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doejyt.com--其他教案】

一、 情况分析

浙美版第5册实验教科书的编写,以国家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的文件,特别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针,以教育部制定并颁发《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主要依据,打破过去以美术学科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材体系结构,构建以促成美术素养的形成为核心,探究性美术实践活动为主线,人文性单元结构为基本特征的美术教材新体系。、

本教材的编写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培养。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以“接近社会,贴近学生,学以致用”为原则,选择符合3年级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设计课题。全册共有16课,分为6个隐性单元,内容涵盖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4个学习领域,其中造型.表现及设计.应用占有较大比重,欣赏.评述除了艺术瑰宝单元的内容外,其余大多随堂教学,分配在各课之中。

二、 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1、以国家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的文件,特别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教材编写的主要指导思想。

2、以教育部制定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

3、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关于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和六项具体目标,努力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为素质教育服务的、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体系。

4、以新的教材观指导教材的编写工作。明确教材既不是知识体系的浓缩与再现,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 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教材应力求向学生提供美术学习的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象世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

        2、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创设文化情境,涵养人文精神。

        4、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5、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和探究性学习。

        6、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7、恰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8、广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教学进度表

 

时间

课题

学习领域

美术、人文内容

课时数

 

首页图版

欣赏、评述

提高欣赏能力、了解生活

 

我驾神舟游太空

造型、表现

想象画、爱祖国、爱科学

 

我们爱劳动

造型、表现

人物动态、爱劳动

 

绿化家园

设计、应用

对称剪纸、植树节

 

立体造型

设计、应用

立体构成、美化环境

 

自行车的故事

综合、探索

造型练习、设计与生活

 

四季歌

综合、探索

观察表现、四季变化

 

美丽的孔雀

造型、表现

花纹设计、热爱自然

 

山外有山

造型、表现

纸立体造型、热爱自然

 

灵璧奇石

造型、表现

想象造型、感受自然美

 

飞流直下三千尺

造型、表现

观察表现、热爱自然

 

字的创意设计

设计、应用

联想、设计、文字与生活

 

图形联想

造型、表现

联想创造、丰富生活

 

图形拼摆

设计、应用

平面构成、美化生活

 

黑白撕贴画

设计、应用

撕纸拼贴

 

自制棋子

设计、应用

泥塑练习、丰富生活

 

中国民间玩具

欣赏、评述

提高欣赏能力、了解生活

 

 

 

 

 

 

         首页图版

 一、教学目标

 1.以强烈的视觉形式来展示民间雕刻,使学生获得一种视觉上的体验,并初步直观地了解传统雕刻工艺的造型、色彩特点与制作方法。

2.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对传统艺术的熏陶,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

  二、教材分析

1.《热爱祖国优秀传统艺术》是本套教材特色栏目之一。当你打开每册教科书的首页,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幅幅我国传统艺术的精华之作。这个栏目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传统艺术日益受到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尤其是西方文化的挑战,如何让学生正确对待我国传统艺术,如何从小培养学生热爱本国的优秀传统艺术的美好情感,是新世纪赋予每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的任务。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涉及相当广泛,就美术领域而言,有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工艺、民间艺术等。本栏目通过撷取传统艺术中的精品,同时符合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欣赏特点,使学生首先对这些优秀的作品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并能初步了解我国传统艺术的种类以及特征。在教材编写中,选用图片的原则是在兼顾内容的前提下,强调作品的视觉冲击力,把美术是视觉艺术的这一重要特征强化出来。在整册教科书中,视觉的印象被相当地强化了。

2.本栏目在内容安排上,小学阶段以我国工艺美术作品为主,中学阶段以绘画、雕塑、建筑为主。小学阶段选取的作品有民间玩具、剪纸、泥塑、青铜动物雕塑、皮影、陶瓷等。本册选取了传统雕刻工艺,有商朝的象牙雕杯,有明朝的犀牛角雕云龙杯、紫檀九龙纹笔筒,清朝的竹雕龙柄杯和象牙花插。这些雕刻工艺品色彩鲜艳、造型独特、做工精致,是我国工艺品中的珍品。

中国的雕刻工艺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居住在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就以象牙雕刻作为装饰品而随葬。千百年来无数工艺美术大师创造了数不清的作品。传统雕刻工艺有三大门类:竹雕、木雕和牙雕。这些工艺由于材料特殊、贵重,技术难度大,一般以制作欣赏品为主,俗称“特种工艺”。

“竹雕”是指以竹为材料(如:竹笔筒、对联片、书橱、竹椅等)进行的雕刻。我国南方较为流行。竹雕的表现方法有镂雕、阴刻、浮雕等多种。还有一种以老竹根作原坯,对其稍作雕刻,创造成意象的人物、动物等各种造型。这些作品作陈设用。

“木雕”是在上好的木料上进行雕刻而创作出的一种工艺美术品。如书中的明代紫檀九龙纹笔筒,因紫檀木质地坚韧、纹理细密、色泽光润,故雕刻精美,堪称笔筒中的精品。另外,我国的黄杨木雕也非常有名,一般用于建筑和家具的装饰,陈设作品多采用圆雕的形式。

“牙雕”泛指兽牙、兽角的雕刻制品,有时也叫“牙角雕”。象牙天生丽质,色泽洁白、柔和,雕成器物更是充满艺术魅力。犀角则因其珍稀而名贵。其技法与竹、木雕刻大体相同,器物造形也以笔筒、镇尺、笔架、屏风等为多。书中的商代象牙雕杯采用了镶嵌的工艺,被称为牙雕绝品。

  三、教学建议

  本栏目的内容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适当进行引导和启发,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提问来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评述的欲望。学生学习本页内容可以在课堂上,也可在课后。教师还可以利用新书下发的时机,提出诸如:“这些是什么材料制作的雕刻工艺品?你喜欢吗?”等问题。

 

 课后小结:

           在绘画上,线条的表现还不够,在动手方面还可以。今后多加强造型表现的练习。

 

                   第1课      我驾神舟游太空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飞行器、宇航服等有关太空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设计创作能力。

    3.让学生在设计创作飞行器遨游太空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太空、向往未来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初步了解飞行器、宇航服等有关太空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设计创作能力。

   3.让学生在设计创作飞行器遨游太空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太空、向往未来的情感。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蜡笔水彩画的工具,分创作组(4人一组),收集太空的有关图片资料

    (教师)课件、范作。

    教学过程

    1.提问导入。

    (1)世界上除了鸟儿会飞外,还有什么东西会飞?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2.了解太空。

    (1)学生分组交流自己事先收集的有关太空的图片资料。

    (2)教师补充小结并板书:宇宙飞船、宇航服、太空、星球。

    3. 欣赏图片。

    (1)提问:说说宇宙飞船的组成部分并简述其设计的注意点。

    (2)教师小结,板书欣赏要点:①形状;②色彩;③结构;④其他因素。

    4.学生创作。

    (1)主题:我驾神舟游太空。

    (2)提问:在太空遨游时你希望驾怎样的飞行器?穿怎样的宇航服?最想到哪个星球上去探险?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3)学生创作作品,教师指导。

    (4)启发:①构思:与众不同,富有创意;②构图:重点突出,主次分明;③创作:掌握技法,熟练表达。

    5.作业讲评。

    (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同学互评。

    (2)有时间的学生进一步修改作品。

    6.课外作业。

    (1)收集有关太空的图片资料。

    (2)准备小组创作比赛。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创作小组内商讨创作方案

    (教师) 有关绘画和手工的材料工具

    教学过程

    1.强调要点。

    (1)事先商量好分工情况。

    (2)各小组在30分钟内创作一幅作品。

    (3)把大家对遨游太空的感受在创作中具体地表现出来。

    2.学生制作。

    (1)主题:体验太空。

    (2)准备:交流2分钟,安排好分工。

    (3)建议:①注意安全;②要有创新;③结合未来发展方向;④最好体现出科学性和艺术性。

    3.教师指导。

    教师在构思、构图、技法及学生的合作方面作指导。

    4.展示作品。

    让各组代表上台发言,并互相评价作品。

    5.课外拓展。

    (1)要求各班进行作品展评。

    (2)举办有关太空知识的讲座。

    (3)鼓励对太空有兴趣的同学继续深入探究太空的奥秘。

      课后小结:

