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doejyt.com--应用文】

《余秋里回忆录》读后感

我很少读人物传记或回忆录方面的书籍。一次在网络上查找资料时,偶遇了电子版的《余秋里回忆录》,因知道他是一位独臂将军,又领导开发了著名的大庆油田,所以就忍不住地浏览了一下。谁知看了几页后,深深被将军的传奇故事吸引,竟欲罢不能了。介于工作和生活的原因,我不可能一天到晚泡在网上看书,于是就到书店将这部足足有几十万字的回忆录买回来,彻夜把卷,仔细阅读。读后,竟觉得回肠荡气、热血沸腾,如同饕餮了一顿精神大餐,思绪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回忆录共分上下两册,也是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余秋里的战斗生涯,重点叙述了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反抗地主阶级压迫,投奔革命道路参加红军在革命的大熔炉里经受考验、战斗成长的经历。另一部分是和平年代建设生涯。重点讲述了他领导的我国石油工业特别是大庆油田开发和大庆人艰苦创业过程。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期,尽管所处年代不同,从事的行业不同,但在这部回忆录里我们都感受到了同样的惊心动魄,波澜起伏;为老一辈革命家和石油工业建设者们不怕牺牲,矢志不渝,克服困难,敢于担当,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所感动、所震撼、所敬仰。余秋里同志投身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历程的回忆,实际上也是我们党始终不懈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一个侧面的历史缩影,值得我们后人认真阅读并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尤其是书中所展示的余秋里同志的高贵品质和优良的革命作风,更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并不断发扬光大。下面,我谈几点读完这部回忆录的具体感受。

一、崇高追求和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是始终保持昂扬的革命斗志,克服一切困难的动力。

余秋里同志出生于江西吉安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就受到地主老财的剥削和压迫;强烈的阶级仇恨,迫使他毅然参加了革命,并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入党那天起,他就抱定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信念。对党组织交给的任务,无论多么艰巨,有多大的困难,他都勇于担当,甚至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参加红军不久,他就在一次反“围剿”战役中脑部负重伤,被组织安排在老乡家养伤。在严酷的斗争现实面前,他毫无惧色,反而更增添了革命斗志;伤口刚一愈合,就找党组织要求归队。以后,他又多次负伤,尤其是在长征开始后的一次战斗中,为了掩护战友,他左臂被打断。当时由于缺少医药和不断行军,无法及时治疗,伤口发炎里边都长了蛆。他以钢铁般的意志拖着伤臂爬雪山、过草地,度过了常人难以忍受的192个日夜,到达甘南后才做了截肢手术。长征后,有的同志曾经问他,在负重伤的情况下,是什么力量支持你拖着伤残的身体走过这两万里的?他回答说就是靠革命的理想和信念。

正是这种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念,赋予了余秋里同志在革命生涯中勇于面对困难,善于克服困难完成共产党人使命的决心和创造力。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那场石油大会战,是在几乎毫无依托的大草原上展开的,又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环境之恶劣,生活之艰苦,一般人是很难想象到的。面对资金不足、设备和材料缺乏、生产设施不配套、生活条件差、气候严寒等困难和挑战,身为中国石油事业主帅的余秋里知难而进,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组织几万石油大军忍饥饿,战严寒,艰苦奋头坚持大会战。仅仅用了三年多时间,就实现了中国石油自给。而支撑这场堪为壮举闻名的石油大会战的灵魂,就是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它极大地焕发了上万石油大军为国分忧、爱国奉献的热情和豪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写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起石油工人的杰出代表王进喜,那个组织工友人拉肩扛运钻机几天几夜奋战在井场被人们称为“铁人”的王进喜,如果说,余秋里将军在左臂被打断的情况下以钢铁般的意志走完了万里长征靠的是革命理想和信念,那么铁人王进喜在发生井喷井架即将塌陷的千钧一发时刻,拖着被钻杆砸伤的腿奋不顾身地跳进泥浆池搅拌泥浆的场面,同样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在不同的战场,演绎了相同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延安精神、红军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只要认真阅读回忆录上下两个部分,就会发现大庆石油会战的许多做法与延安和红军的做法有着惊人相似的地方。1964年4月9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上刊登的长篇通讯《大庆精神、大庆人》热情赞扬大庆人“是一支穿着蓝制服的解放军”,到大庆好像又回到了延安……

