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doejyt.com--教学论文】

因为工作的关系,前不久我在省某市一所知名中学,听了一节高三年级的作文评改课。应该说,教者还是一位蛮不错的的青年老师:有很好的教态,很好的普通话,教学中也不乏必要的师生间的交流;而且,他还动用了微机——尝试多媒体运用于作文教学。若按常规评判起来,我或许应该为这堂课说一点赞许或者肯定的话。但是,最终我在基本肯定了教者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以后,对这堂课取了基本否定的态度。因为我看到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在引导学生写什么的问题上,所反映出的背离生活的虚饰和矫情。而这一些,恰恰是学生作文大忌,我们的老师却又往往乐此不疲。 

看看老师提供给学生的一篇讲评范文: 

微笑 

秋风,秋雨。我站在公共汽车的标志牌下,很长时间了,车还没有来。我的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的坏心情被天气和喧闹的环境搞得更糟了。不知不觉间,我的一侧身子转到了防雨棚边上,我感受到了雨的凉意。 

“姐姐,你应该向里站一下,要不会感冒的。”我吃了一惊,从沉思中转回了我的思路。原来我旁边站着一个活泼的小男孩,正朝我微笑呢。这意外的关心使我的心情好了许多。我也笑着向他点点头,不禁想起了另一个温暖的记忆……我上小学时的一次作文课,老师把我的文章当作范文念给同学们听。我听到老师的表扬,真是美得不得了。正当我得意的时候,一个同学忽然说:“她是抄了这本作文选。”又把作文选上的情节读了一遍。内容居然真的和我的文章差不多!我的心情猛地掉到了谷底。当我抬起求援的眼睛望着老师时,看见老师正在微笑着看着我。她和蔼地说:“这两篇文章讲的事情差不多,但各有特色,不是抄的。”我的心这才平静下来,脑海里留下了老师那信任、鼓励的微笑……上次离家去学校对,我也从母亲身上读到了这种微笑。因为成绩下降。我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了怀疑,但母亲的微笑帮助了我:“我知道你能行的。”她说这话的时候微笑着看着我。 

三个关怀的微笑,这温情、关爱信任的微笑啊,在刹那间重叠起来,我的心情顿时欢快起来。 

这篇范文,源于一则训练材料(要求根据材料写一篇记叙文): 

秋风,秋雨。在等车的焦急的寂寞里,忽见一个小男孩冲我微笑…… 

于是想起另一个人的微笑,那是我的一位小学老师…… 

又是一个回忆,我的一位亲人…… 

三个笑容,聚拢起来,融化在一起。 

我的心感到温暖,充满光明。 

应该说,《微笑》在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写得还是很精致的。它把材料提供的几个部件,按比例放大,然后拼装组合起来,就有了这样一个有关“微笑”的虚拟的故事,还有那粘合在一起的虚拟的情感。文中所透露的这种决不可能的存在,又一直为我们所津津乐道,为学生的作文所效仿。 

听课当中,我的脑中也在印了一连串的疑惑: 

首先,三个微笑与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的坏心情各有怎样的联系;其次,三个微笑间又有怎样的联系;再次,在“秋风、秋雨”的当时,如此的坏心情,是否会生出这许多的微笑;又次,互不相干的几个微笑叠印在一起,是否就会使这种坏心情变好等等。同时,我还想到:“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的坏心情”,第一,这是一种别人替代不了的感受;第二,这是一种不可以某种抚慰就能平复的心情;第三,这也是一种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大起大落的情感。 

然而,居然就有了这三个微笑,而且这三个微笑居然就使这种“被天气和喧闹的环境搞得更糟了”的“因考试成绩不理想造成的坏心情”“顿时欢快起来”,这岂不是天方夜谭? 

那么,怎么就有了《微笑》这样的文章? 

我们可以说:脱离生活,无米之炊,无病呻吟……很对;但最关重要的却是,虚饰、矫情,一种颓败的文风,正风靡在我们的作文园地。翻开学生习作,充斥其间的空话、套话、假话还少吗? 

怪学生?恐怕不能! 

老师的作文教学就是这样引导的。 

如果要作源头探究的话,我想这首先是“文革”余绪。那时的“话语”中,常常有在某个关键时刻,会“耳畔响起……”“眼前出现……”“心中升起……”一套套这人人都知道的假话,讲起来,却又那么的顺溜。任何事情只要套上这个“话语”,就会一切的一切迎刃而解、精神焕发、事半功倍、干劲倍增,于是,“好人好事”“克服困难”“狠斗私心”“遭遇挫折”……所有“文章”的路数,就都从这里出来了。延续至今,依然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保留有相当大的市场。 

再检讨一下,我们教学“记叙文”所讲的六要素。真实性等原则哪里去了?记叙文不就是以真实作为其生命的吗?学生作文中所伪造的一大批“一件小事”“好人好事”的文章,诸如拾金不昧、扶盲人过马路等等,就是造假的后果。写真人真事、写真情实感成了完完全全的,只是在教所谓写作知识的时候才用得上的空话。 

这里,就有必要再回到老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上了,这是老师凭空杜撰出来的素材,它“规定”,无论是谁,都要编造这样一个关于“微笑”的故事:而故事的情节,也是既定的,即由一个“微笑”到三个“微笑”,最后到问题解决。在学生所写的所谓“记叙文”中,除了谁在“微笑”稍稍有点不一样外,其余就叫千人一面、众口一辞了。这样的作文教学,除了养成不良文风以外,更造成学生说假、造假的主动适应性,甚至造成学生人性的扭曲,以双重语言、多面人格出现在世人面前。我们的老师,或者严重一点说我们的教育,是在有意或无意扭曲、遮蔽而非开启学生的心灵。这与当前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从根本上背道而驰的。 

这样一来,学生,或说孩子们,自幼还有的那么一点点想象力、创造性和语言才能,就统统被我们给扼杀了。剩下的还有什么?只有按老师作文要求写那些千篇一律的新八股了。 

除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问题外,一个要命的东西是,“应试教育”的毒害。这当然也是教育思想方的问题,但“应试教育”作为一种观念,更是一种根本的带主导性的制约着我们教育的潮流。我所听的一节课,就是以应付高考为指标的。老师引导学生,高考中出现类似的作文题,就可以如此如此对付了。作文与做人的道理哪里去了?训练写作的要义哪里去了?写作的根本目的哪里去了?把写作教学“异化”为这种纯粹技术的、功利的、工具化的操作模式,是教育的悲哀。 

我是不是太言重了? 

但是,我讲的只是一种存在,而绝非理论问题。事实是,我们的这位老师的教学,还不只是他一个人的问题。他代表了一种倾向。问题还在于,我们不仅不认为它是问题,相反,还津津乐道,乐此不疲,在教学中不断研究;反复强化、总结推广,成为一茬一茬学生作文训练的模式。我们应该及早扭转这种教学状况了,从根本上。只有看到它的严重性,我们才有改变它的紧迫性。 

可喜的是,近两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已经关照到了这一点。命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情感,更强调写真情实感、实话实说。近两年的高考作文命题,都是思维开放式的。题材、体裁不拘,文体也不限,全凭学生自由发挥,着重考察其语言表达能力。高考作文命题正在渐入佳境。即使是从应试的角度来考虑,作文教学也该改一改了,何况教育自身的价值取向更要求我们在这方面作出努力呢? 

本文来源:http://www.doejyt.com/jiaoxueziliao/32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