            准备充分,学生兴趣很浓,完成效果不错。

 

                                     第二课      我们爱劳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人物在劳动中的动态美,激发热爱劳动的情感。

 2.了解劳动时的动态规律,初步学习画人物动态的方法。

 3.在创作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表现能力。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生活中的人物动态千变万化,在劳动时则会按一定的规律重复动作。各项劳动都有各自的运动规律,身体各部分之间为保持平衡也会发生相关动态。因此,在劳动时常产生最典型和最美丽的动作瞬间。许多画家就是捕捉那最美的片刻,创作出了充满劳动激情和快乐的绘画作品,让人感受到劳动时的动态美。比如画家王文彬的油画《夯歌》是描绘一群姑娘在打夯。在夯悬于半空,若起若落的最紧张的瞬间,表现了年轻姑娘蓬勃的朝气和建设新农村的崇高理想。画面构图以倾斜的不稳定形式来加强打夯的动势,生动地表现出劳动的美感。

 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感受劳动动态美,树立热爱劳动的情感。通过描绘劳动中最典型的动作、工具以及周围环境,不仅可以提高造型表现能力,还能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这也是美术课程的学习价值之一。教材还重点展示了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作品《拾穗》,目的是使学生在中外画家对劳动动态美的不同风格的描绘作品中进行比较、欣赏。同时还选择了一些素描、速写和版画作品,为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回忆、思考、体验和想象人体活动时各部位的变化,体会各种劳动的动态。教材还演示了不同动作的动态线,让学生对人体的动态有直观的感悟。“试一试”和“提示”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一一化解。“学生作业”的展示和“学习建议”都提示了对学生创作的要求。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人物动态的画法。

   难点:劳动场景的美感表现。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记号笔、油画棒、水粉画颜料等

    (教师)有关劳动的图片资料等

    教学过程

    1.欣赏揭题。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书中作品《夯歌》、《拾穗》,设问:欣赏了这两张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

    出示课题《我们爱劳动》。

    2.讨论研究。

    (1)欣赏书中第5页的4幅示范图,小组内讨论:画中的劳动者是怎样的动态?

    (2)交流讨论意见,教师小结:人体运动时肩胛线和骨盆线倾斜呈相反状。

    (3)学生模拟某一劳动动作,其余学生观察人体各部位的变化,教师适当示范动态线。

    3.作业要求。

    尝试描绘自己从事过的劳动。(本课时完成人物的描绘)

    4.交流评价。

    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意图,同学互相评价并提出建议。

    5.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记号笔、油画棒、水粉画颜料等

    (教师)有关劳动的图片资料等

    教学过程

    1.表扬提示。

    教师表扬上节课人物动态表现好的学生创作作品。

    2.欣赏启发。

    (1)欣赏作品《拾穗》,分析作品中人物和背景之间的关系。

    (2)教师小结:选择劳动中最典型的动作和周围的环境可以使画面达到传神的效果。

    (3)小组活动:欣赏分析学生作品,讨论作品是抓住劳动中哪些最典型的动作和环境来表现主题的?作品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你认为这些学生作品哪些地方处理得特别好?

    (4)汇报交流,教师小结:除画出自己劳动时最典型的动态外,还要画出当时使用的工具以及周围的环境等。色彩的使用也应突出主题。

    3.作业要求。

    将上节课的作品继续添加劳动的工具和周围的环境。

    4.学生创作。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色彩的运用也应突出主题。

    5.交流评价。

    展示学生作品,同学互评。

    6.教师小结。

    建议学生课后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课后小结:

       对动态的人物,学生接触的不多,造型上不够理想,其他方面还好。

第3课  绿化家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植树绿化的作用,学会用绿色装扮家园、社区。

    2.学习用折剪纸的方法,表现各种树的外形,感受不同树的造型美感。

    3.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体验剪纸造型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新美术教育理念让我们认识到,小学美术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会欣赏美,会运用美术知识去美化生活,会实践创造的新一代。本课就是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培养学生美术应用能力及剪纸能力的造型活动课。了解植树绿化的作用,感知不同树的造型美感,通过折剪、组合、美化等形式,装扮家园、社区。

 2.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欣赏和学习折剪纸材树,培养学生有爱绿护绿的兴趣和建设美好家乡的情感。

       难点:掌握折剪树的各种具体制作方法。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剪刀、彩纸、彩色水笔

     (教师)剪刀、彩纸、彩色水笔

 教学过程

  1.谈话引趣。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每年的几月几日是植树节?

       植树有哪些好处?

  2.欣赏感知。

           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的图片作品,谈谈感受。

  3.分析剪纸树的方法:师生共同讨论教材中的问题,研究单独纹样和连续纹样的折剪方法。

      (1)对折法。

      (2)四连折法。

  4.作业建议。

          用折、剪、添画的方法,设计制作各种树。

  5.学生创作。

          教师巡回辅导,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具体问题。

  6.作业展评。

         展示:将剪出的各种纸树,用胶水粘贴在教室四周的窗玻璃上。

         讲评:师生互评。

  7.小结下课。

         教师表扬设计造型有新意的学生。小结本课的学习情况。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剪刀、彩纸、彩色水笔

    (教师)剪刀、彩纸、彩色水笔

  教学过程

    1.教师指导学生用彩笔画出“我们的家园”。

    (可以画楼房、学校、社区等。)

    2.学生用折剪纸的方法剪出各种不同的树,在完成的画面上进行粘贴。

    3.作业展评。

    4.课后小结。

 课后小结:

      作业的完成情况还好,达到预期目标。

 

第4课  立体造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初步了解立体造型的基本要素,感受立体构成的美感。

2.在学习中知道平面的纸材可以通过折卷、粘贴等方法构成立体形状,进行纸立体构成练习。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雕塑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以简洁明快的造型,逐渐步入人们的生活,并由其本身独特形象所带来的丰富、具体的内涵联想,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可以说,雕塑作品是抽象与具象的完美结合体。教材选择了抽象雕塑作为教学内容,适合于三年级学生从低年级“主观感觉表现期”向高年级“现实感觉表现”过渡期间的身心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对雕塑从陌生一步步走向熟悉,保留“主观感觉表现”的抽象意识,挣脱写实的束缚,获得对雕塑艺术的感性认识。

教材选择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校园雕塑和中国的现代雕塑《夺》,引导学生比较抽象雕塑与写实雕塑作品的不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立体造型的兴趣。对两件抽象纸立体造型作品的欣赏可以使学生发现平面的纸材通过卷折、粘贴等方法可以构成立体形状,在玩乐中的拼拼凑凑、搭搭建建就能感受到现代雕塑的想象力,雕塑艺术离自己并不遥远,自己原来与雕塑有了亲密的接触。书中的制作步骤图详尽地说明了一件纸立体造型作品的完成过程,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图中的另3件作品和“想一想”的提示语在启发学生对立体造型的想象力、感受力和表现力等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在表现上则有板材和管材等多种形式。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纸的立体造型方法。

    难点:使纸立体造型的创作具有一定的特色。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剪刀、胶水等

    (教师)立体造型范例、示范用纸、剪刀、胶水、学生用纸等

 教学过程

 1.欣赏感受。

    教师出示各种纸立体造型作品,学生欣赏感受其魅力。出示课题《立体造型》。

 2.了解感知。

     (1)学生欣赏教材中的作品,分析材料,研究纸立体的制作方法。

       (2)交流汇报,教师小结:作品通过卷、压、折、剪、粘、穿插等方法来表现。

 3.研究学习。

     (1)出示一张纸,设问:“谁有办法让它变成立体形状?”