在余秋里回忆录中,多次写到战争年代部队在缺衣少粮情况下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情节和故事。1941年5月开辟管涔山地区根据地的时候,由于日寇的“三光”政策,当地老百姓处于极度困难的境地,部队也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为了解决吃粮问题,他们一进入管涔山,就利用战斗和训练的间隙,掀起了开荒热潮。在驻地周围的山坡上,开出了一些荒地,种了莜麦、山药蛋、蚕豆等五谷杂粮和蔬菜。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不仅完成了上级赋予八团的各项任务,而且经过开荒种地、自办粉房、豆腐坊、油坊,部队的物质生活逐步改善,基本解决了吃穿问题。经过艰苦的磨炼,干部战士的意志更加坚定,军政、军民关系和官兵关系更加融洽,部队内部更加团结、巩固。1943年7月,为了粉碎国民党发动的第三次反共高潮,余秋里所在的部队奉命到陕甘宁边区的葫芦河川黑水寺地区驻防,守卫延安南大门。由于黑水寺一带处于大山深处,满山遍野看不到一户人家,要想在这里安营扎寨相当困难。为了解决吃住问题,余秋里首先组织大家人人开动脑筋,想办法,自己动手挖窑洞,解决住房,安全过冬。同时,像三五九旅那样开展大生产运动,开荒种地,解决粮食问题。两年的大生产运动,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实施的经济封锁,不仅做到了丰衣足食,自给自足,减轻了边区人民的负担,还上交了一部分公粮。

实践证明,艰苦奋斗和自力更生、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延安精神和红军精神,是我们党战胜困难、克敌致胜、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法宝。余秋里同志在战争年代这些闪耀着红军精神和延安精神的艰苦奋斗经历,也为他在建国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克服困难开发大庆油田会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谁都知道,大庆石油大会战是在困难的时候,困难的地点、困难的条件下开始的。当几万石油大军汇集在松嫩平原夜以继日、会战正酣的时候,也是国家经济处于极度困难时期。会战职工一天只有六两粮食定量,而且还要经受严寒的考验。在当时饥饿、寒冷严重威胁着大会战正常进行的情况下,如果到了冬季把队伍撤走来年春暖花开季节再接着干,就会大大影响会战的进度,或者先考虑建筑生活设施然后再开发油田,这都是与当时的国情相违背的。余秋里首先想到的是把当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克服困难的做法搬到了新中国石油会战中,他一边坚持会战,一边组织职工、家属开荒种地、盖最经济实用的干打垒房子,使油田会战职工在寒冷冬天到来之前,实现了“人进屋、机进房、菜进窖、车进库”目标;当年开荒种地6000亩,生产粮食20余万斤,蔬菜130余万斤,有效缓解了当时的困境。到了1963年,农副业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职工粮食实现按规定得到补助,并留了很多机动粮、储备粮,每人每月还可吃到一定的自产猪肉和豆油和豆制品。余秋里说:“在大庆油田开发之初,国家遇到暂时困难,资金紧张,要求油田会战必须用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用穷办法办大事。”这种勤劳节俭、勤俭办企业的创业精神,也就是艰苦创业大庆精神和“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铁人精神,体现了红军精神和延安精神的深刻内涵。

不仅如此,可以说,当年的延安精神与红军精神体现在大庆石油会战方方面面。1937年,余秋里参加了“红军大学”第二期学习班,在延安的窑洞里亲自聆听了毛泽东主席讲课,而这次讲课内容,就是后来毛泽东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在油田初期最艰苦困难的时候,余秋里同志正是组织石油工人学习《实践论》、《矛盾论》,以“两论”起家,破解了大庆石油会战许多难题。使红军大学课堂的烛光穿越时空,点亮了油田会战的满天星斗。

