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doejyt.com--计划总结】

ArGin-LeFT: 42.75pt; TexT-inDenT: -21pt; Line-HeiGHT: 150%; mso-list: l0 level1 lfo1; tab-stops: list 42.75pt"> 一、            试题分析。

这是我今天首先要细细分析的问题。正所谓如骨在喉,不吐不快。

1.本次五年级语文期末考试的试题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题型,试卷中出现了大量的选择题(一共18题,计33分)和判断题(一共5题,计5分)。这在历来测试中是绝无仅有的现象。试卷的基本知识分为70分(另有作文30分),这两题的比分已经占了近60%。这一大的改变对学生来说无疑是把双刃剑。从正面影响来看,选择和判断题的增加,降低了学生的答题量,考试时书写内容减少,保证了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进行答题,从而留出了足够的时间去完成作文考试。但从反面来看,大量的选择和判断增加了学生的答题风险,答题非对即错,不存在酌情给分的可能性。加之这些题目大都较为灵活,在平时的教学中,训练又少,这都提高了答题难度,使学生初次在考场上大量接触到这类题型后,错误率明显提高。但无论怎样,这一题型的变化都对我们今后的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2.对几道题目的疑问

(1) 原题呈现“搜”字的第六笔是(   

横折      

其实这个字的笔顺在教学时也是反复强调的,包括“瘦”等字,在书写时很容易错(正确笔顺应该是第六笔“横”,第七笔“横折”,很多人是反的)。当然首先我得申明,对强调汉字笔顺规则我坚决赞同。大部分汉字书写时还是要按照一定的笔顺来书写,以方便书写,同时也使书写更易美观。比如一个“人”字,你总得先写撇再写捺吧。因此汉字的笔顺规则基本也是从上而下,从外及内,从左到右的规律来写,也就是说方便美观是笔顺规则的首要原则。读师范时,语文老师告诉我,确定汉字笔顺规则还有一个不成方法的方法——如果模棱两可时,不妨把这个字用行书来写,则有八九成的把握。比如有个笔顺特别容易错的字“里”,第五笔是“竖”而不是横。在行书当中,这个字就是先写竖,再写两横的。

如果按照方便美观的原则,对“搜”来说,第六笔是写“横”还是“横折”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对这个字的几乎不会产生什么影响。按我看,两个小短横靠在一起,连起来写更方便也更容易美观些。当然,我并不是对这个字的笔顺提出质疑。问题是,这样一个字拿过来考学生,似乎值得商榷。难怪很多学生最怕学的就是语文,这样的语文学科,学起来又有什么趣味可言呢?与其说考学生,则不如说是考老师,看老师在平时教学中有没有反复强调过这个字的笔顺。而学生则要一遍遍地去背熟这个无聊的笔顺。可是,这样的语文教学还有救吗?因此,强调“搜”字的笔顺,不仅仅是一次小小考试的问题,而且是当今语文教育的问题。

(2)  原题呈现判断——用部首查字法查“昏”字,既可以查“氏”部,也可以查“日”部。(    

这道题目的答案应该是“√”。如上所言,这个题目也是完全考的老师了,看你老师有没讲过。我首先想问的是,考试的目的是什么?考察学生知识的积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应该是指向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考察,这也应该是考试对学生学习的导向作用。比如这一道判断题,学生几乎都知道用“日”部去查字典,至于可不可以用“氏”部来查,并不影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操作运用。既已能用“日”去查,何必还非要知道另一个部首呢?难道要用两个部首去查一个字吗,岂非多此一举?

令我啼笑皆非的是,我特地查了一下《现代汉语词典》,以“氏”为部首的汉字仅有三字:分别是“氏”“氐”“昏”,可谓汉字当中最为生僻的部首了。还能说什么呢?我真是对出卷者佩服之至了。

(3)原题呈现你参加了课外阅读      级考试。(答案是5级,因为我们是五年级。

这一题目的无聊在于,就好比你刚刚吃过晚饭,别人一见面,便关心地问你刚刚吃的是什么饭(答案是晚饭)而不是问你吃了什么东西一样。

(4)原题呈现:短文阅读分析。

    一个猎人带儿子去打猎,在林子里活捉了一只小羊。儿子非常高兴,要求饲养这只小羊。父亲答应了,将猎物交给儿子,要他先带回家去。

    儿子挎着枪,牵着羊,沿着小河回家。中途,羊在喝水的时候忽然挣脱绳子。小猎人紧慢赶,还是没抓住;到手的猎物就这么飞了。

    小猎人既恼火又伤心,坐在河边一块石头后哭泣。不知道如何向父亲交代,满腔懊恼。

    糊里糊涂等到傍晚,看见父亲沿河走来。小猎人站起身,告诉父亲丢羊的事情。父亲非常惊讶,问:“你就一直这么坐在大石头后面吗?”