     (2)学生上台展示各种纸立体的制作方法,教师进行适当提示、启发。

  4.尝试练习。

       将一张铅画纸制作成多个纸立体形状。

  5.交流评价。

       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同学互相评价。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剪刀、胶水等

    (教师)立体造型范例、示范用纸、剪刀、胶水、学生用纸等

  教学过程

  1.欣赏启发。

       欣赏教材中的范例,分析其构成方法及造型特色。

  2.感受体验。

       将教师提供的立体造型分解并重新组合。

  3.联想创作。

       学生将上节课制作好的各种纸立体形状用合适的方法组合,变成一件完整的立体造型作品。

  教师巡回辅导。

  4.展示评价。

      学生将作品布置成一个“立体造型”作品展览,互相参观,互相介绍,互相评价。

  5.教师小结。

 课后小结:

       动手课学生很感兴趣,完成情况不错。

 

第5课   自行车的故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自行车的演变过程、自行车的造型特点和功能作用。

    2.通过对自行车的绘画、设计,提高造型表现能力。

    3.感受工业设计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选择各种各样的自行车为表现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可以在学习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以自行车为教学主线,训练学生搜集、选择、运用资料的能力。让学生在自行车的造型、功能演变中,了解自行车除了具有实用价值以外,还具有审美价值,感受工业设计的发展。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自行车的结构和款式,感受自行车的设计美,学习用各种工具材料绘画自行车,设计“个性化的自行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创新精神。

 2.重点、难点。

    重点:学画自行车。

    难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完成个性化的设计。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油画棒、水彩笔、记号笔、中国画颜料、水粉笔等绘画材料可任选一种

    (教师)各种自行车的图片资料、范画、各种绘画颜料和工具等

  教学过程

1.感受体验,分析讨论。

 (1)组织全体同学到操场上课,教师请会骑车的学生骑一骑自行车。

 (2)讨论:①为什么两个轮子的自行车在行驶时不会倒?②自行车由哪些部分组成?(车轮、车座、车把、车铃和车身)

2.欣赏图片,学习探究。

   分小组,看课本第10页,说一说:自行车是怎样设计出来的?早期的自行车怎样演变成现在的自行车?

3.学生作业。

    对照刚才骑过的自行车,画一辆自行车或有关自行车的场景画。

4.作业展评。

    鼓励学生大胆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油画笔、水彩笔、记号笔、中国画颜料、水粉笔等绘画材料可任选一种

    (教师)优秀学生作业、各种绘画颜料和工具等

  教学过程

1.佳作欣赏,导入新课。

  ⑴展示上节课优秀作业,激发学习兴趣。

  ⑵揭示课题:设计新式自行车。

 2.师生讨论,学习探究。

  ⑴新式自行车从哪些方面去设计?引导学生讨论。(从自行车的造型、色彩、轻便、用途等方面进行改造设计。)

  ⑵发挥学生想象,开展个性化自行车的设计。教师巡视辅导。

 3.作业展评。

  (1)请学生谈谈自己创作的思路、自行车的个性特征和给自行车取的名字。

  (2)引导学生评选“最喜欢的自行车”,说说选择理由。评选“最佳设计师”。

  (3)举办优秀作业展览。

 课后小结:

       在完成写生作业上,线条表现不错,造型上还欠缺。设计作业完成有新意的还太少。在引导上和启发上今后还要多思考。

 

第6课  四季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一年四季的知识,能运用花、树等自然界中的各种景物来表现四季的不同特征。

  2.培养学生运用适合自己的绘画工具、材料表现四季,学习给诗配画或画配诗,体会画画与作诗互相融合的感觉;能用色彩表现四季的象征景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色彩表现力和综合创造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四季、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四季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杜甫眼中的春景,碧与白,青与红,色彩流溢,春天的美景历历在目;“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杨万里眼中的夏天,碧绿的莲叶,茂盛而广袤,阳光映照下的荷花显得特别的红艳;“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杜牧眼中的秋天,色调明朗、充满生气,充分展现了秋季的美丽;“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眼中的冬天,则因为有了梅雪争春而更显活力,色彩鲜明。

 那在儿童眼中的四季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本课以《四季歌》为题,意在通过观察、欣赏一年四季的典型美景,帮助学生了解四季的特点,知道有关色彩的象征意义;学习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魅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诗画融合创作的能力。教材提供了春天的樱花、桃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菊花和冬天梅花的图片,目的是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观察比较四季的特点,体会四季色彩象征意义。为了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帮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诗画融合的名家大作或同龄作品,教材还提供画家笳咏的《春江水暖》、徐英槐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潘天寿的《映日荷花别样红》及一些学生作品,并以此激发创作欲望。那么,怎样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加强生活感悟呢?让学生游览、观察,感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这样,学生的创作才会更有生机,教师的教学也更显得有本有源。

2.重点、难点。

    重点:画出四季的特点,进行四季的诗配画或画配诗创作。

    难点:画出四季的象征景色,能够在创作时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蜡笔水彩画等工具、探索春季的秘密(花、叶等)、收集有关四季的资料

    (教师)范画等

 教学过程

1.交流发现。

    (1)提问:你心中的四季是怎样的?

    (2)交流在一年四季中花、草、树等景物的变化特点。

 2.欣赏范画。(名作或师生范作)

    (1)出示范画,提问:画的是哪个季节,你怎么知道?

    (2)比较各季节范画的画面区别。

    (3)教师小结。

 3.学生创作。

    (1)让学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季节进行创作。

    (2)建议:要抓住这个季节的主要事物及色彩特点。

    (3)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4.作业评价。

    (1)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讲评。

    (2)同桌参考教师提供的评价标准进行互评。

    (3)评价标准:①作品是否体现季节特点;②作品是否更大可能地发挥工具材料的特性;③作品是否在构图、意境的表达上富有创意;④作品是否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4)学生修改各自作品。

 5.小结拓展。

    收集有关四季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蜡笔水彩画等工具、收集有关四季的诗词

     (教师)诗配画的范作等

 教学过程

 1.深入交流

    (1)再次交流有关四季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教师小结,明确目的:本节课要完成一幅诗配画的作品。

 2.分析范作。

    (1)出示诗配画的范作。提问:你发现这幅作品的诗意与画之间有什么联系?画中季节的象征性景物是什么?

    (2)师生共同分析范作。

    (3)教师小结诗配画的特点。

 3.尝试创作。

    (1)让学生讲讲自己准备为哪句诗作画。(文字资料没收集到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提供相关诗句。)

    (2)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4.评价作品。

    (1)学生自我评价与互评相结合。

    (2)展示作品:评出具有意境的作品。

 5.课外拓展。

    设计四季故事,进一步探索你喜欢的季节的特点。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选用蜡笔水彩画或钢笔水彩画,水粉等绘画工具

    (教师)课件、各种四季的图片资料、范画

  教学过程

 1.回顾总结。

    (1)师生共同总结上节课所学的诗配画的特点。

 2.欣赏佳作。

     联系大自然的美景及图片(包括象征色彩的图片)进行赏析。

 3.畅谈感想。

    学生间互相讲述四季的特点及色彩特征。

 4.创作作品。

    (1)主题:画出四季的象征色彩。

    (2)技法:运用蜡笔水彩画、钢笔水彩画、水粉等形式作画。

    (3)配一句或几句表达自己感想的话或诗歌。

 5.课外拓展。

     设计四季故事,进一步探索你喜欢的季节的特点。

 课后小结:

       作业完成情况一般,感觉这课内容比较难上,课的内容太多,要减少。

 

