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doejyt.com--校园故事】

本课是一首诗歌,这一题材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色,但它的感情丰富,富有节奏感,音律美。但是他又是教学难度最大的一种文体。有时候用单纯的讲解和繁琐的板书,有时候用在词句和技法上纠结,往往都感觉上的不如自己预料的效果。教参的一般方法是“一解题、二释词、三释词、四总结”之类的工艺化的切割肢解和拼搭组装,诗歌教学的趣味性,抑制学生学习诗歌主动性和创造性,结果当然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总结回忆一下本课的教学思路。
一、 从读入手,整体感知
诗歌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体,诵读是开启理解一首诗歌大门的金钥匙,教师要从情感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细腻的诵读指导训练。在方法上,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凑,体味诗的音乐美。先让学生通读诗歌,在说一说为什么读的这样有节奏。本课押“ao”韵,找一找韵脚的字。学生找出来后,更有兴趣读诗歌了。大部分的同学在语调和轻重音的变化方面还做得不好,这样就没有抑扬顿挫的韵感,诗歌的丰富情感就表现不出来。后来有采用了范读、配乐读、自由组合读,全班组合读,学生在奇妙的组合中,进一步熟悉诗的内容,这样整体感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整体观,获得对诗歌情感深层次的理解。
二、 品味语言,悟出意境
诗歌的文字蕴含着文字之外的意思,所以说,诗歌又是一种含蓄的艺术,它是用形象来思维,来反映诗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这就决定了学习诗歌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诗道贵在悟”,第二部分写出了荒山换新颜的喜人景象,第三部分写出了动物无忧无虑的情景,第四部分写出了人们生活的欢乐、安宁。这些内在的情感都是都过诗句中凝练的语言表现出来的,所以要引导学生品味诗人的语言之美,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唤起学生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共鸣。
三、 分析比较,领会诗意
四年级的下学期我们学过《走,我们一起去植树》这首歌与本课有些相似,在学生熟读诗的基础上,比较两首诗的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这两首诗都用明快的语言,相似的结构,表达了植树造林的美好寄托。之后又拓展了一首格律诗:
植树
一声号令动千军,遍野红旗歌入云 。
秃岭荒山迎远客,碎石衰草辟新林。
老者培苗挥汗雨,少儿浇水荡童音 。
今朝辛苦究何意,绿伞他年庇后昆。
通过比较分析来增强学生学习诗歌的广度和深度,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不会禁锢,对诗歌产生兴趣。
四、 读写结合,提升诗歌
在诗歌的教学中,模拟仿作也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法,它既能使学生充分感悟新诗语言的奥妙,又能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与诗歌的情感碰撞,更好地理解教材。学完后我安排让学生想象荒山植树后的美好景象,仿照诗句写两句。

本文来源:http://www.doejyt.com/ertonggushi/19770.html