    小猎人赶忙为自己辩解:“我没能追赶上它,也四处找了,没有踪影。”

    父亲摇摇头,指着河岸泥地上一些凌乱的新鲜脚印说:“ 看,那是什么?”

    小猎人仔细查看后,问:“是刚刚来过几只鹿吧?”

    父亲点点头:“就是,为了那只小羊,你错过了整整一群鹿啊!”

给短文选一个合适的题目(       

打猎     你错过了鹿群    丢失小山羊

 (标准答案为B)

选B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但以我之拙见,选A又何尝不可。只不过B选项指向更为直接,“错过”一词揭示了文章的中心。但如从另一角度来看,文章就是写了这个小猎人一次打猎的经过——因丢失小山羊而伤心结果错过了一群鹿,如果引向更深的内涵,“打猎”一词也同样发人深省。难道人生不就如打猎一般——一场马拉松式的打猎,我们追寻目标,常常因没有达到一个小目标而灰心,于是往往就错过了另一个近在眼前的大目标。以此角度去思考,则完全可以选择A。

二、            测试情况分析

(年级整体情况略)

其中得分率较高的题型为“看拼音写汉字”和“积累运用”,这与我们年级组的老师平时注重双基训练及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所分不开的。而失分较多的题目除了上述几道外,还有选择题:下列姓氏按音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      B        C  

这一题考查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指名道姓”中的掌握情况,但教者在平时一般只注意让学生认读,而没有变换形式来考查学生的熟练程度,因此,学生一旦遇到这种较为灵活的题型,则不能很好地去进行判断甄别。

另有两道判断题考查了学生对《新人文读本》的阅读情况。我们年级组在平时的教学中即要求学生去阅读《新人文读本》,并做好阅读笔记,但由于读本中文章较多,在最后的期末复习中,我们并没有着手去复习,因此有部分学生出现遗忘,已记不清读本中文章的情节。

“阅读与理解”中的第一题“阅读课文片断,而后答题”,考查了学生对课文《金蝉脱壳》的掌握程度。片断如下:

刚出壳的蝉儿除了背上那一层保护甲外,全身都是灰白色的,折叠的翅膀也只有一点点。但是,很快就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又小又嫩的翅膀逐渐大了起来,很快盖住身子,像两把扇子长长地拖在身后。蝉儿的肚子在不停地颤动着,每颤动一次,身上的颜色就由浅而深地变化一次,渐渐地变成了深绿色,变成了棕黑色。翅膀上出现了排列整齐、图案精巧的斑纹。蝉触角也显现出一道道灰白色的光环。

其中失分较高的是找出这段话的中心句。有不少粗心的学生忘了做这道题,还有不少错误集中在第一句,而正确答案应该是第二句“但是,很快就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 中心应落在“变化”二字上。这种错误与平时教者训练不到位,学生答题不灵活有很大关系。比如在很多片断中,中心句的出现一般都是首句,而且句式的概括性较为明显,以起到引领全段的作用。因此学生如不认真思考,则会想当然地选择第一句作为中心句。

三、           教学建议

作为一次县统测,本次期末考试的试题及学生答题情况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以选择和判断为主的题型以及灵活多变的题目都如一股清新的风,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思考和挑战。因此,对我们年级组以后的教学,我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1.                继续夯实双基,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作为一种工具,语文的双基训练永远都不会过时。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将是我们教学中要一如既往重视的内容。对于一些知识点,并不能只满足于简单的掌握,而要变换不同的方式和角度来让学生进行学习,以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2.                继续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较少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教学,以达到轻负高效的目的,将是我们日后所必须重点关注的课题。

3.                加强课外阅读教学。语文博大精深,唯有大量的阅读才能使学生真正开阔眼界,提高语文素养。但仅仅流于表面的阅读肯定是不行的,我们的学生阅读时间并不少,但在实际运用时却显得捉襟见肘,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将课外阅读教学真正落到实处,以至于学生的阅读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在接下来的课外阅读教学中,我们将重点研究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以班级读书会、读书汇报交流、读书笔记、小报展评等多样的形式来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而《新人文读本》的教学也是我们必须去着重关注的。

4.                有针对性地进行答题训练。考试并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我们必须通过一些有效的训练,以帮助学生认识各类题型,并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全面而细致地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5.                对于作文教学,着重引导学生去观察并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积累素材,并且在阅读中积累词句和写作方法,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本文来源:http://www.doejyt.com/jiaoxueziliao/27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