析:

教材简析

《细胞的分化》选自高中人教版生物《分子与细胞》必修模块中第6章第2节。细胞分化是多细胞生物体发育的基础与核心,是细胞的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说明细胞的分化”和“列举说明细胞的全能性”,属于理解水平的要求。

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的、稳定的、建立在细胞分裂基础上的变化。分化的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又具有全能性,动物细胞核全能性的具体应用——克隆技术又是当今生命科学的热点。本节内容既是对细胞结构、功能、分裂等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又为学习遗传、变异打下基础。同时,本节知识与当今许多科技新进展热点问题都有紧密地联系,因此能联系实际了解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就显得很重要,也会激发学生了解科学的积极性。

学生情况

本次出课的学生为高一二班学生。学生基础较差,但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在初中,生物课本已对“细胞分化”和“个体发育”的知识进行了简要介绍,学生又刚学完“细胞的增殖”,所以对个体发育有了一个较系统的认识。关于分化的本质,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基因的表达,所以会比较抽象难懂;植物组织培养、动物克隆技术等知识,学生既无直观印象,也少有相关的信息储备。因此,培养学生主动构建概念、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学好本节的基础。

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节课教材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了解细胞的分化与生物体发育的关系,能说明细胞的分化。能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会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与人类健康的资料搜集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内因和外因对生命进程的影响等哲学思想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和人类的健康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关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1) 教学重点:

① 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

② 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③ 细胞分化和细胞分裂的关系

2) 教学难点:

① 细胞分化的概念。(实习报告网 Sxw9.Com)

② 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实例。

细胞分化既是细胞生命历程中的重要阶段,又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细胞全能性的知识涉及植物组织培养和克隆技术等,内容较抽象,学生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细胞分化和细胞全能性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综上所述,本节内容信息量比较大,概念抽象,内容新鲜,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并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如讨论法、发现法、讲述法配合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等,使本节的教学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启发式教学重在教师的启发,创设问题情景,以此调动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另外,电脑多媒体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本节课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抽象复杂,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探究,逐步引导学生从生物的现象深入到本质,层层深化,逐层提高。同时也注重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表达交流技能等学法的指导。

三、说教学程序:

教学思路的设计及其依据:

根据教材的安排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思路:导入新课---图片和视频观察(多种细胞和人类胚胎的发育)----提出问题-----细胞的活动和个体的发育----得出结论(细胞分化的概念)-----从细胞分化的特点、原因、意义三个方面进一步引申出细胞全能性---细胞全能性的概念---过渡到动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区别、应用-----进一步利用全能性和分裂能力的比较-----引出干细胞的相关概念-------课堂小结------反馈练习和评价-----作业布置、巩固练习。

说教学双边活动、教学重、难点的处理以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充分利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的探究、归纳相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针对本节课内容理论性强、抽象的特点,通过电脑多媒体以影像、动画等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用问题串的形式以问题引发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设置好问题,层层展开,层层递进,让新知识与旧知识融为一体,加深对抽象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最终达到突破本节课重、难点的目的。另外在对细胞的全能性概念实例这一重、难点进行处理时,采用了举例—分析—归纳—总结这一教学模式,通过对具体有针对性实例的分析比较,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规律,也能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生物教案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后说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概述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能力目标

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和比较,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合作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参与对实物的观察和比较,进行表达交流,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三、教学难点

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四、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兔子玩具和兔子、小鱼和玩具鱼(红色)、含羞草、仙人球和珊瑚、仓鼠、手掰模型、机器人等、生物的特征PPT课件。

(二)学生准备

学案、展示纸、马克笔等。

五、教学过程

【3分钟】设疑导入

提问:以下哪些是生物?

校园环境照片播放。

提问:为什么说它不是生物,具有什么特征,我们就可以判断它是生物呢?

【板书】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学生判断图片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采用贴近学生的材料――校园中的生物、非生物,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兴趣。

【15分钟】比较、讨论、提要求、小组完成学案

比较小组所分到材料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和分析,大家能不能用科学的语言归纳和概括生物都有什么特征?请把你归纳的结果写在纸上。

看哪个小组概括得准确、全面、效率又高。

分组比较生物和非生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讨论,共同归纳概括生物的特征。

通过实物,让学生通过比较和归纳,概况出生物的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概况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

【15分钟】分组展示

引导学生分小组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纠正学生的错误(教师可引导学生使用生物学术语进行表达)。

总结学生的回答: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1.分小组展示。

2.倾听他人的回答,思考,提出问题。

3.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

给学生以展示自己的舞台,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使用生物专业术语表述,体现了学科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让学生自己总结生物的特征,而不是死记硬背,更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

【5分钟】学生提问/教师提问

1.珊瑚和仙人球都会长大,但为何仙人球是生物而珊瑚不是生物呢?

2.仅凭长大这一条能不能判断该材料是生物呢?

3.那根据哪些特征来判断材料是生物呢?

1.思考;

2.不能;

3.思考、回答。

对总结概括出的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深入探讨:要判断该物体是生物,物体应符合多条特征。

【2分钟】总结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思考、讨论。

总结,再次强调生物的特征。

【5分钟】应用

枯死的含羞草是不是生物?

思考(辩论),应用本节知识解决问题。

让学生对于学到的知识真正学会运用,而不是仅仅停留。记忆的层面。

练习题、巩固本节知识。

进一步应用本节知识解决问题。

生物教案5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是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在第一章第二章中介绍了大量的生物物种,为这节课的展开做出了铺垫,在生物的分类中提到最基本的单位是种,那什么是种呢?这节课提出物种的概念是对前面知识的延伸,学习了本节课对后继学习同种生物的差异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资料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新课程要求创建和谐、民主的课堂。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多种图文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学法指导:

为了把课堂交给学生,我会引导他们利用图表和多种图文资料,采用自己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讨论、课后搜集资料等学习方法。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地球上存在着许许多多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据科学工作者的不完全统计。地球上的生物物种超过500万种。生物物种是多样的

问:两只动物的毛色都有是黑色的,它们是不是同一种生物?

