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doejyt.com--边塞征战诗】

赏诗四个环节谈谈诗词教学
    我国素有“诗国”之称,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诗词以其深厚的文化背景、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成为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凝练的语言形式,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值得我们回味品评,诗词的教学对于学生语言文字功底的训练,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想象力的培养,以及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的提高都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本文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诗词教学中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为载体,从读诗、说诗、品诗、赏诗四个环节谈谈诗词教学。
关键词:诗词教学    诵读    品析   感悟
正文:
文学殿堂里,诗词是最美的奇葩,它有着凝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情感。诗词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想象……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诗词鉴赏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至关重要。引导学生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并且走进仿写和创造诗歌的王国里,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是顺其天性的一条自由之路。
我国素有“诗国”之称,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我们塑造了一条璀璨的艺术长廊。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诗词以其深厚的文化背景、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成为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诗词,是文学领域中的一朵耀眼奇葩,更是历经历史洗礼后给人类留下的艺术瑰宝。
从《诗经》到《楚辞》,从汉乐府到建安风骨,从谢灵运到陶渊明,从李白到杜甫,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期间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诗人们寄情山水,傲然世外,或醉或醒,或执着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风情万种,千古流芳。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凝练的语言形式,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值得我们回味品评,诗词的教学对于学生语言文字功底的训练,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想象力的培养,以及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的提高都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诗词教学的教学要求是:“诵读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诵读、积累、感悟和运用时诗词教学的核心。”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诗词就是跳跃的五线谱。学习诗词,要让诗词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这就要调动学生已用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中没有描绘出而生活中又一定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丰富到诗句中去,抓住诗人笔酣墨饱着力渲染的地方,把学生深深的引入诗的意境。
诗词教学,离不开对于意象、意念和意境三个层面的研究。意念是诗人心头的念头;意象是诗人表情达意时所借用的形象;而意境则是造象立意所达到的艺术境界。诗歌是人类内蕴的情绪、情感在瞬间的灵感闪现,是需要读者用心去细细揣摩的,以达到与作者的精神契合。
总体说,诗词的教学重点是领悟感情,品味语言,适当传授知识。教学方法主要是点评、朗读、背诵。通过点评得其精要,通过朗读领悟作品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进而背诵,加深理解,并且作为一种素养积淀下来。
诗词教学,归结为四个字:读-----说-----品----赏。
一、读,从感性的层面上了解诗意
学习诗歌最基本的策略是诵读,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有“三分诗 ,七分读”的说法。诗歌与韵律、节奏密不可分,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感受音乐美,体味诗人的情感。“读”在诗词教学中是绝对不容忽视的。诗词的学习如果缺少了朗读,就如同一部优美的舞剧缺少了音乐。因为诗词具有极丰富的情感,通过朗读学生能初步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具有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语句凝练的特点,这些特点,都可以让学生通过语言表现去细细体会。
诵读是打开诗歌大门的一把钥匙,因为诗人要表达的情怀深藏于字里行间,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甚至诗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都可以让学生在诵读中去感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为一种训练手段,吟诵应该贯穿诗歌教学过程的始终。
多种形式的诵读,既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又使学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又能开阔视野、学习语言,陶冶情操,有利于培养我们丰富的文化素养。古人读书讲究吟诵之道,吟诵得口到,心到,情到。现在的诗词朗读更应该保持这种吟诵情韵,要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一首诗词的感情基调就是它主要体现的精神,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喜调”和“悲调”。喜调有“激昂、喜悦、旷达……”;悲调有“低沉、凄凉、愁闷……”。读分为三个阶段,正确朗读,流利朗读,有感情地朗读。
例如,在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时。课前,学生预习了这首小令,获得了这首词的初步朗读体验。情感上,朗读基调是低沉的,色彩基调是冷色调。朗读的时候语速要慢,音调要低沉。在具体的朗读过程中要注意讲究情感的跌宕起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有形可感的实物,为“断肠人在天涯”营造了一种特定的环境,凄凉、孤寂、无助。