第7课   美丽的孔雀

 一、教学目标

  1.根据孔雀羽毛的特征设计花纹或花边。

  2.学会用点、线、面组成花纹图案,感受图案的装饰美感。

  3.培养学生对美术设计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美术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通过教学,让学生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学会用艺术的形式表现美、创造美,并尝试美化生活。本课《美丽的孔雀》就是典型的课例。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孔雀羽毛的美感,并根据孔雀羽毛的特征设计花纹和花边,装扮自己和周围的事物。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用点、线、面元素设计绘制美丽的花纹或花边。

    难点:根据孔雀羽毛的特征设计花纹或花边。

 三、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水彩笔、油画棒

    (教师)课件、画笔

  教学过程

1.寻找生活中的孔雀图案,描述图案特点。

  教师可事先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或寻找有孔雀图案的服饰、坐垫、帽饰、公益广告、活动海报等。

 课中让学生对收集到的图案作品进行仔细地分析。(具体从两方面进行评析:图案整体造型、羽毛的图案设计。)

2.分析图案设计的基本要素。

    (1)形的概括和变形。

    (2)图案中点、线、面的运用。

    (3)图案色彩的搭配:和谐而有变化。

 3.学生创作。

        学习色彩平涂、彩笔勾勒的方法。

    (1)起稿

    (2)设色

    (3)勾勒

 4、作业展评。

 课后小结:

      完成情况良好,作业有味道的不少。在色彩和造型上表现都可以。

 

第8课  山外有山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全国各地各种名山大川的图片,感受山的造型之美。

  2.了解简单的浅浮雕知识,尝试用各种纸材,学习撕、剪、拼、贴等纸造型技法,表现重叠的山峰。

  3.进一步认识大自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本课教学分欣赏和立体纸造型两部分。旨在通过大量的自然风光、名山图片的欣赏,感受不同造型的山带来的不同的美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用纸雕拼贴组合的形式再现山的美感,激发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爱国热情。

 2.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不同造型的山带来的不同美感。

    难点:用立体纸造型表现重叠的山峰。

三、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彩纸、剪刀、彩笔

     (教师)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1.欣赏图片,感受美感。

    (1)看图片,认识中国的名山大川。看看、说说、议议:我最想去的名山是哪儿?

    (2)结合本地区的山水风光,说说其造型特点和观山的感受。

    (3)说一说,我国还有哪些名山?讨论自己曾经看到过的名山以及观山感受。

2.分析纸造型山的制作步骤。

    (1)请学生看步骤图,分析制作步骤。

    (2)讨论:想一想,可以表现山的纸造型还有哪些方法?

 3.研究纸造型组合、重叠的处理方法。

 4.学生创作。

      学生制作过程中,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5.作品展示,添制或添画一些植物进行陪衬。

 6.师生互动评价。

 课后小结:

      达到预期目标,只是材料的种类太少,作业的外观和色彩感觉差。

 

第9课  灵璧奇石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灵璧奇石的欣赏,感受自然美。

 2.利用石头、颜料及其他材料进行简单的造型创作。

 3.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创作、表现的欲望,提高设计、制作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教材用大篇幅介绍了安徽灵璧奇石。通过对灵璧奇石的独特形态、色泽、质地、纹理等方面的欣赏,让学生感受自然美,激发他们创作表现的欲望,提高他们对设计制作活动的兴趣。

 石头,在路边、溪涧随处可见,随处可捡。将它们拾起、洗净,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的形状千奇百怪,色彩和肌理极为丰富。用石头造型可以较为夸张、概括又极具变化,加上线、铜丝、螺丝、纽扣等实物装饰或彩绘等方法装饰,极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意在引导学生根据石头形状、色彩等特征,通过有趣的石头造型设计,在玩耍中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进行石头造型设计、制作。

    难点:石头造型的新颖和富有美感。

 三、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各种形状的石头、铅笔、彩色水笔、水粉颜料、毛笔、笔洗筒和生活中的废旧材料等

    (教师)石头造型作品、AB胶或502胶等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1)欣赏教材中的灵璧奇石图片,感受奇石自然美。

    (2)揭示课题:《灵璧奇石》。

 今天,同学们带来许多形状各异的石头,老师也带来了用石头制作的作品。(出示教师范作)大家来说一说:老师是怎样把石头做成这么好看的小动物的呢?

2.深入研究,分析归纳。

    (1)老师分解石头小动物:身体——石头形状有很生动的动态;

                         耳朵——两块小小的石头;

                         尾巴——独特的石头。

    (2)把其他卵石作品分发到各小组,供学生继续研究、学习。

    (3)归纳卵石动物的造型特点。(夸张、概括又极具变化)。

 3.学生创作。

     请学生拿出自己所带的石头,进行卵石艺术品的创造。

    (1)设计构思——可以从较大的石头入手,也可以多块石头加以组合,对石头的原有形状加以想象。

    (2)固定——确定作品造型后将石头之间用AB胶或502胶固定。

    (3)装饰——根据表现需要,用水粉颜料、油画棒等绘制,也可以用实物,如铜丝、毛线等加以装饰。

    教师及时为学生提示、指导。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创造。

 4.欣赏交流。

    请学生说说自己作品的特色与想法。谈谈在创作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怎样克服?

 5.课后拓展。

    在周末或假期,同学们可以和父母亲一起到大自然中找一找造型独特的石头,并进行艺术创作。

 课后小结:

      学生准备的石头太差,附近也没有什么地方好捡,因此在色彩感觉上差,造型上表现丰富,有意思的还挺不少。

 

第10课  飞流直下三千尺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瀑布的知识。

 2.培养学生对瀑布等自然景物的观察能力,学习用线条的疏密变化、明暗对比等方法来表现瀑布。

 3.启示学生保护水资源,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瀑布作为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从高山奔腾而下,或婉转流长,或哗然呐喊,或清脆悠然,昭示自己无可抵挡的力量,向世人展示它那洒脱自信的风采。这种风采吸引了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墨客的目光,牵动了他们那激昂的心灵。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就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表达,可见诗人眼中的瀑布的震撼力。而现代著名的国画家李可染以其作品《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则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瀑布的形态之美,抒写了心中无限的热爱与赞美。

 “胸中有丘壑,下笔如有神”,对自然的观察、解读和表现是非常重要的。本课以《飞流直下三千尺》为题,意在通过了解有关瀑布的知识,欣赏名家大作,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线的疏密变化和明暗对比方法进行造型。激发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教材选用李白的诗歌、李可染的国画以及各种瀑布的图片和资料等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对瀑布有深刻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观察和表现的欲望,训练他们对线条、明暗的表现力,对自然景色的取舍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对祖国的名瀑大川的热爱之情。

 2.重点、难点。

    重点:用不同的线条及明暗对比方法表现瀑布。

    难点:画出瀑布的特征及美的感受。

三、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参观家乡的瀑布,收集有关资料和图片

    (教师)范作等

 教学过程

 1.说说体会。

    (1)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看到的瀑布的特点及对瀑布美的感受。

    (2)尝试创作。

 2.欣赏范作。

    (1)欣赏作品,对照自己的作品说说创作的主题。

    (2)学生评价范作(注意线条明暗和构图等的表现),并提问:你们觉得瀑布该怎样表现?