归纳 (1)森林视频:乔木,灌木。野草,鸟,松鼠,昆虫,鼠,蚯蚓等

(2)湖泊、池塘视频:

(3)热带雨林:物种最丰富的森林,它的面积只占全球面积的7%,但它的生物物种却占全世界的一半以上。

讨论为什么热带雨林里物种丰富原因?

提问:物种多样性形成为什么赤道附近,自然环境相近的条件下会产生如此不同的雀鸟?

结论 由于山脉、河流、海洋的分隔,使地球上的某些区域处于隔离状态。这中隔离状态的环境,使生物在外形、行为等方面发生显著变化,因而形成新的物种。

归纳 物种有500多万种,大多数为昆虫和植物。

不仅使我们的地球艳丽多彩,和谐发展,而且维系我们人类得以生存的环境,保护地球上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是每个地球人应尽的义务。

1、物种:生物性状相像,能够繁殖有生殖能力后代的生物群体。

1、物种多样性是指___________和__________间差异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生物教案6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从总体上对微生物进行概述。大体编写结构是: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寻找水中的微生物——再借助显微镜观察微生物——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发展史和概貌。

预期学习结果

1、能够运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做好观察记录。

2、知道微生物是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生命体,绝大多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3、了解列文虎克世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观察、人事微生物。

难点:

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教时:

1课时

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放大镜、显微镜、烧杯;

学生准备:抹布、水样。

教学活动设计

一、观察水样

引导学生取出水样,交流水样的采集地点,肉眼观察的发现和想进一步了解的知识。

二、用显微镜观察水样

带领学生认识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并尝试用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生物。

三、认识微生物,了解列文虎克

交流用显微镜观察水滴之后的发现,用语言文字或图画的方式记录所观察的现象。了解列文虎克的故事。

四、拓展

了解微生物的分布情况。

1、出示水样,要求学生把采集的水样由瓶子倒进烧杯,提醒保持桌面整洁。

2、请学生观察水样。

3、教师质疑学生发现:水滴里面除了一些肉眼可以看见的小颗粒外还有有其他的吗?借助什么来观察可能会有收获?

4、教师示范用法。强调轻拿轻放。

5、教师强调:

(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6、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7、简单介绍列文虎克的故事。

8、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到微生物?怎么证明他们的存在?

1、倒水

2、学生有序观察观察,然后进行交流。

显微镜;

目镜(对着眼睛);

物镜(对着标本);

载物台(放置标本);

反光镜(反射光线、照亮标本);

调节螺旋(调节焦距、看清标本);

镜臂;

镜座。

3、生按顺序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

4、小组汇报交流,选取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5、学生观察投影中的的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特点。

6、学生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7、请学生小组为单位课后解决。

生物教案7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这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一、根据课标及学生已有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订为如下:

知识目标: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说出有机物对于生物体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参与技能训练,发展推理能力。参与动手实验及实验现象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采用的课型是探究式教学。

二、说教材:

本节的内容是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子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的第二节,前面一节已介绍了有机物是光合作用制造来的,那么绿色植物如何对有机物进行利用呢,就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从上节到这节的过渡很自然。在这节课中教材阐明了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它附合课标中的第四个主题中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在课标中,它属于理解层次。贯穿教材安排了三个演示实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知识结构的安排来看,它包括三个方面:1是有机物对生物体的作用,2是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3是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是:

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我会将教材中的三个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全班分为8组,每组选做一个小实验,选择时指导同学们每个小实验至少要有两个小组选择。由同学们在课前按要求准备好。这三个小实验不难,学校也有足够的设备可做演示实验,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将让学生为家里的栽培植物松土,达到学于至用的目的。

三、下面我说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这节课的一开始会组织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在复习的基础上设置问题让学生探究:制造这么多有机物有什么用呢?这样的引入比较自然,也很快可切入主题。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估计可以答出有机物的用途,这是我会顺着学生的思维,设置思维的障碍:为什么有机物可用来构建植物体。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请学生一起总结。至于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这部分内容,则由同学们交流他们所做的实验过程,并上台演示,在演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课件,采用启发学生总结,根据学生的分步演示的方法,总结出呼吸作用的公式并推论到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的对于生物圈子的重要意义。

在此我想说的是:为突破重点与难点,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改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去探究,组织学生参与分析,通过质疑,探究,交流,总结,实现教学目标。

本节课中所使用的教学课件比较简单明了,它将做成网页状的结构,主要它将按学生发言及教师教学的需要,调整教学的进度。其中呼吸作用的公式将做成可分批显示的。课件中还会做个小动画,用于巩固呼吸作用公式的课堂练习:将正确的答案拖到相应的位置,如果答对,它就会在停在相应的位置,如果答错,则它会回到原来的起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节课中,我还会渗透学法指导,例如:在学生已初步了解观察方法的基础上,继续明白观察要有一定的观察目的,观察时伴随思考,如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实验中采用的是萌发的种子做为实验材料,我们可以不可以改用其它材料,引导大家交流,从而让学生的只要多问一个为什么,我们的发散性思维就可以得到培养。而在小组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白善于与他人合作,从他人的身上学到优点,也是学习的重要方法。在技能训练中,让学生明白推理的方法也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节课的课前要求同学们到实验室完成准备实验,课堂上将利用3分种完成课后练习,在这当中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后将指导学生课外实践,给家中的植物栽培植物松土,并请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动手能力给予评价。

本文来源:http://www.doejyt.com/jiaoanxuean/46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