教师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练习。如范读、自由读、跟读、抽读点评、齐读等形式,注重从节奏 、停顿、重音、语调等方面,对课文的情调基地初步把握。九个名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一字一词,一词一景,它的节奏基本上是两个音节一拍,显得非常单调而迟缓,就像是风烛残年的老人拄着拐杖孤苦凄凉的行走,而这个节奏跟拐杖触地的节奏是那样的合拍。目的是突出本首词的凄凉、悲苦的情调。
二、说,把握了意象,才能在情感上走近诗人。从理性的层面上把握内容或主旨
结合自身的理解和想象描绘这首诗的内容。并把它写成一段优美的文字。
教师在教诗时与其要求学生空洞地概括大意归纳主题,还不如先问他们喜欢哪些句子、哪些比喻和哪些描写,好的诗句必然会吸引或打动学生。
教诗就要唤醒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把他们的关注力集中到诗的语言本身。例如《再别康桥》为什么流传至今为多数人喜爱,不正是像“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类优美的句子打动人心。
在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时,“断肠人在天涯”勾起游子对家乡无比的思念。在思考词中哪些意象表达词人离别的伤感?学生很快找到: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此等意象,在古人心中,都具有离别或相思的意味,它们突出秋景凄凉孤寂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凄楚。意象,是凝聚诗人情感的物象,把握了意象,才能在情感上走近诗人。
你能说“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是抱怨哪一个人不理解自己吗?你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是发泄对哪一位当权者的不满吗?你能说“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是控诉社会黑暗吗?是,又不都是。诗歌从创作的角度说,是个人情绪的瞬间爆发;对读者来说,感受到的却是人类的爱与恨、美与丑、和谐与冲突等普遍的感情。比如从屈原的《天问》中,我们能体验上下求索与质疑的精神;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西出阳关无故人”中品尝永恒的孤独感;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领略大丈夫的万丈豪情;从“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去接近人类的奉献精神;从“悠然见南山”“海上明月共潮生”感受人对自然的憧憬与和谐。可以说,诗歌是人类某种宝贵的情绪、情感在瞬间的灵光闪现。
三、品,品味诗歌的意境,是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系统探讨。
品味可以从意象、意境、修辞写法等方面进行。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而“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联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以《天净沙   秋思》为例,这首词中哪几句写景,哪几句抒情?写景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第二句写景跟一三句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作用?教师的这些问题设计,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同时,也能给学生留出自主品读的空间。“小桥流水人家”看似跟深秋季节的景物描写无关,但是这样温馨的画面,却拨动了游子心中最脆弱最敏感的那根弦,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几个意象中,每个景物前面都有一个修饰词“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更凸显出萧瑟荒凉。“昏鸦”一指黄昏时的乌鸦,另指为觅食劳累了一天昏昏欲睡的乌鸦,乌鸦尚且有家可归,有树可依,而此时的作者呢?“夕阳西下”,夕阳对于一个有家可归的人来说意味着回家和团圆,而对于游子却意味着又一个寒冷、孤寂和黑暗的夜晚。
我们感受诗词之意境氛围,正如欣赏绘画一样,可以从平畴万里中感受有缘,从峻峭险拔中感受高古,从白云流水中感受飘逸,从秋雨秋叶中感受苍凉……这一切,既是作者之移情,更是读者之体味;是读者利用联想和想象去接载作者而产生的共鸣的效果,也是读者对作品的一次思想感情的升华,把诗歌与绘画联系起来。
四、赏,从鉴赏的角度体会诗歌意境,分析诗歌手法
适当的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中所选择的意象,体会诗歌所塑造的意境。这是欣赏能力的一种外延。根据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理解,把诗歌中所运用的意象进行组合,创造出生活图景和画面,把自我融入诗歌所创造的意境中去,从而把握诗人诗歌中寄托的意念。
运用先前所学,从诗歌题目入手,了解诗人及时代背景,鉴赏诗歌的形象、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动态静态……从而深入体会诗的意境,这是最重要的。
诗歌鉴赏的最大诀窍在于先要找到切入点,一个好的切入点可以让学生很快了解诗人所想要表达的情感。诗眼,可以是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也可以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语句。古人云:“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人之目,乃心灵之窗口;诗之眼,则是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它是一首诗的灵气所在,在阅读诗歌时,只要抓住诗眼这把解读钥匙,便可弄清情感脉络,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主旨。诗眼是诗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句,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情感趋向和诗歌的主题。诗眼可以在标题中,如《书愤》,书写心中的悲愤,正是全诗的内容;诗眼更多的是在诗的正文中,如《登高》中“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把国家民族命运的艰难和个人前途命运的伤感浓缩在一个“恨”字中。
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的题眼是“思”,诗眼是“断肠人在天涯”,课文中的几幅画面分别以灰、黑、昏暗的颜色呈现,更给人以凄凉的情形,对于学生理解这首小令所要表达的感情起着烘托和渲染的气氛。《虞美人》,诗眼是“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字……可以这样说,多数诗歌都有诗眼,抓住了诗眼,就抓住了诗的主旨。
赏析语言美,《天净沙  秋思》利用枯、老、昏、古、西、瘦等六个字修饰藤、树、鸦、道、风、马六个意象,更突出了秋意的萧瑟,把作者悲秋思归的惆怅跃然纸上。断肠人骑着一匹瘦马孑然一人走在萧瑟的古道上与小桥流水人家那温馨的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添悲愁。
诵读和鉴赏是诗歌教学的两个基本又重要的策略,无论是对老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要抓好这两方面。诵读是鉴赏的基础,鉴赏是诵读的深入,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我们在诗歌教学中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才能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文来源:http://www.doejyt.com/guwenshici/25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