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doejyt.com--说课评课】



来源 天添 资源网 w ww.Ttzyw.coM《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评课稿

前几天听了一节xx老师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房老师是一位细心的老师,对课堂的要求很高,对这节课比较重视,精心研读课本和课标。这节课从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到对活动的结果进行探究验证,最后进行课堂练习和小结。整节课环节紧扣,层层递进。

但是课堂就是一个遗憾的艺术,这节课教师精心预设,把控课堂的,但是当精心预设的环节在课堂生成的时候,教师该怎样处理。课堂的预设并不等于生成,可以根据课堂的生成及时调整。

预设一:出示情境图,要想求楼梯玻璃的大小实际上就是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把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教师抛出问题: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第一个学生回答:可以像求长方形的面积的方法一样,求出它的相邻的两条边的长度,它们的乘积,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就是老师想要的第一个答案。

我们都知道,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做法,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用相邻的两条边的乘积表示。但是房老师没有做任何评价。

房老师一直等到推导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之后才返回来问全班学生,刚才第一位学生的做法是不是正确的,然后用一个长方体框架来验证。我认为可以在第一个学生说出他的想法后,直接验证。用手拉动长方体框架,在拉的过程中,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断变小,但是邻边的乘积并没有改变,因此邻边的乘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加入这个环节之后,再问学生,你认为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顺利成章的需要把未知的图形转化成已知的图形来计算。

预设二:当第一个说出用平行四边形的相邻两边之积作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之后,老师说谁还有不同的想法?第二个学生说出了老师想要的第二个答案:把这个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求长方形的面积就可以了。

我们知道,这种方法是正确的,但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在老师讲解新课之前就能想到用这种方法。我思考:会不会有的学生会认为第一种做法是正确的,既然第一种方法很简单,直接测量计算就可以了,为什么还需要进行转化呢?我认为,教师在这里要进行评价,让学生知道要想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进行转化------有转化的需求,再去探究怎样转化。

这样学生就会很快接受第二个学生的方法。

预设三:在探究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后,房老师没有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初步尝试计算,而是将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难点直接呈现给学生:给出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底和另一个底上的高,能不能直接相乘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让学生明白,平行四边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底和高必须是一一对应的,不能是一个底边和另一个底边上的高相乘。

这是教师的精心预设,可见老师熟悉教材,熟悉学生,目的是提前干预,防止学生在计算中出现这种常见的错误。提前干预是可以的,需要学生先掌握计算的过程,可能少部分学生还没有经过计算,不熟悉计算方法。因此,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来说,这个步骤来的及时,但我们的课堂要关注全体学生,这个过程可以放在让学生尝试计算之后。可以第一次尝试给出一组底和高,第二次给出两个底一个高或者给出两个高一个底,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自己思考并作出判断,对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有相应的提示性语言。

课堂除预设之后还会有教师想不到的生成。课堂生成也是课堂的不可缺少的。

生成一:在动手操作环节,大部分的学生采用过顶点作高,剪下一个三角形,平移后组成一个长方形。房老师问学生还有没有不同的剪法,是想让学生说还可以做任意一条高。可是一名学生说,可以沿中间剪开。我们以为的中间就是从中间做一条高,可是学生的想法是:中间这条线是和底边平行的。为了让学生更明白,房老师拿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试一试,剪开后接在一起。经实践验证后,仍然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这种做法不合适。但我关注的是,这名学生连着回答问题,平行四边形第一种方法也是这名学生说用相邻的两条边相乘,虽然是错误的,但是说明一点:这个班的学生都会认真动脑思考,并敢于把自己不同的想法表达出来,在房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是放松的,可以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允许学生犯错。华应龙主张课堂因融错而精彩,我们的课堂也应该如此,发现孩子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

生成二:讨论环节。学生动手操作之后,让学生讨论,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原来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否相等。

这个答案是显然的。可是学生站起来回答的是不相等。房老师没有及时处理这个问题,而是又问了其他学生,在学生都已经确认面积相等之后,房老师问这名学生,为什么你的想法是不相同。这名学生回答的是,他测量了长方形和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不相等。学生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来,操作中可能有误差的。

我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手里的平行四边形始终没有舍得剪开,如果有现场的操作,让学生一目了然,可以观察出来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可能学生就不会在讨论的环节,进行测量;或者即使进行了测量,也不会认为二者的面积是不相等的。教师把学生操作的过程用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比较形象,而且有颜色的区别,但怎么都不如手里的学具来的更具体,更有活力。

以上是我的几点思考,对同样的教学过程,可能每个人的看法不同,反思别人的课堂,同样也看到了我的课堂的不足。课堂教学就是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在反思中学习、成长。文

来源 天添 资源网 w ww.Ttzyw.coM

本文来源:http://www.doejyt.com/jiaoxueziliao/7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