    (3)师生共同小结:线的力度、疏密、明暗变化的方法等。

 3.学生创作。

    (1)主题:我眼中的瀑布。

    (2)内容:可以画一道或几道瀑布(注意构思、构图、线条、明暗和色彩等)。

    (3)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4.课外拓展。

    (1)课外画一些瀑布的速写。

    (2)讲解有关瀑布的游览故事。

 课后小结:

       效果一般,在引导的方法和示范作画上,还要多思考。有色彩的还行,没色彩的表现上就不够理想了。

 第11课  字的创意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字体装饰艺术的特点,学习字体设计方法,能从汉字的义、形和结构特征出发,对汉字的笔画和结构作合理的联想和变形,创意出美观形象的美术字。

 2.从设计和创意美术字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充分体会美术与自己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学习用美术语言表达思想,提高审美文化素养。

 3.了解中国古老汉字的历史及构成,感受汉字的奥妙和艺术魅力。增进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自5000年前仓颉造字的传说开始,到3400多年前殷商时期在龟甲和动物胛骨上刻写的“甲骨文”,再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文字,古老的汉字承载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汉字篆、隶、行、楷、草不同字体的演化,形成了自成一体的书法艺术,成为中国造型艺术宝库的瑰宝;从古到今,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字的演化还直接促进了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

 汉字起源于记事图画。它遵循造型美、对称美、均衡美及意象美的构成法则,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并将其单纯化。它是用来传达信息、记录思想的一种媒体。本课程通过文字的创意设计,从基本技巧、构成法则及结构、比例、平衡、节奏、韵律、点画笔调、均匀与重心以及文字设计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方面,创作出有个性、有强烈的视觉震撼力的字体,并将设计出来的字体根据主题进行编排和变化,从而构成最美的设计效果。

 在当代平面设计中,文字可以是“信息”的自我表白,也可以是对图形的说明,起着与图形的互补作用。经过了艺术加工的美术字具有美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整齐醒目的特点,具有刚劲、细腻、浪漫、形象等特殊意境,给人以千姿百态的美的享受。在不少的设计中,文字本身就是图形的情况也常有发生,在报刊、杂志、书籍,展览会、环境布置、商品包装、广告宣传等方面的美化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其实带有装饰性的美术字并非现代的产物,早在3000年前就已出现,并且形态优美,如鸟书、蝌蚪文、凤尾书、芝英篆、金剪书等。这与传说中仓颉造字时的“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查龟纹鸟迹之像,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相吻合的,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了博采众美,因情生文,因文见情,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融为一体,从汉字诞生的第一天起,就被注入了美。

 本课程所涉及的领域很广,我们可以分三课时来教学。

 第一课时为古老汉字文化的介绍和现代美术字的欣赏。

 第二课时为基本美术字体的了解与练习。美术字的基本字体有两大类:第一类是宋体字,第二类是黑体字。大量的变体美术字,都是在宋体、黑体的基础上变化产生的。

 宋体字:其风格特点是典雅工整、严肃大方。笔画形象特征是横细竖粗,竖画起笔、横画落笔、转折处都有装饰角。点如瓜子、撇如刀、捺如扫。这类字体比较适合阅读,所以在报刊、书籍以及招贴海报、包装装潢、书籍封面等的文字设计中广泛使用。

 黑体字:其风格特点是结构严谨,笔画单纯,浑厚有力,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其笔画特征是横竖从视觉上看粗细一致,笔画方头方尾,方黑一块。因此,也叫等线体、方体。

 第三课时为字的创意和设计应用,注重文字的形象创意方法,加入文字图形化的设计,从而拓展文字的表现空间,也可以通过运用电脑辅助设计,使得文字造型的变化更加多姿多彩。通过试着设计一些简单的字体,对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文化修养,都具有一定的意义。从学校教育来说,学写美术字,对促进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创美能力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汉字的历史,掌握美术字体艺术设计的基本知识、技巧、方法。

 难点:字体设计的创意。对学生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抓住字义、字形、结构等汉字基本特征,灵活、合理地进行变体,使原字体变得更形象、美观、活泼,达到创新的目的。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常用作画工具。收集各种商标、广告、印刷品中的美术字

(教师)准备宋体、仿宋体、新宋体三种美术字和分解宋体、黑体美术字的基本笔画的挂图,教师范作,变体美术字的图片

 教学过程

1.欣赏范作,导入课题。

(1)欣赏教材上的变体美术字或教师的范作,(可以是招贴广告中的文字剪贴)并进行分析、讲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欣赏一幅毛笔书法作品和一本书的封面文字,进行比较,说说文字的功能及用途。

2.了解历史,了解古汉字。

(1)出示或书写甲骨文中的象形文字,猜一猜它是什么字?(如:日、月、山、水、草、木、鱼、牛、鸟等字。)

(2)书写、讲解这些文字的变化过程。

(3)教师可以在宣纸上用毛笔书写几个不同字体的汉字。如:篆书、隶书、正楷、行草、宋体、黑体等。

(4)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和对汉字艺术的理解。

 小结: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自5000年前仓颉造字的传说开始,到3400多年前殷商时期在龟甲和动物胛骨上刻写的“甲骨文”,再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文字,古老的汉字承载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汉字篆、隶、行、楷、草不同字体的演化,形成了自成一体的书法艺术,成为中国造型艺术宝库的瑰宝;从古到今,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字的演化还直接促进了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在当代出版印刷中应用最广的两种字体:宋体和黑体字。

 3.探讨创意,感受创意。

(1)请全班字写得最好的同学到黑板上书写几个简单的汉字。(教师事先在黑板上画好了方框,要求学生将字写入框内)

(2)介绍、演示宋体和黑体美术字的变化方法及变化过程。导入宋体和黑体美术字学习,重点对笔画、结构及同一组字的大小统一、笔画粗细统一等作详细介绍。

 学习方式的指导:“你发现这种字体有什么特点?”引起学生思考、讨论与观察,尤其让学生感受美术字的规范性和装饰性的特点。以“永”字为例、出示不同字体的范画。

    ①宋体:端庄大方,笔画横细直粗,点上尖下圆,横画收笔有顿角,笔画转折时顿角明显。

    ②仿宋体:挺直、秀丽,笔画横直较细,起笔、收笔都有明显的顿角。

    ③黑体:笔画方头方尾,醒目有力。

(3)讨论、小结。

 美术字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实用字体,有着整齐、醒目、美观、易认的特点,是开展宣传、教育不可缺少的工具,如横幅标语、黑板报、墙报、会场布置、展览会,以及商品包装和装潢,各类广告、报刊杂志和书籍的装帧上等都离不开美术字。

 4.欣赏范作,分析比较。

    (1)出示两个字,探讨判断哪个是黑体、哪个是宋体字。

    (2)介绍不同字体在电脑设计中的应用。

    (提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问或直接逐一介绍印刷品中的各种字体。)

 5.作业练习,体验创意。

  (1)书写一个宋体和一个黑体字。

  打格:根据应用场合的需要,确定字的大小和形状。一般学生容易忽视打格子,因此,此步骤应强调。

  布局:美术字的布局首先要了解字体的组织结构和基本笔画的特点。布局时应根据每个字的组合结构,划分各部分的比例。

  定骨架:用单线划出字形,用笔要轻,笔迹宜淡。

  双勾字形:笔画要统一,按骨架的位置画出笔画。

  填色:按需选择颜色,填色一般先画轮廓,再在中间填色。(提示:也可以写一下这两种字的基本笔画。)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6.展示作业师生评价。

 (1)作业展评。

 (2)小组评、集体评和教师评相结合。对照“笔画形状是否统一,结构是否稳妥,文字在格内是否满格,大小一致”的要点,共同评议优劣。

 7.课外拓展、延伸。

  (1)收集各种商标、招贴、广告、印刷品中的美术字图片。

  (2)提供探索性的主题:了解中国古老汉字的历史和起源。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常规的作画工具。

    (教师)学生优秀作业,范作,广告招贴、商品包装、报刊标题等剪贴图。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欣赏比较。

 (1)出示学生作业,总结前课学写宋体、黑体美术字的情况,肯定优点、指出缺点,以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出示各种变体美术字挂图,让学生观看、比较它与宋体、黑体美术字的异同。

 (3)教师小结:变体美术字是在宋体美术字、黑体美术字的基础上,把笔画、字形作了改变或夸张,使其更具装饰性的一种字体。书写时根据文字的内容,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字形、笔画、结构进行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之具有多样的自由变化和艺术感染力,从而达到强化文字的精神含义的目的。

 2.小组讨论,研究创意。

(1)研究美术字的写法:

