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doejyt.com--益智哲理】



来源 天添 资源网 w ww.Ttzyw.coM二年级语文上册《图与故事》教学反思

12月14日,我在“专家进校园”活动中上了一节群文阅读课《图与故事》。现简单对这堂课作个反思。

《图与故事》共选了《谁的自行车?》《她到底说了些什么?》《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怎样才能跨过悬崖?》《饼干怎么了?》五组图画。这些图画和平时我们教低段孩子看图写话的图画有些不同,它们能给人带去思考和想象。细细观察,我们发现这些图画能提高孩子们的观察力、培养推理力、增强逻辑力。

    《谁的自行车?》让读者根据画面上造型独特、设计得很有创意的自行车去推测它的主人。《她到底说了些什么?》中的小女孩把牙膏拿去调色画画了,然后把外表大同小异的颜料放到洗漱间,爸爸没注意,拿起颜料刷牙,喉咙极不舒服,并尖叫起来。小女孩闻声赶过来,对爸爸说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小女孩的话语给读者以想象和联想的可能,对训练小学生的发散思维颇具意义。《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中的警察正在给运奶牛的货车司机开罚单,但是下一刻他却在清洗自己的摩托车,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怎样才能跨过悬崖?》中的牛仔想越过悬崖到对面去,但是没有桥,手上只有一根绳子,展开想象,牛仔怎样才能跨过去呢?这恰恰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可能。《饼干怎么了?》中的六幅图被打乱了顺序,理清顺序你就能知道谁吃了饼干。这篇文本可以培养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故事推理的能力。

经过一番思考,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五组图画,运用观察、联想、推理等方法,读懂图画信息。2.引导学生积极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知道事物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任何合理的想象都是可以的。3.根据喜欢的一组图画创编一个有趣的故事。

我把这节课分为五个环节:(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二)共读图画,思考分享。(三)分组观察,迁移方法。(四)合作创编,讲述故事。(五)总结收获,推荐阅读。

教学完这堂课后,我们低年级组的老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认真进行了评课、议课,让我觉得受益菲浅。总的来说,这节课有以下优点:

一、老师选材新颖,敢于大胆尝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在说教材的时候,我曾说过:《图与故事》这个教学内容中的图画能提高孩子们的观察力、培养推理力、增强逻辑力。但这无疑也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而且,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事先没有告诉学生上课的内容,没有安排任何预习。所以,在上课之前,我很担心在“分组观察,迁移方法”环节中,学生介绍图意时可能无法做到表达有序,在“合作创编,讲述故事”环节中,学生们现场编故事可能也会有些困难。不过,最后我选择了充分相信学生,没让他们做任何的预习,给大家呈现出了最真实的教学情况。

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在课堂上,孩子们对上课的内容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二年级的孩子,在短短的时间里,他们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看懂五组图画的意思,展开想象,进行推理,然后口齿清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还口头创编出一个个故事。这赢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称赞。

二、老师注重了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并让学生在阅读中去运用、巩固,形成能力。

在教学中,我以第一组图画《谁的自行车》为例,教给学生用观察、联想、推理等方法看懂图画的意思。然后,请学生们运用这些方法,自己在后面四组图画中选一组进行观察,并给大家介绍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内容。最后,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选一组图画创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教学过程由扶到放,由浅入深,所以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好。

三、老师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让他们懂得事物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任何合理的想象都是可以的,这极大地保护了一、二年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们知道,越小的孩子,他们的想象力越丰富。可是,后来成人们有意无意地给了他们很多的限制与约束,孩子们的想象就渐渐没那么大胆、丰富了。这是我们都应该反思的问题。在这堂课上,我就有意地引导学生们无拘无束地展开想象,反复告诉他们: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想象合理就可以。果然,学生们的想象天马行空,好多想法出乎我们的意料。

例如,学生们在交流《怎样才能跨过悬崖?》这幅图时,有的想到牛仔可以用绳子挂在白云上,跟着白云飘到对面;有的想到牛仔的脚上有一双弹力鞋,先跳到崖底,再反弹跳上对面山崖;有的想到牛仔可以把绳子套在对面小树上,一下子反弹过去……

我觉得,老师乃至其他的成人,都应该保有一颗童心,尽力去保护、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如今这个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还真是“不怕你做不到,只怕你想不到”,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适应将来社会的发展。

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老师有的问题提得不够准确,导致学生自由发挥,教学的层次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我觉得自己对教材的解读还可以更加深入些。

例如,在“分组观察,迁移方法”环节,我设计的提问是:“你从图画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太笼统,显得不够准确,导致学生交流《她到底说了些什么?》和《饼干怎么了?》时讲图画内容过多,与后面的“创编故事”显得重复,没有体现出教学的层次。

其实我就可以遵从于教材,逐步出示每组图画的观察要求。例如《她到底说了些什么?》就直接出示教材中的那段话,让学生看图猜一猜:图中的小女孩最后对爸爸说了些什么?从大胆想象小女孩的话语这个结果入手,引导学生想象出故事的起因、经过。《饼干怎么了?》中的六幅图被打乱了顺序,我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给图画排序,并追问他们:你为什么这样排?你觉得事情的起因是什么?结果是什么?这件事中间有怎样的波折?学生说清楚了排序的原因,也就弄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第二,老师还可以更加放手,对学生的想象可以一点儿不用约束,只需让他们做到想象合理就行。

在学生说《这是谁的自行车》这一组图画时,有个学生看了那辆特别长的自行车,猜想“这是爸爸妈妈的自行车。”当时我觉得这样的猜想不恰当,给予了否定。其实后来想想:爸爸妈妈带着很多行李,骑这样的自行车也是可以的。所以,我们老师在这样的课上尽量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多多鼓励和肯定学生才对。

当然,对学生有些明显想象得不合理的地方,老师也要指出来。在学生想象《怎样才能跨过悬崖?》时,有个学生说到“牛仔可以把绳子扔过去,套住绳子,像走钢丝一样走过去。”时,我只顾肯定了他的想法,却没有及时指出其中想象的不合理之处:“绳子的这一头,应该用个东西把它固定住,牛仔才能从绳子上走过去。”还有个学生说到“牛仔骑着摩托车,一下子飞过悬崖。”时,我也没有立刻点拨:图中没有摩托车,题目的要求是“牛仔只能借助图画上的一些事物,想办法跨过悬崖。”

上课时认真倾听孩子们的发言,并及时做准确的点评和引导,这是我们每个老师努力的方向。

有位哲人说过“实践出真知”,只有经过了实践,才知道自己这节课的优点与不足,也更加知道自己教学中还有那些短板。我会再接再厉,在反思中前行,力争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文

来源 天添 资源网 w ww.Ttzyw.coM

本文来源:http://www.doejyt.com/ertonggushi/6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