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注重调查研究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总结创新,开创了革命生涯辉煌篇章。

注重调查研究,靠前指挥。在战争年代,每打一场战役,余秋里都提前到现场查看地形,精心策划行动方案,做到心中有数,战无不胜。每次战斗中,他总是身先士卒,亲临第一线指挥,战斗越是激烈越是这样。战斗中,他曾三次负伤,仅解放战争中,他所在的三五八旅就有将近十名团级指挥员和政治委员光荣牺牲。和平年代他更是这样率先垂范。在松辽探井成功打出工业油流后,他多次亲临现场调查,广泛征求各个部门和群众意见,研究油田开发方案,果断地提出调整部署,挥师北上,采取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方法组织松辽石油会战。大大加快了大庆油田开发进程。在大庆油田开发初期最艰难那些日日夜夜里,余秋里同志始终拖着伤残的身体坚持在油田会战第一线,与工人同吃同住,了解情况,解决会战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保证了会战的正常进行。

坚持群众路线和政治工作。余秋里从自己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到新中国革命建设亲身经历体会到,我们党为什么能够打败国内外的强大敌人,取得建立新中国的伟大胜利?一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再就是坚持群众路线和有强有力的政治工作,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战争年代,他就是依靠党的政治工作,调动了广大战士不怕牺牲、奋勇杀敌的积极性,保证了队伍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石油大会战中,他更是运用政治工作这个有力武器,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增加了石油大军早日拿下大油田,把贫油国的帽子甩到太平洋去的决心和信心。他号召领导干部要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做群众的主心骨和贴心人。在大庆工作期间,他除了主持党组扩大会、研究大庆油田开发和石油工业发展规划外,主要精力都放在基层,了解职工工作和生活情况,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会战开始时,几万名会战队伍过的都是集体生活,为了把食堂办好,他提出“干部进食堂,书记办伙房”,使食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人们感到食堂温暖了,心顺了,开发油田的决心也更加坚定了。

善于总结经验,选树典型。1943年11月,在陕甘宁边区开展的大练兵运动中,他总结的“官教兵、兵教兵、兵教官”的群众性练兵方法,使练兵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密切了官兵关系,提高了练兵质量,受到毛主席高度赞扬,成为我军开展群众性练兵运动的一个重要原则。在1947年冬季整训中,他在三五八旅率先开展的“诉苦三查”运动,被毛泽东主席定名为“新式整军运动”,在全军推广。油田会战中,他从很抓基层建设入手,建立和形成的 “岗位责任制”、“岗位练兵”、“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等作风建设和大庆油田开发经验,至今仍然是大庆油田二次创业的法宝。余秋里认为,在各项工作中,领导的责任,就是要善于发现先进分子,并认真总结他们的经验,进行推广。战争年代,他先后总结选树了三五八旅开荒种地的劳动模范王德才;练兵模范刘根福;解放战场功臣丁丑娃、替群众管家的王友才、战斗英雄刘四虎等。大庆会战初期,他总结选树的“王、马、段、薛、朱”五面红旗一直高高飘扬。尤其是“铁人”王进喜的事迹早已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铁人精神成了大庆人“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宝贵财富。

总之,读完《余秋里回忆录》这部书,除了让我感到余秋里同志几近完美的工作艺术和对党的事业卓越功勋外,也深深被他那共产党人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和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革命精神及廉洁奉公、淡泊一生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所折服。尽管他在战争年代失去一只手臂留下了缺憾,但那空空的袖管却给人无尽的遐想和美感。他的另一只手臂分明就是一根旗杆,而他整个身躯则是一面行走在革命征途上猎猎作响的战旗,给人鼓舞给人力量!

本文来源:http://www.doejyt.com/xueshengzuowen/32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