 讲演结合,先说明变体美术字的实用意义。按课本所示的三种常见变化规律,讲授变体美术字的变化、设计和书写方法。着重提出:笔形的变化,讲究实用性、可读性、艺术性等。

(提示:在讲解变化的方法时,为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冷饮店的“冰”字,或让学生自己进行联想。)

(2)板书:特点:生动活泼、趣味性强。

    用途:多用于广告招贴,商品包装,报刊标题,书籍的书名等。

3.寻找内容,设计构思。

  (1)引导学生对课本字例作评议,以拓宽学生对文字创意设计的思路。

  (2)探讨文字中其中一个笔画变化的情况:找一件物品替代。

  (提示:利用直尺、水彩笔等工具,在“火”、“果”、“雨”、“日”中任选一例,设计并绘制成变体美术字。)

 4.学生创作,巡视指导。

  (1)选一个字或一个词,如“美”或“浪花”等,根据文字的内涵来构思创意的形式,体会变体美术字的适应性。

  (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结拓展,保存作品

  (1)自己评:让设计好的学生上讲台说说自己的设计思路、方法、过程。

  (2)师生共评:对能写出有创意的美术字的学生给予鼓励。

  (3)保存学生作品。

  (4)课后收集各种商标、招贴、广告、印刷品中的美术字图片。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常规的作画工具

    (教师)学生优秀作业、范作、各种板报、招贴、宣传广告、商标等挂图

 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

    (1)欣赏学生的作业,讲评优秀的创意设计作品,并由此进行启发、引导。

    (2)提问:你认为字形创意设计的作用是什么?字的创意设计可以应用在什么地方?

    让学生欣赏课本内范例和课件范例,启发学生进行美术字变形、装饰、色彩、美化的思维。

    (3)小结。

 2.创意分析。

    (1)欣赏美术字在商标、招贴中应用的范例。

    (2)讨论分析商标及招牌的创意。

    (3)小结:有创意的美术字能吸引人,其生动性和趣味性很强,装饰效果很好,有些美术字本身就是一幅图案。

 3.表现创造。

    作业练习:设计一个报头或题花、或封面文字设计、或广告招贴、或商标文字设计、或招牌设计等。

  4.创作辅导。

    学生作业设计开始,进行针对性指导;对有新意的设计进行表扬,以此进一步启发其他同学。要求:字型变化有序,装饰美观。

 5.互动评价。

    (1)自己评:介绍作品的创作过程。

    (2)小组评、集体评和教师评相结合。

 6.小结拓展。

    (1)了解和关注电视、影片中的动画文字创意设计。

    (2)保存学生作品。布置下一节课的准备工作。

 

 课后小结:

       完成预期目标,完成情况不错。

 

第12课  图形联想

 一、教学目标

 1.欣赏图形联想的图片,初步了解图形设计的基本知识。

 2.能利用不同的图形,进行各种创意的联想,设计、组织画面,提高创造能力。

 3.引导学生在观察、联想等活动中体验造型乐趣并获得视觉感受,增强图形创造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图形与人类知识和生活的整个领域有关,而且关系密切。图形本身是视觉空间设计中的一种符号形象,是视觉传达过程中较直接、较准确的表现媒体,它在人们的文化、信息沟通和交流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图形设计是一门专业设计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形象思维和开发想象意识的课程,并通过作业训练,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开发学生自身的创作潜力和构思动力,为专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形象思维与图形表现技巧基础。

一个圆,在小学生的眼里会变成太阳、月亮、球、饼、轮子、扇子……小学生是善于想象、长于联想的。但平时小学生对各种大小、形状、纹理都不一样的图形往往又是不太注意的。本课编排的目的是通过看看、想想、画画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通过对所观察事物的形状和大小的联想,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本课简要介绍了图形联想的构思方法和思考途径,然后着重介绍联想在构思创意中的重要性和基本运用,对图形的基本运用、图形的基本训练形式加以介绍和讲解。

 本课展示了各种不同的图形联想图片,便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业提示相呼应。教材中各种示范图片的联想、添画具有一定的情趣,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为造型表现课,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图形联想的构思方法和思考途径,并进行初步练习;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基础上的提高,让学生自己选定一个图形,画一组这个图形的联想图。

2.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和想象的方法,体验图形的联想和添画的乐趣。

    难点:图形的联想和画面的组织。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可自由选择彩色水笔、油画棒、彩色铅笔、签字笔等

    (教师)范例、浅色卡纸(32开)

 教学过程

1.引导游戏。

    比一比:谁的圆形变化多、添画妙? 

    教师小结:经过我们精心的思考、大胆的想象,单纯的圆形可以变出这么多有趣的图形!

    板书课题:《图形联想》。

 2.方法指导。

    (1)由老师示范最基本的联想方法:在基本形上巧妙地添加少而精的图形。

    (2)给出帆船图形,鼓励学生自由联想。?

 3.欣赏启发。

     通过欣赏教材中悉尼歌剧院、水杯、尺子、鸭子的联想图片等,启发学生对图形的发散性想象思维。

 4.创作练习。

    (1)作业要求:自选一个图形,大胆添画成一组有趣的联想图。

    比比谁想得多,想得与众不同,想得有趣。

    (2)学生创作,教师巡回辅导。

 5.展示评价。

    (1)请学生分别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对联想的方法加以说明。

    (2)欣赏完同学的作品后,评说自己最欣赏哪一件作品。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自己喜爱的图形资料,带齐绘画工具。

    (教师)搜集各种创意图形资料、范画及学生的优秀作品,准备好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检查课前准备,安定情绪。

 2、欣赏与感悟。

    (1)欣赏、讲评上节课的学生优秀作品,鼓励学生画出有自己特色的画,鼓起学生的作画兴趣。

    (2)展示创意图形,分析其特点。

    提问:喜欢哪一幅画?画面的创意特色是什么?

    小结:创意图形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给我们全新的形象思维。

 3、思考与想象。

    (1)出示各种创意图形让学生仔细观察、联想。

    (2)提问:你联想到了什么?让学生采用小组接龙方式回答。

    (3)每小组分发几个图形,请学生进行小组探讨、思考。

    小结:同一图形,因为不同角度的观察、不同形式的大胆联想,给图形带来了神奇的变化。

 4、作业与辅导。

    作业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依据观察和想象,画出一组与众不同的联想图形。

    老师巡视中多鼓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5、评价与延伸。

  把学生作业展示在黑板上,组合成一个图形联想园。并引导学生扮演设计师从造型、色彩、创意等方面进行评价。

  鼓励学生课后进行图形联想创作。

课后小结:

     创意作品不少,完成情况不错。 

 

第13课  图形拼摆

 一、教学目标

 1.平面构成设计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初步理解基本形的概念、构成,以及基本形在平面构成设计中的意义。运用形象与空间关系的规律,设计出新颖的图案。

 2.学习用分割、组合的方法获得基本形,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巧妙组合、色彩搭配,完成简单的平面构成设计。培养、锻炼学生的组合造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发展抽象思维。

 3.通过动手拼摆、操作,使学生初步了解分解构成的原理,增强设计意识,并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培养探索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平面构成已发展成为现代造型设计教学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平面构成在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纺织印染、时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商业美术设计等领域中被广泛运用。本课的编写目的就是向学生介绍浅显的平面构成的知识,并作简单的练习。

 平面构成是一种理性的造型行为,是将两个以上的基本形在二维的平面内,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分解并重新组合成新的单元,赋予视觉化的形态美感。扩大传统抽象图案和几何图案的表现领域,大大丰富了装饰图案的图像和表现手段。

 教材将“基本形的变化与排列”,“基本形的重复构成”,“平面形态的分解构成”等三项内容作为平面构成的基础知识,以“图形拼摆”的游戏形式简单地介绍给学生,并与生活相联系。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较早地对现代设计有所接触,并通过构成方法的练习,初步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建立学生对形态的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观念,并且通过研究构成的形态及构成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

“基本形的变化与排列”和“基本形的重复构成”让学生了解基本形是平面构成中最基本的单位元素。图形是由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基本形用相加合成或相减分割的方法获得的。基本形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又可以构成更大的基本形。基本形的变化是极其丰富的,教材运用并列、对称、平移、重叠等方式组合成不同的新形象,图片充分体现了视觉上理性、明朗的美感。“基本形的分解构成”这一课时中,“分解”是对原始关系的解脱和破坏;“构成”则是对新关系的建立与创造。可加深学生对视觉元素、空间的整体关系与构成方法的认识,培养对形态的基本感受和创造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能自由、大胆、巧妙地用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形进行排列组合,运用接触、覆盖、透叠、分离、等变化方法构成各个不同的基本形。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难点:掌握基本形的构成方式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创新;“正形”与“负形”的相互转化这一平面构成形态的创造与表现的基本手段。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蜡笔或水彩笔,纸张,剪刀,胶水,尺子等常用作画工具

    (教师)演示教具:基本原形图例,各种不同的基本形挂图,教师范作

 教学过程

1.游戏与揭题。

 (1)出示一些基本形,(方形,圆形和三角形)请几个学生组合拼摆出有趣的图形。

 (提示:可将几个图形的背后贴上小磁铁,在磁性黑板上拼摆。或用象棋和围棋子进行拼摆。)

 (2)揭题。设计师们把圆形、方形和三角形称为基本形。基本形通过排列和组合后可以构成各种图形和有趣的画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由几个基本形拼摆成平面构成的知识。

 (3)板书课题:《图形拼摆》。

 (4)欣赏教材中的图片。

2.欣赏与评述。

 (1)出示一组图形

 (2)找一找它们的共同点:由基本形变化而来。

 (3)请学生谈谈第一印象:美观、醒目、简洁、色彩、形状……

       在生活中你还见到过类似的图形吗?

    (提示:教师可以课前要求学生收集一些商标图案,作为学具。)

 3.启发与尝试。

  (1)选几个同类的基本形进行拼摆,看一看能构成怎样的图形。鼓励学生尽量多地进行拼摆尝试。

  (2)选两种不同的基本形若干个进行拼摆尝试。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造,并说一说设计的方法、思路。展开讨论:这些图形有什么含义,可以装饰在哪里?

 4.谈话和分析。

  (1)分析、探究:教师进行示范,找一找有什么规律吗?

    引导得出一些基本形构成的方法:接触、重叠、分离……(详见相关资料)

  (2)巩固提高再欣赏:欣赏优秀的基本形平面构成作品。

    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著名标志、精美图形,就是巧妙地运用这些构成方法设计的。

  (3)还有其他构成的规律和方法吗?(发散、分割、综合……)

 5.创作与指导。

  (1)你能用基本形拼贴出美丽、新颖的图形吗?

    (制作3个,根据具体掌握情况可多练习。可以用绘画和剪贴的形式,视学生准备的学具而定。)

  (2)鼓励积极思考、操作细致、大胆创新的同学。

  (3)在创作过程中学习利用形与地的关系。

 6.展示反馈,评价小结。

      展示优秀作品,评选最佳设计、最佳图形构成作品。

  (1)学生相互交流设计的感受。

  (2)小组评、集体评和教师评相结合。

 7.提供主题,拓展思路。

  (1)教师课堂小结: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表达出自己心中的美感来。

  (2)收集各种基本形组合或拼摆的图案资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常规的作画工具

    (教师)七巧板玩具,彩纸,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面构成中基本形的排列与组合,我们通过对许多基本形的组合创造了具有美感的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对基本形进行分解与再构成的创作练习。

(1)展示范画(熊猫)——圆的分解构成,观察后说说这张画是由怎样的一个基本形分解而成的?

(2)师生互动,拼摆图形。

 2.拼摆七巧板。

(1)大家玩过七巧板吗?谁能用七巧板拼摆一个图形?教师出示七巧板的课件及图形,进行拼摆演示。

 七巧板是中国著名的拼图游戏玩具之一。设计科学,构思巧妙,变化无穷,能活跃形象思维,特别是通过拼摆能启发我们少年儿童的智慧,所以深受欢迎……

 (简单地介绍七巧板,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制作七巧板:将一个正方形切割分解成7块。(如教材所示)

 (3)拼摆七巧板:出示一幅七巧板构成的图形,请学生用自己做的七巧板拼摆出来,比一比谁拼得快。

  小结:将一个基本形剪切(分解)成几个形状后,可以重新拼成多种图形。七巧板就是利用了分解构成的这个原理。

 3.互动演练,激发创意

 (1)出示一张方形图纸。(基本形)

 (2)分解基本形。(3次)

 (3)组合成新形态。

 (4)变换构成方法。

 展示后,启发学生了解构成的几种方法:分离、错位、连接等,让学生观察后找出以上在组合中相应的部分。相同的剪法可以拼出不同的图形。

 小结:任何一个基本形,我们都可以视作为“母体”,进行分解组合,创造新的形态。从母体中被切挖出的部分,我们叫它“正形”,切挖后的空白部分,我们叫它“负形”,正形和负形之间就构成了“形”与“地”的关系。

 4.欣赏作品,创作练习。

(1)欣赏平面构成作品,引发讨论。

(2)学生创作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交流展评。

(1)学生展示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并作讲解。

(2)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作分析指导。

 6.小结拓展。

(1)小结本课,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2)收集应用在商品广告中的平面构成作品。

课后小结:

      完成情况不错,学生对此很有兴趣 ,有意思的很真不少。

 

第14课  黑白撕贴画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黑白撕贴画的艺术特点,了解黑、白、灰关系的基本处理方法。

  2.通过撕撕、贴贴,学习黑白撕贴画的基本制作和表现方法,提高学生对撕贴画的兴趣。

 3.培养学生养成有条理的学习、制作好习惯。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意图。

 撕贴画作为一种最普通不过的工艺品,无不显示着人们欣赏美的情趣和想象力。撕贴画的材料随手可得,许多可能就是废料、垃圾,但在心灵手巧的艺术爱好者手中便能变成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撕贴画在人们代代相传的过程中,变得愈来愈美、愈来愈成熟。撕贴画的主要特点是“贴”,贴的组合体现了美的感受,体现了人的想象力,同时也创造了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废旧报纸的价值几何,当作废品拿来卖,不值几个钱,而把它制作成艺术作品,那就没法估量了。学习用废旧报纸来制作“黑白撕贴画”,学生肯定感兴趣。

 本课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三项基本操作技能:一是学会撕各种图形;二是掌握事物的组合次序;三是学会合理处理黑白灰的关系,对撕贴作品的装饰美化。上述这些操作方法,教师在指导时对每一程序的制作方法都要交代清楚,做好演示,以减低学生撕贴时的难度。

 “黑白撕贴画”的制作过程,是学生造型能力、创造美的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的过程。通过撕撕、贴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变废为宝的意识,同时也能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正确的撕贴程序。

    难点:撕贴图形的过程中合理处理黑、白、灰关系。

三、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32开、16开大小的白卡纸,废报纸,胶水等

    教师:各种废报纸若干,收集黑白画图片,胶水等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检查课前准备,安定学生情绪。

2.演示范作,引入课题。

    你见过黑白画吗?画面是怎样的?

    老师这里有几幅黑白画,好看吗?看一看,它与彩色的画有什么不同?

    你见过撕贴画吗?了解撕贴画的制作过程吗?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黑白撕贴画》。

3.范画分析。

    黑白撕贴画有什么特点?(废旧报纸撕贴,黑、白、灰层次分明,有独特的美感。)

    欣赏教材上的优秀作品。

 4.示范制作。

 (1)分析图像结构特征,撕出各部分。

 (2)摆放图像,局部调整。

 (3)按次序由下而上进行粘贴。

 (4)添加背景。

 5.作业要求。

 撕贴一幅自己喜欢的黑白画。

 对撕贴得快的学生可要求将纸的正反两面都贴上图像;完成作业后要求学生将废纸装入废纸盒中,保持桌面整洁。

6.完成作业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评、全班评,评出优秀作品予以展览。

 课后小结:

      本课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情况不错,在处理黑、白、灰的色彩层次上也还不错。

 

第15课  自制棋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棋文化,培养学生对历史悠久的棋文化的热爱之情。

 2.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设计、制作立体的棋子。

 3.提高学生对立体造型的感受、设计和表现能力。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弈棋是一项有对弈双方进行智力竞赛的体育项目之一,它比智力、比战术、比意志。棋的变化复杂、趣味浓厚,工作和学习之余参加棋类活动,不仅能丰富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锻炼思维能力,培养机智沉着、灵活应变的意志品质。对于孩子来说,手举棋子双方对弈,不仅可以愉悦身心,而且是一项开发智力的有益活动。学过棋的孩子与未学过棋的孩子在智商、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等4个方面的差别很明显,其中注意力与观察力方面的进步犹为明显。棋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军棋、跳棋等很多种,其中尤以中国象棋和围棋最为普及。

 本课主要意图是让学生较充分地感受棋文化以及棋子造型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时期棋子的造型变化及棋子不同角色的个性化表现,有意识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棋子角色进行造型设计表现与应用,用充满想象力的独特的造型和色彩展现棋子的美。

 教材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弈棋图和立体造型的棋子,如唐朝绢画、汉朝弈棋俑、宋朝的象棋棋子以及现代的立体象棋棋子等等。还展示了现代游戏棋以启发学生产生更多的设计表现方式,尽情地表现自己设计的棋子造型。

 本课为设计·应用类型的课,安排2课时完成,有着不同的侧重点。第1课时主要了解棋文化和棋子的制作工艺,并设计自己喜爱的棋子造型;第2课时完成棋子制作,并运用于下棋的游戏中,体验下棋的乐趣。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做好相互间的衔接。

 2.重点、难点。

    重点:对棋子立体造型的观察、设计与表现。

    难点:对棋子不同角色特征的把握与表现。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泥巴或橡皮泥、水粉颜料、雕刻工具等,收集有关棋文化资料

    (教师)尽可能收集各种棋的图片资料、范作、各种制作工具和材料等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检查课前准备情况,安定学生情绪。

 2.揭题。

    这是什么?出示棋子。揭示课题:《自制棋子》

 3.引导思考。

(1)你喜欢下棋吗?喜欢下哪种棋?

(2)下棋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锻炼思维能力,培养顽强沉着、机智勇敢的意志品质……)

(3)你印象中的棋有哪些棋子组成?

    使学生认识将帅、兵卒、车马炮和棋盘等。

(4)你知道棋的来历吗?引导学生感受棋文化。

 4.引导探究。

 (1)书上的棋子在造型上有哪些特点?

    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大胆地说出棋子的造型、色彩特征等。

 (2)让学生尝试制作自己喜欢的棋子。相互评点、交流感受。

 (3)欣赏大师及同龄人的作品,分析不同材料及不同的表现方法。

 5.作业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表现独一无二的棋子。

 6.学生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辅导要点:(1)棋子的整体造型;(2)表现方法;(3)个性体现。

 7.展示学生作业,请学生谈谈自己的创作思路,再让同学评议,教师小结。

  8.延伸部分: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表现棋子吗?请同学们课后继续尝试。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泥巴或橡皮泥、水粉颜料、雕刻工具等,收集各种棋盘

    (教师)尽可能收集各种棋及相关的图片资料、各种制作工具和材料等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检查课前收集情况,安定学生情绪。

 2.相互欣赏。

    把学生优秀作品予以展示,共同探讨成败得失。

 3.相互介绍。

    让学生出示自己带来的棋,介绍下棋的技法。

 4.引导游戏。

  (1)你会下棋吗?你了解下棋的规则吗?怎样才能做到既快乐又文明?

  (2)同桌相互比赛,再比出小组冠军,接着比出班冠军。

  (3)班冠军与老师进行比赛,将气氛推向高潮。

 5.小结延伸。

  (1)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感受,选出最好的棋的设计,并大胆地提出修改建议。

  (2)鼓励学生课后再去尝试制作自己喜欢的棋。

 课后小结:

      由于现在学生玩的棋挺多,学生对此课很来劲,作品很有特色。

 第16课  中国民间玩具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民间玩具的知识。

 2.培养对中国民间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提高艺术鉴赏力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中国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在特有的民俗、信仰氛围中,在农耕经济、手工业生产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与人们的生产劳动、生活风俗、宗教活动的需要紧密相连。

 中国民间玩具源远流长,分布地域广阔,花色品种繁多,制作材料庞杂,功能多样。由于它是各民族、各地之间相互借鉴与传承的共性艺术,并与民生民俗共存,因而具有稳定的传统式样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各种玩具充斥市场的今天,更应让孩子们了解和接触中国民间艺术,激发孩子们对民间艺术的兴趣,提高孩子们的艺术鉴赏力和民族自豪感。

 2.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民间玩具(部分)及其图案、色彩所包含的寓意。

    难点:深入浅出、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讲解,启发学生初步认识、感受中国民间玩具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三、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玩具(包括民间、现代的玩具)

    (教师)民间玩具及有关图片资料等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玩具总动员”:请同学们介绍自己的玩具。

 (2)揭示课题:《中国民间玩具》。

 2.直观体验。

 中国的民间玩具,历史悠久,有些玩具虽然不是很精致、美观,但距今已经有好几千年的历史了。接下去我们看一看祖先制作了哪些玩具,翻开课本第36、37、38、39页,以及民间玩具挂图。

    ①燕风筝“五福捧寿”(纸玩具)

    ②大公鸡(泥玩具)

    ③狮子滚绣球(布玩具)

    ④木马(木玩具)

    ⑤螳螂(棕榈叶玩具)

    ⑥面人(面粉玩具)

    ⑦鹿鸟(糖玩具)

    ⑧三勿猴(石玩具)

 3.师生交流。

 (1)你在哪里看到过这样的玩具?

 (2)说说对这些玩具的感受:引导学生仔细观赏图片,了解民间玩具的材质、造型、色彩、花纹等特色,初步认识形式美的基本法则,探究其制作方法。并以自主的方式,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玩具作出简单的评述。

  (3)教师小结补充:

 续上述玩具:①产于北京,风筝色彩鲜艳,造型简洁对称,其制作主要有扎、糊、绘、放四个基本过程。②产于山西,中间滚圆两头细尖,可做成各种动物形象,尾部有一竖一正两个小洞,用嘴一吹,就会发出呜呜的叫声。③产于陕西,神态威风、可爱,造型简洁又有动感,头部纹饰多样,寓意吉祥和健康。④产于云南昆明,可在地上滚动,曾在民国年间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其造型与色彩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⑤产于湖南,利用棕榈叶编织而成,南方各省均有棕叶编织艺人。⑥产自上海。⑦湖北、山东、四川等省都有,它是用糖泥吹制或糖油浇著而成。⑧产自山东,用滑石刻制而成,仔细观察可以看到3只猴子的姿态各不相同。

 4.拓展表现。

 (1)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现一下民间玩具。

    ①你想用什么方式表现?

    ②你制作的玩具会用到什么材料?用什么方法?

    ③教师适当补充,鼓励学生大胆制作生活中的玩具,并能表现出自己的艺术特色。

 (2)课后,拜访当地民间艺人,学习制作民间玩具。

 课后小结:

       效果不是很好,在难点的分析上还不行,学生理解不够,还应多收集材料,在示范上还应多去尝试更多的民间玩具。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

本文来源:http://www.doejyt.com/jiaoanxuean/27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